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起病哮喘58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陈培芬 邱智辉 +3 位作者 张香梅 雷琳 孙秀才 黄静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0期52-53,共2页
目的:分析成人起病哮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成人起病哮喘的临床资料。结果成人起病哮喘患者共58例,男20例、女38例,年龄(59.73±15.08)岁,哮喘起病年龄(50.46±1... 目的:分析成人起病哮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成人起病哮喘的临床资料。结果成人起病哮喘患者共58例,男20例、女38例,年龄(59.73±15.08)岁,哮喘起病年龄(50.46±15.81)岁。其中无持续性气流受限者45例,持续性气流受限者13例,两者间年龄、起病年龄、血液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持续性气流受限者组哮喘>5 a者较无持续性气流受限者增加(P<0.01)。按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占预计值≥80%者25例,<80%者33例,两者年龄、性别、起病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FEV1占预计值<80%者确诊哮喘>5 a者较≥80%者增多(P<0.05)。结论成人起病哮喘住院患者女性多见,起病高发年龄为41~59岁,持续性气流受限及FEV1<80%预计值患者多见于起病后5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肺功能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支气管哮喘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雷琳 刘志超 +1 位作者 傅向东 陈培芬 《罕少疾病杂志》 2017年第5期4-5,10,共3页
目的观察重症支气管哮喘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常规药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目的观察重症支气管哮喘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常规药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a O2、Pa O2、pH均增大,Pa CO2均降低,对比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的呼吸频率与心率均降低,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1%,观察组为97.2%,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重症 支气管哮喘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RNA-221表达及意义
3
作者 雷琳 陈培芬 李国保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3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 RNA-221(miRNA-221)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47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设为哮喘组,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 目的探讨成人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 RNA-221(miRNA-221)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47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设为哮喘组,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22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IL-13)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miRNA-221、白介素13(IL-13)值分别为(10.05±3.54)、(98.46±9.29)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1.28)、(38.64±5.29)ng/ml(P<0.001);哮喘组患者FEV1%值为(75.46±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26±7.58)%(P<0.001);哮喘组中急性发作期组患者miRNA-221、IL-13值分别为(16.64±7.22)、(124.26±8.64)ng/ml,明显高于哮喘组中非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7.59±4.69)、(84.36±7.26)ng/ml(P<0.001);哮喘组中急性发作期组患者FEV1%值为(63.15±5.16)%,明显低于哮喘组中非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87.09±6.28)%(P<0.001);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miRNA-221表达量与IL-13呈正相关(r=0.738,P<0.001);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miRNA-221表达量与FEV1%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miRNA-22可通过调控IL-13参与成人哮喘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成人 microRNA-2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白介素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巨噬细胞极化加剧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卢惠伦 刁振华 +1 位作者 陈培芬 郭禹标 《现代医院》 2017年第8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肺损伤肺泡巨噬细胞的极化特征及其加剧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用脂多糖(LPS)气管滴注法构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Q-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特征因子IL-1β、iNOS、IL-10和CD206及流式细胞术检测i NOS和CD206阳性细胞率... 目的探讨内毒素肺损伤肺泡巨噬细胞的极化特征及其加剧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用脂多糖(LPS)气管滴注法构建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Q-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特征因子IL-1β、iNOS、IL-10和CD206及流式细胞术检测i NOS和CD206阳性细胞率,对巨噬细胞极化特征进行分析;体外构建M1型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共培养模型,检测共培养体系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细胞活性和凋亡情况。结果 LPS诱导的内毒素促进了肺部组织后续IL-1β、iNOS、IL-10和CD206的表达,6 h时即达显著差异;但是,流式细胞术结果发现6 h时模型组CD68阳性细胞中i NOS阳性细胞比率(26.47%±2.14%)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1.62%±1.21%),而模型组CD206阳性细胞比率6 h时仅为12.64%±1.01%,揭示6 h时巨噬细胞的极化特征仍然是以M1型巨噬细胞激活为主;此外共培养体系下,M1型巨噬细胞降低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活性并促进了其凋亡。结论内毒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过程中,肺泡M1巨噬细胞的激活加剧了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M1巨噬细胞导致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凋亡也可能参与了肺组织损伤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肺泡巨噬细胞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中巨噬细胞因子表达作用机制及肺微血管细胞凋亡情况 被引量:3
5
作者 刁振华 卢惠伦 +1 位作者 陈培芬 郭禹标 《现代医院》 2017年第12期1808-1811,共4页
目的研究肺泡巨噬细胞特征因子表达情况,以及巨噬细胞对肺微血管细胞凋亡影响。方法建立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将30大鼠随机分为CD11c-DTR转基因小鼠组,野生型健康小鼠组,内毒素血症小鼠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巨噬细胞特征因... 目的研究肺泡巨噬细胞特征因子表达情况,以及巨噬细胞对肺微血管细胞凋亡影响。方法建立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将30大鼠随机分为CD11c-DTR转基因小鼠组,野生型健康小鼠组,内毒素血症小鼠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巨噬细胞特征因子IL-1β、iNOS、IL-10和CD206基因mRNA表达水平。体外构建M1型巨噬细胞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程度。结果 CD11cDTR转基因小鼠实验组的IL-1β、iNOS、IL-10和CD206基因mRNA表达情况均要显著高于CD11c-DTR转基因小鼠对照组(P<0.05)。同样,野生型健康小鼠实验组的IL-1β、iNOS、IL-10和CD206基因mRNA表达情况也要高于野生型健康小鼠对照组(P<0.05)。而且CD11c-DTR转基因小鼠实验组的IL-1β、iNOS的表达量要高于野生型健康小鼠(P<0.05)。共培养体系下,M1型巨噬细胞加快促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结论内毒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促进了肺泡巨噬细胞特征因子的显著表达,同时M1巨噬细胞导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也可能参与了急性肺损伤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肺泡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培芬 《无线互联科技》 2022年第1期119-120,共2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的流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高校教育管理和谐环境的构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与...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的流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高校教育管理和谐环境的构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导向作用。与互联网数据信息进行比较看来,高校局域网络信息数据内容具有更高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提高高校信息化教育管理综合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环境 高校教育管理 信息化 创新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