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木材表面原位构筑坚固的疏水聚硅氮烷涂层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寒娴 张林昕 +7 位作者 檀佳欣 王诗彤 温涛 林舒敏 杨日龙 李燃 张欣向 杨文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7,共8页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材为研究对象,将木材裁切为20 mm×20 mm×12 mm(径向×弦向×纵向)的样品;以有机聚硅氮烷(OPSZ)、正己烷为试剂,按照质量比m(有机聚硅氮烷)∶m(正己烷)分别为1∶3、1∶5、1∶7、1∶9...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材为研究对象,将木材裁切为20 mm×20 mm×12 mm(径向×弦向×纵向)的样品;以有机聚硅氮烷(OPSZ)、正己烷为试剂,按照质量比m(有机聚硅氮烷)∶m(正己烷)分别为1∶3、1∶5、1∶7、1∶9、1∶11的比例配制改性液;采用浸渍法将木材样品分别浸入不同比例的改性液中,常温(25℃)常压放置2 h后,将样品转移至烘箱中120℃热处理5 h,木材表面有机聚硅氮烷涂层固化,制得有机聚硅氮烷改性木材样品;应用相关仪器、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及试验设计的方法,测定改性前后木材表面形貌与结构、木材表面化学成分与官能团变化、木材疏水性能与防水性能、涂层硬度、涂层机械稳定性、木材抗污性能、木材热稳定性,分析有机聚硅氮烷涂层的性能及其对木材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1)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前后木材的表面形貌,与未改性木材相比,经过有机聚硅氮烷改性的木材表面覆盖了一层较为致密的涂层。(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改性前后木材表面官能团和木材表面元素的变化分析表明,改性后木材表面引入了稳定性好的有机硅骨架以及疏水的甲基;有机聚硅氮烷显著提高了木材的疏水性和防水性能,木材的水接触角从72.0°增大至119.3°,24 h吸水率从79.00%显著下降至25.38%。(3)改性后木材对牛奶、咖啡、橙汁、可乐等常见污染物,具有良好的抗污性。(4)改性后,木材表面有机聚硅氮烷涂层的铅笔硬度达到6 H,并且能够经受长时间的机械摩擦,表明其具有优异的机械稳定性。(5)热质量分析表明,有机聚硅氮烷显著提升了木材的热稳定性。(6)综合试验结果,有机聚硅氮烷涂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耐机械摩擦、热稳定性,可在严苛环境时的木材保护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木材改性 木材表面 有机聚硅氮烷 疏水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射Si/Ge多层膜及其发光誊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寒娴 杨瑞东 +3 位作者 王茺 邓荣斌 孔令德 杨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0-732,736,共4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周期数的Si/Ge多层膜样品。利用X射线小角衍射、Raman散射光谱和室温光致发光(PL)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0~2.3eV之间的发光带是由薄膜中的各种缺陷形成的;1.77~1.84eV之间...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周期数的Si/Ge多层膜样品。利用X射线小角衍射、Raman散射光谱和室温光致发光(PL)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0~2.3eV之间的发光带是由薄膜中的各种缺陷形成的;1.77~1.84eV之间的发光带来自薄膜中的非晶结构和晶粒间的缺陷;1.53eV发光峰则可能源于纳米Ge晶粒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Ge多层膜 可见光致发光 离子束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束溅射Si/Ge多层膜的界面结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寒娴 杨瑞东 +3 位作者 邓荣斌 秦芳 王茺 杨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10期4075-4077,共3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周期数的Si/Ge多层膜样品。通过Raman光谱和X射线小角衍射对薄膜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发现随着生长周期数的增加,层与层之间的互扩散效应逐渐减弱,界面结构逐渐清晰,生长周期为25的样品界...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周期数的Si/Ge多层膜样品。通过Raman光谱和X射线小角衍射对薄膜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发现随着生长周期数的增加,层与层之间的互扩散效应逐渐减弱,界面结构逐渐清晰,生长周期为25的样品界面最平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Ge多层膜 界面结构 离子束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人工林杉木木材的材色和涂饰性能 被引量:28
4
作者 邓邵平 陈寒娴 +1 位作者 林金春 卞丽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4-489,共6页
人工林杉木试材在160-220℃下分别热处理3和5 h,测定并分析了热处理前后试材表面颜色、光泽度的变化,并采用醇酸清漆和聚氨酯漆分别对其进行涂饰,同时对涂饰后试材表面的颜色以及耐磨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木材颜色变深... 人工林杉木试材在160-220℃下分别热处理3和5 h,测定并分析了热处理前后试材表面颜色、光泽度的变化,并采用醇酸清漆和聚氨酯漆分别对其进行涂饰,同时对涂饰后试材表面的颜色以及耐磨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木材颜色变深,明度和光泽度降低,色差增大,且随处理温度的升高以及时间的延长,变化幅度增大;红绿轴色品指数降低,黄蓝轴色品指数总体增大,但均为无规律性变化.与热处理前后试材颜色参数的变化相比,涂饰后不同条件热处理材的明度及总体色差减小;与素材漆膜比,热处理使漆膜的耐磨性随处理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尤其是在200℃以上较长时间处理会使漆膜耐磨性显著降低从而影响漆磨质量,影响的程度与涂料品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杉木 热处理 材色 光泽度 涂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Si纳米多层膜的埋层调制结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瑞东 陈寒娴 +4 位作者 邓荣斌 孔令德 陶东平 王茺 杨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8-330,333,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设备,当衬底温度为500℃时,在Si(100)基片上磁控溅射生长Ge/Si多层膜样品。使用Raman,AFM和低角X射线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Ge埋层的厚度,可以调制Ge膜的结晶及晶粒尺寸,获得晶粒平均尺寸和空间分布较... 采用磁控溅射设备,当衬底温度为500℃时,在Si(100)基片上磁控溅射生长Ge/Si多层膜样品。使用Raman,AFM和低角X射线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Ge埋层的厚度,可以调制Ge膜的结晶及晶粒尺寸,获得晶粒平均尺寸和空间分布较均匀的多晶Ge/Si多层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Si纳米多层膜 埋层 纳米晶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Ta缓冲层上生长微晶Si薄膜的结晶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邓荣斌 王茺 +1 位作者 陈寒娴 杨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7-661,665,共6页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生长了Ta缓冲层的石英玻璃衬底上采用不同溅射功率下制备了一系列的硅薄膜样品,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薄膜的结晶性随溅射功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薄膜逐渐由非晶向微晶过渡,晶...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生长了Ta缓冲层的石英玻璃衬底上采用不同溅射功率下制备了一系列的硅薄膜样品,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薄膜的结晶性随溅射功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薄膜逐渐由非晶向微晶过渡,晶粒沿Si(311)面呈柱状生长,功率升高到80W时薄膜的晶化率达到75.4%,薄膜为典型的微晶结构。继续增加功率,薄膜的结晶性变差,晶化率下降,在60~120W之间存在一个优化理想的射频溅射功率,在此功率下生长的薄膜样品的结晶性最高。本文还尝试解释了Ta缓冲层在Si晶化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晶化 溅射功率 Ta缓冲层 晶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上生长的硅薄膜退火的微晶化研究
7
作者 邓荣斌 王茺 +4 位作者 陈寒娴 杨瑞东 秦芳 肖军 杨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9-782,共4页
对射频溅射功率80W条件下Ta缓冲层上生长的硅薄膜进行退火并用Raman散射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检测,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硅薄膜结晶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560℃退火2h或680℃退火1h之后,硅薄膜开始晶化,... 对射频溅射功率80W条件下Ta缓冲层上生长的硅薄膜进行退火并用Raman散射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检测,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硅薄膜结晶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560℃退火2h或680℃退火1h之后,硅薄膜开始晶化,并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或退火时间延长,薄膜逐渐由非晶向微晶转变。获得了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微晶硅薄膜的最佳晶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微晶硅薄膜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Si纳米多层膜的光致发红光研究
8
作者 杨瑞东 陈寒娴 +4 位作者 邓荣斌 孔令德 陶东平 王茺 杨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95-97,共3页
采用磁控溅射设备,当衬底温度为500℃时,在Si(100)基片上磁控溅射生长Ge/Si多层膜样品,使用Raman和低角X射线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和研究。在红光波段对样品的光致发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光波段发光峰位来源于薄膜的非晶结构... 采用磁控溅射设备,当衬底温度为500℃时,在Si(100)基片上磁控溅射生长Ge/Si多层膜样品,使用Raman和低角X射线技术对样品进行检测和研究。在红光波段对样品的光致发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光波段发光峰位来源于薄膜的非晶结构及其薄膜所产生的缺陷;发光峰的强度和峰形受Ge子层和Si子层厚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Si纳米多层膜 PL谱 红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射Ar^+能量对离子束溅射制备Ge薄膜结晶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宋超 杨瑞东 +4 位作者 冯林永 陈寒娴 邓荣斌 王国宁 杨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1-933,共3页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不同Ar+能量下溅射Ge单层膜。用Raman光谱和AFM图谱对薄膜进行表征,得到Ge薄膜结晶性和晶粒大小随Ar+能量变化的波动性关系。在0.6keV的Ar+能量下,得到晶粒较小的Ge晶化薄膜,0.8keV能量下,Ge薄膜为非晶结构,1.0keV... 采用离子束溅射技术在不同Ar+能量下溅射Ge单层膜。用Raman光谱和AFM图谱对薄膜进行表征,得到Ge薄膜结晶性和晶粒大小随Ar+能量变化的波动性关系。在0.6keV的Ar+能量下,得到晶粒较小的Ge晶化薄膜,0.8keV能量下,Ge薄膜为非晶结构,1.0keV能量下,得到晶粒较大的Ge晶化薄膜。通过对沉积原子数与沉积原子能量的分析,解释了这一波动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溅射 Ge薄膜 Ar^+能量 结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等离子体处理后竹塑复合材表面的影响
10
作者 梁文城 杨文斌 +2 位作者 张贵忠 马长城 陈寒娴 《福建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43-45,61,共4页
为改善竹塑复合材料表面润湿性能,开发强度高、粘接性能较好的竹塑产品,以竹粉、PETG和MAPE为原料制备竹塑复合材料,利用等离子体处理系统在氧气氛围下,以300 W功率处理3 min,置于温度为-40℃、26℃、65℃保存一段时间,利用静滴接触角/... 为改善竹塑复合材料表面润湿性能,开发强度高、粘接性能较好的竹塑产品,以竹粉、PETG和MAPE为原料制备竹塑复合材料,利用等离子体处理系统在氧气氛围下,以300 W功率处理3 min,置于温度为-40℃、26℃、65℃保存一段时间,利用静滴接触角/界面张力测量仪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表面润湿性和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触角随着保存时间增加而增大,之后趋于平缓,当保存时间小于48 h,在26℃条件下的接触角度数最小;当保存时间超过48 h,在-40℃时接触角最小;经过氧等离子处理,其表面含氧基团数量增加。在相同保存时间内,26℃环境条件下的C=O和C=C等基团的波峰强度最大,但均随时间延长,各对应的波峰强度逐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塑复合材料 氧等离子体 温度 接触角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竹粉/PETG复合材料
11
作者 张贵忠 陈寒娴 +2 位作者 李文焰 杨文斌 郑峰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采用接触角测量仪、红外光谱等分析仪器,研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竹粉/PETG复合材料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电功率为300 W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试样后,试样的吸水率最高;放电功率为300 W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试样2 min后,试样的时效性最... 采用接触角测量仪、红外光谱等分析仪器,研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竹粉/PETG复合材料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电功率为300 W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试样后,试样的吸水率最高;放电功率为300 W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试样2 min后,试样的时效性最优;试样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试样表面的—C—O—C数量增多,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C—O—C逐渐被氧化成—C O,试样的表面极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竹塑复合材料 表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