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枢椎连接棒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1
作者 陈啟鸰 欧阳北平 +2 位作者 罗春山 梁栋柱 陆廷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6-459,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连接棒组合方式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的基础上建立了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模型上,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后路... 目的 探讨不同连接棒组合方式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的基础上建立了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模型上,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进行后路寰椎(C_(1))侧块和枢椎(C_(2))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固定,这包括C_(1)侧块和C_(2)椎弓根平行棒固定(C组)、交叉棒固定(D组),C_(1)侧块和C_(2)椎板平行棒固定(E组)、交叉棒固定(F组)。使用三维运动仪测试各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ROM),并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1)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状态组和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均小于失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状态下,四种内固定组的寰枢椎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旋转方向上,平行棒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交叉棒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但F组与C组活动度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D组<F组=C组<E组<A组<B组。结论 C_(1)侧块联合C_(2)椎板螺钉构成的短节段平行棒固定系统的抗旋转稳定性稍显不足,而交叉棒固定可以较好的予以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蒲兴魏 罗春山 +5 位作者 邱冰 王翀 赵国权 陆廷盛 姚书眈 陈啟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6-691,共6页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12月期间行寰枢椎手术的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56岁,平均43.3±8.7岁;寰枢椎骨折脱位13例,寰枢椎畸形4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12月期间行寰枢椎手术的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56岁,平均43.3±8.7岁;寰枢椎骨折脱位13例,寰枢椎畸形4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目标椎体的三维模型,使用逆向工程原理设计与其表面相吻合的反向模板及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导向通道,标杆相对通道向内侧平移约10mm,将导向通道及标杆与模板拟合一体,设计形成带有导向通道和标杆的改良导航模板。将设计好的导板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在3D模型上模拟置钉,体外试验确认方案可行后再将改良导航模板消毒、灭菌并应用于临床。术中将改良3D打印导板与寰枢椎紧密贴合。术者分别以电钻及手钻通过导向通道,以标杆为参照物及导向杆,通过导向通道钻探螺钉通道后取下导板,攻丝后顺钉道置入椎弓根螺钉。将术前规划钉道与术后螺钉配对拟合进行螺钉精确性分析,并以Kawaguchi等评价法判断螺钉位置的优劣等级。结果:手术时间106±11min,术中出血量为220±73ml。共置入68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寰椎与枢椎各34枚。术前预设进钉点、内倾角及头倾角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awaguchi等评价法显示:0级占97.06%(66/68),Ⅰ级占2.94%(2/68),有2枚螺钉穿破骨皮质,Ⅱ、Ⅲ级螺钉数为0。结论:通过改良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与术前预设最佳钉道的吻合度、精确匹配术前计划,可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减少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改良导航模板 3D打印 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梁栋柱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 目的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II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_(1)~C_(2)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_(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_(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_(1)/E_(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_(1)、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_(1)和E_(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脊髓损伤后患者P1NP和β-CTX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国权 罗春山 +4 位作者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陈启鸰 欧阳北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17-1620,共4页
目的观察和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的变化,以期提高临床对骨质疏松中骨转换标志物的认... 目的观察和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的变化,以期提高临床对骨质疏松中骨转换标志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院骨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9例,对所有患者均采集入院时及入院后2 w、4 w、8 w、12 w的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P1NP和β-CTX水平,统计患者P1NP和β-CTX的数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12 w后下降至(22.3±8.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12 w后升高至(0.72±0.04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 w患者P1NP值较入院时提高,入院后2 w患者β-CTX值较入院时降低;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入院4w后P1NP为(30.3±8.1)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入院4 w后β-CTX为(0.40±0.052)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NP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减少,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的患者为著;β-CTX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增大,以BMI小的患者为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检测P1NP及β-CTX值,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骨代谢情况,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1型前胶原N端前肽 β胶原降解产物 骨质疏松 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与疗效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力航 陈啟鸰 +3 位作者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罗春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3-920,共8页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患者,均行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未行骨性纵裂切除。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2...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患者,均行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未行骨性纵裂切除。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20.33±8.11个月)。分析牵引时间,牵引前、后与矫形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身高、体重、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牵引前、后及矫形术后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FVC(%)、PO2、PCO2、三头肌皮皱厚度、血清白蛋白浓度、血清转铁蛋白浓度等指标。结果:8例患者牵引时间为22~49d(32.13±7.66d)。牵引前身高143~165cm(155.13±6.28cm),牵引后身高156~175cm(167.88±4.66cm),增高12.75±2.11cm,矫形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身高无明显变化。牵引前体重47.20±4.55kg,牵引后48.84±4.19kg,体重增加1.92±0.32kg,矫形术后49.21±4.22kg,末次随访时50.32±5.36kg,体重随营养状态改善逐渐增加。牵引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92°~176°(119.50°±15.13°),牵引后46°~66°(54.88°±5.88°),矫正率39%~68%[(53.55±7.76)%];矫形术后43°~66°(51.34°±7.47°),矫正率40%~72%[(58.54±8.87)%];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矢状面Cobb角62°~132°(91.13°±10.23°),牵引后29°~51°(40.48°±6.32°),矫正率46%~71%[(51.17±12.14)%];矫形术后30°~55°(36.11°±6.19°),矫正率47%~72%[(52.55±12.69)%];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无丢失。牵引前VC为3.75±0.26L,牵引后4.20±0.04L,改善率为(12.85±7.72)%,矫形术后4.22±0.05L。牵引前FVC为3.65±0.26L,牵引后4.14±0.04L,改善率为(14.21±8.30)%,矫形术后4.16±0.04L。牵引前FEV1为3.34±0.22L,牵引后3.54±0.15L,改善率为(6.44±2.78)%,矫形术后3.54±0.15L。牵引后及矫形术后FEV1/FVC、PO2、PCO2均回归正常范围。牵引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1.55±4.60)%,白蛋白浓度改善(21.96±7.75)%,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3.13±8.51)%;矫形术后较牵引前三头肌皮皱厚度改善(14.12±4.97)%,血清白蛋白浓度改善(23.12±7.87)%,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改善(25.43±8.18)%。所有患者牵引中及矫形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伤,牵引过程中均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结论:头盆环牵引后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伴骨性脊髓纵裂安全有效,可避免风险更高的骨嵴切除术,不失为首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侧后凸 头盆环牵引 截骨矫形 脊髓纵裂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6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4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江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2-1119,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C1-C2 PSR治疗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 目的:探讨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C1-C2 PSR治疗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害表现。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椎动脉CTA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7例采用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C1-C2 PSR(A组),男4例,女3例,年龄45.57±9.05岁;12例采用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C1-C2 PSR(B组),男5例,女7例,年龄43.58±7.35岁;13例不用横连,只行C1-C2 PSR(C组),男6例,女,7例,年龄42.38±6.70岁。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术后半年及1年以上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CT,评估内固定位置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无切口愈合不良,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和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人数:A组分别为4例、5例、6例、7例,B组分别为5例、9例、10例、12例,C组分别为1例、3例、5例、10例,术后6个月、1年、2年时A组、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时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不同横连模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横连较无横连植骨融合更早,钉尾横连和棒-棒横连临床疗效相当的,但前者在术中安装时更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内固定术 横连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有限元对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力学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1-727,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连接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_(1)-C_(2)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_(1)-C_(2)PSR)中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模式hS-S C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为A组,失稳组为B组,B组+C_(1)-C_(2)PSR为C组,C组+新型钉尾横连(C_(1)-C_(2)PSR+hS-S CL)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H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1.5 N/m的扭矩,计算出正常组、失稳组、六种内固定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①在6种工况下,正常组和内固定组的ROM较失稳组均明显降低;在屈伸状态下:全部内固定组的ROM基本一致,在侧屈和旋转状态下:D-H组ROM较无横连C组分别减少34%~44%和79%,36%~46%和76%~80%,39%~47%和78%~79%,40%~46%和78%~79%,49%~50%和91%~93%其中H组ROM在旋转状态减少最为明显。②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所有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横连组应力分布区域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结合部。结论交叉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具有最强的抗旋转稳定性,但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易发生横连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连 后路 寰枢椎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