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园土壤酸化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悦萱 陈延玲 +1 位作者 张培强 颜鹏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54,共10页
茶树是典型的喜酸喜铝植物,茶园土壤酸化与茶树生长相辅相成。该文综述了近30年中国茶园土壤的酸化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导致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土壤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氮肥的过量施用是造成茶园土壤酸化最主要的... 茶树是典型的喜酸喜铝植物,茶园土壤酸化与茶树生长相辅相成。该文综述了近30年中国茶园土壤的酸化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导致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土壤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氮肥的过量施用是造成茶园土壤酸化最主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茶园土壤酸化的针对性措施,并结合当前茶园生产管理特点和未来茶园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论述了今后茶园土壤酸化防控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酸化现状 酸化成因 酸化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UEFTS模型估算中国设施黄瓜养分吸收需求量
2
作者 宋蕾 徐新朋 +3 位作者 潘昭隆 陈延玲 何萍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1,共10页
【目的】黄瓜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量高、施肥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黄瓜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明确养分需求量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黄瓜推荐施肥方法的前提,也是实现精准施肥的基础,对于我国黄瓜可持续生产至关重要。【方法】以“黄瓜... 【目的】黄瓜生产中普遍存在施肥量高、施肥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黄瓜产量与肥料利用效率。明确养分需求量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黄瓜推荐施肥方法的前提,也是实现精准施肥的基础,对于我国黄瓜可持续生产至关重要。【方法】以“黄瓜”、“黄瓜+产量”、“黄瓜+养分吸收”为关键词,收集汇总了来自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及本课题在我国黄瓜主产区开展的田间试验。应用QUEFTS模型,预估不同目标产量下黄瓜的最佳养分需求量,并在天津、北京、河北和江苏四省市布置田间试验,验证模型得出的黄瓜养分需求量。【结果】我国黄瓜平均产量可达86.2 t/hm^(2),但样本间产量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为2.9~339.5 t/hm^(2)。黄瓜果实氮(N)、磷(P)和钾(K)吸收量平均值分别为175.6、44.1和236.6 kg/hm^(2),变化范围分别为44.8~459.0、16.0~119.6和34.7~554.8 t/hm^(2);地上部N、P和K总吸收量平均分别为260.6、64.7和326.9 kg/hm^(2),变化范围分别为52.0~525.3、11.2~146.4和53.0~632.4 kg/hm^(2)。不同种植区气候、土壤条件、黄瓜品种、灌水量以及养分管理措施等差异,造成产量与养分吸收量变化范围较大。去除养分内在效率上下2.5%的数值,得到最大稀释边界(d)和最大累积边界(a)参数,应用QUEFTS模型模拟不同目标产量下黄瓜的最佳养分需求量,得出每生产1000 kg黄瓜,其地上部养分需求量分别为N 2.25 kg、P 0.48 kg和K 2.84 kg,相应的N、P和K养分内在效率分别为444.9、2074.3和352.1 kg/kg。田间验证试验结果显示,N、P、K养分吸收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一致性,其N、P和K的拟合指数d值分别达到了0.996、0.978和0.997。【结论】应用QUEFTS模型模拟了不同目标产量下黄瓜最佳养分需求量,确定了我国黄瓜产量与养分吸收之间的量化关系,为我国黄瓜推荐施肥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养分需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养分吸收量 QUEFTS模型 养分内在效率 最大稀释边界 最大累积边界 目标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宁刚 李赟 陈延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农业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创新型农业人才,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小院产教融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该文立足新农科实践型人才培养要求,对青岛农业大学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进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农业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创新型农业人才,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小院产教融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该文立足新农科实践型人才培养要求,对青岛农业大学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依托科技小院,建立“政产研学用”的培育模式,坚持“思政教育新载体、思想引领新阵地、文化育人新平台”的育人定位,强化科技小院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功能,打造新时代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优质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 产教融合 新农科 协同育人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西地区不同胡萝卜品种产量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翠悦 赵颖 +2 位作者 隋宝森 李赟 陈延玲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105,共7页
为明确高产优质胡萝卜品种的特征,以主栽品种孟德尔3号(MDE)和主推品种同得利真久红(TDL)、盛雅红(SYH)、红梦萝(HML)、尼尔森2号(NES2)和尼尔森7号(NES7)为试材,开展了莱西地区不同胡萝卜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胡萝卜... 为明确高产优质胡萝卜品种的特征,以主栽品种孟德尔3号(MDE)和主推品种同得利真久红(TDL)、盛雅红(SYH)、红梦萝(HML)、尼尔森2号(NES2)和尼尔森7号(NES7)为试材,开展了莱西地区不同胡萝卜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胡萝卜品种在产量、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主栽品种MDE相比,秋季栽培TDL和春季栽培NES2的产量分别提高24.20%和10.20%,叶面积和肉质根的匀称比、髓心率无显著差异;胡萝卜素、VC等营养品质与主栽品种相当。秋季栽培品种TDL和春季栽培品种NES2都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品种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陵科技小院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赟 宁刚 +2 位作者 张宏彦 梁军 陈延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0期177-180,共4页
针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的突出问题,青岛农业大学依托乐陵“科技小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融入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中,构建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针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的突出问题,青岛农业大学依托乐陵“科技小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融入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中,构建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乡村人才振兴“输血”和“造血”,促进乡村振兴有效精准落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 专业硕士 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肥料在盐渍化土壤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6
作者 冯晓璐 李姗姗 +5 位作者 陈延玲 张国栋 李赟 罗文海 韩先杰 李国学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土壤盐渍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西北以及沿海地区。盐渍化土壤存在养分不足、盐度高和生产力低等主要缺点,可通过添加功能性肥料进行改良。文章在总结了盐渍化土壤现状和危害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土壤盐渍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西北以及沿海地区。盐渍化土壤存在养分不足、盐度高和生产力低等主要缺点,可通过添加功能性肥料进行改良。文章在总结了盐渍化土壤现状和危害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改良措施、功能性肥料的特性和用于改善盐渍化土壤的机理及影响,对未来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技术进行了展望。为功能性肥料的进一步开发及在盐渍化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对选择经济、合理和高效的治理措施改善盐渍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的产量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肥料 盐渍化土壤 改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科技小院”的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宁刚 李赟 陈延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3期149-152,156,共5页
公费农科生政策是现代农科教育模式下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开始,山东省推行公费农科生教育政策,为基层定向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该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当前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介绍... 公费农科生政策是现代农科教育模式下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开始,山东省推行公费农科生教育政策,为基层定向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该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当前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公费农科生以参加“科技小院”为载体,以准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身份,深入基层农村进行实践学习应用,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在田间地头和走访农户调研过程中,观察、发现、研究并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和构建“学校课堂+科技小院+乡村田间”三位一体的公费农科生培养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等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费农科生 科技小院 复合型创新人才 培养 实践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的根系生长及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41
8
作者 陈延玲 吴秋平 +5 位作者 陈晓超 陈范骏 张永杰 李前 袁力行 米国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9,共8页
根系形态和分布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有重要影响。增加耐密性是现代玉米(Zea may L.)育种的主要方向,而耐密性与根系的关系尚了解不多。本文以70年代主推的2个不耐密型品种(中单2号与丹玉13)和2个当代耐密型现代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 根系形态和分布对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有重要影响。增加耐密性是现代玉米(Zea may L.)育种的主要方向,而耐密性与根系的关系尚了解不多。本文以70年代主推的2个不耐密型品种(中单2号与丹玉13)和2个当代耐密型现代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将田间试验和室内水培试验相结合,在3个密度水平下,研究了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的根系差异及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目前推广的耐密型品种的根系要小于不耐密的老品种。不同耐密性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40 cm。随着密度的增加,根显著变小、变细。密度主要降低0—20 cm土层中的根系生长,对深层根系影响较小。先玉335和中单2的根系长度对密度的反应较弱,郑单958和丹玉13较强。这说明先玉335主要依靠其小根系适应高密度,而郑单958既依靠较小的根系,同时依靠较高的根系反应性适应高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根长 根可塑性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棉花产量旱灾损失评估模型 被引量:4
9
作者 薛晓萍 赵红 +1 位作者 陈延玲 李鸿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6-30,共5页
采用统计方法,对棉花气象产量与气候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各生育时段影响产量的主要降水因子和需水指标,从而根据当年的降水量对棉花产量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建立区域、省级棉花旱灾损失评估模型。
关键词 棉花 气象产量 干旱 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主要农作物人工增雨效益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晓萍 陈文选 陈延玲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54-259,共6页
通过分析山东降水与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得到降水对作物产量的动态定量贡献,从而获得人工增雨的最佳作业时间。
关键词 气象产量 增雨 人工降水 农作物 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DNA扩增子测序揭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袁铭章 刘树堂 +2 位作者 陈延玲 辛励 刘锦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7-163,共7页
为探究典型的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耕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土地施肥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采用16S r 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长期... 为探究典型的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耕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土地施肥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采用16S r 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长期施入秸秆和有机肥可提升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细菌优势种群为变形杆菌和酸杆菌。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处理间微生物种类及含量有明显差别。WC与WCN处理N、P、K等速效养分含量有明显差别。WCN处理中的N、P、K等速效养分,有机碳含量与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WC。秸秆还田施用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16S RDNA 长期定位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辛励 陈延玲 +3 位作者 刘树堂 刘锦涛 袁铭章 南镇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6-192,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与IT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够...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与IT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接合菌和担子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微生物含量存在差异。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与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两季秸秆还田处理,与此同时,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当季玉米产量。这说明,秸秆还田施用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ITS RRNA 真菌群落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辛励 刘锦涛 +4 位作者 刘树堂 陈延玲 南镇武 袁铭章 陈晶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4-170,共7页
以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小麦-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以及单施有机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采用氨基酸组成分析法、半微量凯氏定氮法以及残余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施肥处理下籽粒品质做出分析... 以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小麦-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以及单施有机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采用氨基酸组成分析法、半微量凯氏定氮法以及残余法,对不同秸秆还田施肥处理下籽粒品质做出分析,得出2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处理小麦、玉米籽粒粗脂肪含量较1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N)处理显著提高5.72%和9.49%。秸秆所占比例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籽粒粗脂肪含量。WCN处理小麦、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较2季秸秆还田(WC)处理显著提高32.53%,72.44%,表明氮肥所占比例越大越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单施有机肥与2季秸秆还田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籽粒赖氨酸、胱氨酸、丙氨酸影响较小,对玉米籽粒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影响也较小,除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胱氨酸、丙氨酸外,长期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其他氨基酸的影响趋势与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规律类似。综上所述,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施氮肥能够得到较高的产量,提高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产量 籽粒品质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南镇武 梁斌 +2 位作者 陈延玲 刘树堂 刘锦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1,共6页
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及配施氮肥对非石灰性潮土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探索其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以始于_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采用田间原位-离子交换树脂法(ISC-IERB)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其... 揭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及配施氮肥对非石灰性潮土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探索其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以始于_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采用田间原位-离子交换树脂法(ISC-IERB)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并对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及其配施氮肥可显著提高非石灰性潮土全氮、矿质氮、净氮矿化量、冬小麦或夏玉米吸氮量和产量,且在同一有机肥(氮肥)水平下,均随氮肥(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M_2N_2)处理的增加幅度最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分别为6 803,_1_1 935 kg/hm_2;长期施肥使夏玉米季土壤氮净矿化量、净氮矿化率明显大于冬小麦季,施肥处理(M_1、M_1N_1、M_1N_2、M_2、M_2N_1、M_2N_2)的增幅分别为7.1%-2.7%,16.2%-76.0%;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当季冬小麦、夏玉米播前土壤全氮、矿质氮含量、氮净矿化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与氮素表观淋失量相关不显著。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肥、氮肥是提高土壤供氮潜力、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作物与季节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氮素 氮素矿化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秸秆还田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晶培 刘树堂 +4 位作者 辛励 陈延玲 南镇武 刘锦涛 袁铭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0-185,共6页
通过6年的田间定位比较试验,探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长,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含量逐渐上升,与对照(CK)比较,3种秸秆还田模式土... 通过6年的田间定位比较试验,探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长,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含量逐渐上升,与对照(CK)比较,3种秸秆还田模式土壤腐殖酸平均增幅为3.84%~62.16%,差异较明显。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土壤腐殖质(HA、FA、HM)含量最高,比对照(CK)平均增加98.16%。一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N)、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以及有机肥(M)处理都可以提高土壤水溶性物质(WSS)的含量,两季秸秆还田(WC)处理土壤WSS含量稳定在(0.29±0.11)g/kg水平,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WCN)相较于对照(CK)增加89.29%。随着还田年限增加,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处理HA/FA和PQ值到2014年达到最大,分别为1.08,0.52。说明两季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胡敏酸(HA)、胡敏素(HM)和富里酸(FA)的含量,还能够显著地提高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增加腐殖酸含量并使之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化肥 土壤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土壤黏土矿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林少雯 陈延玲 +1 位作者 刘树堂 袁铭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147,共6页
为研究不同施肥对潮土土壤黏土矿物变化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3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1978,1984,1990,1996,2002,2008,2014年的土壤,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各施肥处理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可改变土壤黏土矿... 为研究不同施肥对潮土土壤黏土矿物变化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39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1978,1984,1990,1996,2002,2008,2014年的土壤,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各施肥处理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可改变土壤黏土矿物的相对含量。蒙脱石的年际相对含量均高于CK,呈上升趋势,M_1N_2最显著(R^2=0.991 80),其次是M_2(R^2=0.952 86),伴随时间的推延,高岭石的相对含量M_2N_1降低最显著(R^2=0.993 10),其次为M_2N2(R^2=0.938 89)、M_1N_2(R^2=0.900 00),且所有处理的高岭石含量均低于CK。土壤中绿泥石相对含量,有机肥配施氮肥处理较CK有所降低,根据2014年数据可知,M_2N2降低最明显,降低5个百分点。单施氮肥处理中水云母相对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且N2(R^2=0.948 03)低于N1(R^2=0.883 27),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氮肥水云母相对含量逐年提高,M_2N2最高(R^2=0.971 26),其次是M_1N_2(R^2=0.903 18)、M_2N_1(R^2=0.890 89),表明有机肥有利于水云母的生成。长期单施氮肥造成钾素缺失,水云母矿物层间的非交换性钾不断释放,形成蒙脱石-水云母混层的相对含量也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潮土 粘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中含硫化合物的定量测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于启 曹晓东 +1 位作者 孙梅心 陈延玲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文介绍了用碘量法测定含硫化合物水溶液中 S^(2-)、S_x^(2-)、CH_3S^-的浓度。该方法不仅能取代测定总硫量的重量法,而且比重量法测定范围广,可同时测定 S^(2-)、Sx^(2-)、CH_3S^-各自的浓度。第二次滴定部分亦适用于游离态硫的测定.
关键词 废水 含硫化合物 定量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设施胡萝卜土壤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梦瑶 唐文慧 +4 位作者 陈翔 迟瑞苹 纪国才 崔德杰 陈延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3-102,共10页
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一年两茬种植胡萝卜,导致土壤连作障碍严重、土壤养分偏低且不平衡等问题突出。本研究在农民习惯施肥(FNP)的基础上优化施肥(OPT),并利用压缩花生壳(PS)及蘑菇菌渣(M)有机物料进行等养分量替代化肥处理,以明确有机物... 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一年两茬种植胡萝卜,导致土壤连作障碍严重、土壤养分偏低且不平衡等问题突出。本研究在农民习惯施肥(FNP)的基础上优化施肥(OPT),并利用压缩花生壳(PS)及蘑菇菌渣(M)有机物料进行等养分量替代化肥处理,以明确有机物料还田对设施胡萝卜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压缩花生壳与蘑菇菌渣还田处理均可以提高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可提取腐殖物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8.90%和37.88%、17.47%和22.54%、41.61%和45.18%、31.14%和37.53%、51.79%和53.69%、18.95%和22.89%;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55.10%和58.89%、46.89%和51.00%、37.98%和41.58%、16.95%和25.71%。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从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角度,压缩花生壳和蘑菇菌渣还田等养分量替代化肥对设施胡萝卜土壤改良效果良好,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设施胡萝卜 土壤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耕层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文慧 隋宝森 +3 位作者 迟瑞萍 刘树堂 梁斌 陈延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99,共9页
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是衡量土壤中镁丰缺程度和镁肥效应大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采集的山东省107个县(区)914份0~20cm耕层土壤样本分析其交换性镁钙、速效钾含量及pH值的分布特征,评价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及种植体系的交换性镁与交换性... 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是衡量土壤中镁丰缺程度和镁肥效应大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采集的山东省107个县(区)914份0~20cm耕层土壤样本分析其交换性镁钙、速效钾含量及pH值的分布特征,评价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及种植体系的交换性镁与交换性钙、速效钾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0~20cm耕层土壤交换性镁含量范围为39~3916mg/kg,平均含量为632mg/kg,空间分布变异较大。基于土壤交换性镁丰缺标准,4%的土壤处于缺乏状态,26%处于适宜状态,70%处于过量状态。鲁中和鲁北交换性镁含量最高,平均为837mg/kg和852mg/kg,鲁东、鲁西和鲁南交换性镁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472~520mg/kg。滨海盐土、褐土和黄垆土交换性镁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775~868mg/kg,其次是潮土和棕壤,平均为609mg/kg和563mg/kg。农田、蔬菜地和裸地的交换性镁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660~700mg/kg,果园最低,平均为488 mg/kg。交换性镁与交换性钙、速效钾及pH值在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及种植体系的相关性表现差异较大。以上结果说明山东省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整体偏高,推测土壤施用镁肥的效果可能较小,可针对具体区域、土壤和作物类型及缺素表现,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适当补充镁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交换性镁 速效钾 PH值 分布特征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玉米秸秆对胡萝卜尾菜堆肥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许淑妮 冯晓璐 +1 位作者 陈延玲 李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0-237,共8页
为解决规模化胡萝卜种植过程尾菜处理难的问题,在通风速率为0.05 m^(3)/min的条件下,探讨不同添加比例的玉米秸秆对胡萝卜尾菜堆肥过程中腐熟度、气体排放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分析腐熟度、气体排放和酶活性之间的响应关系,确定最优辅... 为解决规模化胡萝卜种植过程尾菜处理难的问题,在通风速率为0.05 m^(3)/min的条件下,探讨不同添加比例的玉米秸秆对胡萝卜尾菜堆肥过程中腐熟度、气体排放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分析腐熟度、气体排放和酶活性之间的响应关系,确定最优辅料添加比例,以期实现胡萝卜尾菜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结果表明:不同胡萝卜尾菜好氧堆肥产品均能满足种子发芽率指数≥70%的无害化标准;NH_(3)和CO_(2)排放集中在前7 d,排放速率主要受温度、pH值等理化性质影响,同时鸡粪的添加导致NH_(3)累积排放量增加,不添加任何辅料的胡萝卜尾菜单独堆肥处理(CK)其CO_(2)排放速率最高;胡萝卜尾菜单独堆肥处理(CK)及7.5%秸秆添加处理(T1)在堆肥期间含水率较高,易产生渗滤液;通过相关性热图、冗余分析对5个处理的气体排放、腐熟度、酶活性进行显著性、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实NH_(3)、CO_(2)的排放与温度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关系;同时过氧化氢酶与腐熟度指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纤维素酶活性影响堆肥产品的腐熟度。因此,胡萝卜尾菜好氧堆肥过程中,添加15%玉米秸秆辅料(T2)可以提高C/N比、孔隙度,降低渗滤液产出,同时CO_(2)排放量较胡萝卜尾菜单独堆肥(CK)降低6.63%。该研究可为胡萝卜尾菜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胡萝卜尾菜 气体排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