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 被引量:98
1
作者 刘晓东 安芷生 +1 位作者 方建刚 陈广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3-519,共7页
利用最近 5 0年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以及根据史料和树轮重建的近 40 0年来的降水量 ,根据回归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 ,全球平均气温偏高 (低 )与黄河中游地区年降水量偏少 (多 )... 利用最近 5 0年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以及根据史料和树轮重建的近 40 0年来的降水量 ,根据回归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降水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 ,全球平均气温偏高 (低 )与黄河中游地区年降水量偏少 (多 )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夏末秋初的 8~ 9月是决定全年降水变化的关键时期 ,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 8~ 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扩大 ,从而有利于东亚夏季风锋面位置北移 ,进而使东亚夏季风北界南侧黄河中游一带的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干旱 全球变暖 回归分析 合成分析 降水变化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古温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丰江 邓金宪 +2 位作者 温泉波 陈广善 李军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619,共4页
文章根据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物中的Fe3+/Fe2+值,计算了风沙堆积时的古温度及其变化,结合堆积物的定年数据,建立了该区76.9±6.0~17.8±1.4kaB.P.期间温度波动旋回。结果表明:这一地质时期吉林双辽地区年均温度变化于1.13℃~... 文章根据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物中的Fe3+/Fe2+值,计算了风沙堆积时的古温度及其变化,结合堆积物的定年数据,建立了该区76.9±6.0~17.8±1.4kaB.P.期间温度波动旋回。结果表明:这一地质时期吉林双辽地区年均温度变化于1.13℃~8.70℃之间,整体较现在为低,应为末次冰期影响所致。该研究得到的松辽平原末次冰期的温度数据,为系统建立松辽平原晚更新世古气候年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双辽 风沙堆积 Fe^3+/Fe^2+ 古温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地区地球轨道变化对地形依赖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毛晓亮 刘晓东 陈广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2.01)进行了一组改变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和地球轨道(岁差)参数的数值模拟试验,以探讨青藏地区地球轨道和地形变化对高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的岁差强迫,青藏地区与湿度相关的各...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2.01)进行了一组改变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和地球轨道(岁差)参数的数值模拟试验,以探讨青藏地区地球轨道和地形变化对高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的岁差强迫,青藏地区与湿度相关的各种气候要素(如降水、地表径流、降雪和积雪深度)在高地形情况下的响应要比在低地形情况下的响应强烈得多。当近日点的时间由现代的1月份变为7月份时(如距今约1万年前的全新世初期),会造成高原中南部及高原南侧夏季降水和径流显著增加,冬季高原西北部降雪增加,但高原中南部的冬季降雪却会明显减少。上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与岁差强迫下大气环流的改变密切相关。这些数值模拟结果也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相关地质气候记录中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对轨道尺度气候变率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地球轨道 岁差 高原隆升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气温对轨道强迫时空响应不一致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吴鹏飞 刘征宇 +1 位作者 程军 陈广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57-1768,共12页
基于一个海-气耦合模式FOAM(the Fast Ocean Atmosphere Model)在轨道强迫下对过去6 ka气候变化的瞬变模拟结果,本文分析了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地区夏季气温对日射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夏季气温对日射响应具有时空不一致性:相... 基于一个海-气耦合模式FOAM(the Fast Ocean Atmosphere Model)在轨道强迫下对过去6 ka气候变化的瞬变模拟结果,本文分析了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地区夏季气温对日射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夏季气温对日射响应具有时空不一致性:相对于现代,6 kaB.P.时北半球夏季日射偏强,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却未普遍偏高,而是约以35°N为界,北方显著偏暖,南方气温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微弱冷却.自6 kaB.P.至今,东亚40°N以北的中、高纬陆地夏季气温大致呈线性降低趋势,以南的低纬陆地夏季气温则呈量级较小的"U"型变化,即气温在约3 kaB.P.附近达最低值,前3 ka为降温趋势,后3 ka为升温趋势.这与一些地质记录反映的气温变化相一致.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气温演变的时空不一致性,可能源自因海陆热力惯性不同所引起的气温对日射响应的差异.热容量较小的东亚高纬大陆夏季气温主要响应7月份日射;而热容量较大的海洋对日射的响应通常会滞后约2个月,其夏季气温主要响应5月份日射.受海洋影响,南方陆地夏季气温对日射响应呈现出与海洋相似的特点.在岁差周期上,5、6、7月份日射间的相位差相对于较长轨道时间尺度较不明显,但在相对较短的近6千年时期内,它们相继出现波谷而呈显著趋势差异,从而导致了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气温变化的时空差异.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夏季气温变化对应的可能并非同季节日射强迫,考察轨道强迫的气候响应时,如何选择日射标尺至关重要,否则可能混淆"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东亚 夏季气温 轨道强迫 时空不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