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脐动脉血流异常的单绒毛膜和双绒毛膜双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庄文明
陈安儿
张婧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异常的单绒毛膜双胎和双绒毛膜双胎母体并发症、胎儿附属物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差异和临床处理。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脐动脉血流异常的48例双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绒毛膜双胎(单绒组)18例,双绒毛膜双...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异常的单绒毛膜双胎和双绒毛膜双胎母体并发症、胎儿附属物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差异和临床处理。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脐动脉血流异常的48例双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绒毛膜双胎(单绒组)18例,双绒毛膜双胎(双绒组)30例,比较两组母体并发症、胎儿附属物异常、双胎生长不一致、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及围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单绒组脐带异常、胎盘异常、胎盘病理异常、双胎生长不一致、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母体并发症、羊水量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动脉血流异常对双胎妊娠结局不利,尤其对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结局影响更大,故应及早判断双胎绒毛膜性质,及时行脐动脉血流监测,加强监护及干预,改善围生儿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动脉血流
双胎
单绒毛膜
双绒毛膜
围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
1
2
作者
陆碧露
洪菱
+3 位作者
戴巧红
蔡海瑞
卢寨娥
陈安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研究阴道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年—2021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的444例产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
目的:研究阴道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年—2021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的444例产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应用R4.1.0软件及rms和regplot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应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验证,绘制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444例产时发热产妇中,182例(41.0%)产后明确为宫内感染,262例(59.0%)为非宫内感染所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引产前住院时间、引产时间、使用米索前列醇、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白细胞计数(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使用米索前列醇是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OR=0.31和0.36,均P<0.05),而WBC和hs-CRP增加是危险因素(OR=1.20和1.09,均P<0.05)。基于上述四项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结论:产时发热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时发热
宫内感染
非感染性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四新”动能
被引量:
4
3
作者
罗仕鉴
朱媛
+1 位作者
田馨
陈安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75,共5页
从数字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入手,分析基于需求发掘、工具开发、运营管理和评价反馈的智能技术与创意设计融合路径,结合实例分析,提出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的动能机理、路径与评价。通过智能创意设...
从数字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入手,分析基于需求发掘、工具开发、运营管理和评价反馈的智能技术与创意设计融合路径,结合实例分析,提出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的动能机理、路径与评价。通过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四新”动能的研究,为将融入智能技术的创意设计应用于文化产业提供指导,为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创意设计
融合路径
文化产业
四新动能
新经济
新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脐动脉血流异常的单绒毛膜和双绒毛膜双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庄文明
陈安儿
张婧
机构
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
出处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2期231-233,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异常的单绒毛膜双胎和双绒毛膜双胎母体并发症、胎儿附属物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差异和临床处理。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脐动脉血流异常的48例双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绒毛膜双胎(单绒组)18例,双绒毛膜双胎(双绒组)30例,比较两组母体并发症、胎儿附属物异常、双胎生长不一致、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及围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单绒组脐带异常、胎盘异常、胎盘病理异常、双胎生长不一致、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母体并发症、羊水量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动脉血流异常对双胎妊娠结局不利,尤其对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结局影响更大,故应及早判断双胎绒毛膜性质,及时行脐动脉血流监测,加强监护及干预,改善围生儿结局。
关键词
脐动脉血流
双胎
单绒毛膜
双绒毛膜
围生儿
Keywords
Umbilical artery blood Twin pregnancy Monochorionic Dichorionic Perinatal
分类号
R714.5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
1
2
作者
陆碧露
洪菱
戴巧红
蔡海瑞
卢寨娥
陈安儿
机构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2022KY337)
宁波市共建医学扶植重点建设学科(2010-S04)。
文摘
目的:研究阴道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年—2021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的444例产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应用R4.1.0软件及rms和regplot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应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验证,绘制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444例产时发热产妇中,182例(41.0%)产后明确为宫内感染,262例(59.0%)为非宫内感染所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引产前住院时间、引产时间、使用米索前列醇、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白细胞计数(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使用米索前列醇是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OR=0.31和0.36,均P<0.05),而WBC和hs-CRP增加是危险因素(OR=1.20和1.09,均P<0.05)。基于上述四项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结论:产时发热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
产时发热
宫内感染
非感染性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Keywords
Intrapartum fever
Intrauterine infection
Non-infect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Predictive models
Nomogram
分类号
R714.46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四新”动能
被引量:
4
3
作者
罗仕鉴
朱媛
田馨
陈安儿
机构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75,共5页
基金
浙江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意设计融合智能技术提升新经济新动能的实现路径研究”(21XXJC01ZD)。
文摘
从数字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入手,分析基于需求发掘、工具开发、运营管理和评价反馈的智能技术与创意设计融合路径,结合实例分析,提出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的动能机理、路径与评价。通过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四新”动能的研究,为将融入智能技术的创意设计应用于文化产业提供指导,为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
智能创意设计
融合路径
文化产业
四新动能
新经济
新动能
分类号
J506 [艺术—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脐动脉血流异常的单绒毛膜和双绒毛膜双胎的临床研究
庄文明
陈安儿
张婧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陆碧露
洪菱
戴巧红
蔡海瑞
卢寨娥
陈安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智能创意设计激发文化产业“四新”动能
罗仕鉴
朱媛
田馨
陈安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