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衍全集》编纂商兑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奇佳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33,共7页
2005年《夏衍全集》的出版是夏衍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但如将之视作夏衍作品的标准版本,全集的编辑校订工作似乎还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问题。其一,就编辑体例而言,《夏衍全集》未按照全集编辑的通例来编辑夏衍作品,引发了一些不必要... 2005年《夏衍全集》的出版是夏衍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但如将之视作夏衍作品的标准版本,全集的编辑校订工作似乎还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问题。其一,就编辑体例而言,《夏衍全集》未按照全集编辑的通例来编辑夏衍作品,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不但查询不便,还导致夏衍若干名作漏收。其二,作为"全集",对被删除的信息就应当有必要的说明或存目,或在被删除的文字的位置上出现提示信息等。其三,全集的编辑工作还有一些粗疏之处,如版本核校不够细致、作品年代考订偶有不周、注释偶有错误、重复收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衍全集》 编辑体例 按年代排序 漏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艺术创作的理论构想——以文字叙事算法研究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奇佳 徐阳 《艺术学研究》 2022年第2期52-61,共10页
AI艺术创作本质上仍是在执行某种或繁或简的算法,这是谈论AI艺术尤其是文字类AI艺术的前提。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算法化,以形成AI创作所需的逻辑参数,进而评估AI对这些逻辑参数进行习得和转化的现实可能性,这是探讨AI写作的另一... AI艺术创作本质上仍是在执行某种或繁或简的算法,这是谈论AI艺术尤其是文字类AI艺术的前提。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算法化,以形成AI创作所需的逻辑参数,进而评估AI对这些逻辑参数进行习得和转化的现实可能性,这是探讨AI写作的另一前提。探寻文字组合的规律性问题以及较大尺度的文字传情达意的类型模型,则是研究文字叙事写作可算化的前提。当前,AI写作主要在大尺度的类型组合的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根据现有的计算机技术,AI写作的前景似不乐观。不过,目前的探索也不排除形成AI自身叙事方法和逻辑通解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人工智能 文字叙事 逻辑架构 具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档案艺术家的戈达尔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奇佳 《艺术广角》 2021年第2期58-62,共5页
新浪潮电影的标志性人物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在当代档案艺术(Archival Art)、既成品艺术(Found Footage)产生、发展历程中具有突出的引导性地位。这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其电影《电影史》的制作。十年(1988—1998)的《电影... 新浪潮电影的标志性人物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在当代档案艺术(Archival Art)、既成品艺术(Found Footage)产生、发展历程中具有突出的引导性地位。这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其电影《电影史》的制作。十年(1988—1998)的《电影史》创制在戈达尔后期艺术创作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精神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潮电影 电影史 戈达尔 艺术创作 当代档案 标志性人物 发展历程 引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痛的多重变奏——李松涛诗艺一叶
4
作者 陈奇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李松涛 苦痛 诗艺 变奏 个人体验 创作历程 思维方式 不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严的寂寞──我与《戏文》
5
作者 陈奇佳 《文化艺术研究》 1997年第6期36-,共1页
关键词 徐老师 实习单位 《琵琶行》 碧玉簪 艺术研究所 少年时代 现代社会工作 邻居关系 “下海” 桌面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攀登者》寓意探微
6
作者 陈奇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0-22,共3页
从主流献礼片的角度看,《攀登者》的叙述构造具有某些特殊的难点。它讲述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登山队员克服千难万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然而,它又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登山探险的故事,必须承载浓重的历史、国际关系斗争、政治等... 从主流献礼片的角度看,《攀登者》的叙述构造具有某些特殊的难点。它讲述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登山队员克服千难万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然而,它又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登山探险的故事,必须承载浓重的历史、国际关系斗争、政治等多方面的蕴藉。由此,该作品的叙事至少将遭遇两个方面的特殊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献礼片 登山探险 珠穆朗玛峰 特殊困难 蕴藉 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2期实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旭光 陈奇佳 +1 位作者 赵卫防 李卉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6-95,共10页
2018年11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2期——“对话‘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于北大二教202举行。本次沙龙由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艺术学院... 2018年11月2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42期——“对话‘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于北大二教202举行。本次沙龙由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卉等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教授主对话,其他北大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如高原、朱信宜、张若瑾、丁湛、王懿聪等数十人参与对话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美学 理论阐释 批评实践 学术沙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记忆如何被书写--评李舫纪实文学《回家》
8
作者 陈奇佳 高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7,共8页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他...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它通过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再挖掘,创造性地融入前沿、深刻的家国观念,向人们彰显:尽管那一代人的背影已在现实中远去,渐渐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但正因如此,他们的功勋才越发值得后来者守望,这些前辈构筑的伟大记忆理当也正在成为团结、教育、激励国民的有力武器。本文主要从书写方式入手,讨论《回家》之于当下文学的意义,或者说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家》 民族记忆 纪实文学 书写方式 家国观念 抗美援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电影的类型创作与转型演变
9
作者 王海洲 陈奇佳 毛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2,共3页
王海洲:香港类型片的时代挑战与转型升级 香港电影创作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有一些纠结的问题,香港面临和内地大空间要不要融合的问题,内地的影人也在思考,在艺术和产业的道路究竟怎么走。香港是华语电影三大电影阵地中成熟最早的,现在... 王海洲:香港类型片的时代挑战与转型升级 香港电影创作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有一些纠结的问题,香港面临和内地大空间要不要融合的问题,内地的影人也在思考,在艺术和产业的道路究竟怎么走。香港是华语电影三大电影阵地中成熟最早的,现在面临的问题,因为香港电影市场有限,还想往外输出。如今台湾市场被美国影片占领,其他地区市场也有种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转型升级 电影创作 演变 时代挑战 华语电影 电影市场 美国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