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式团体心理疗法联合社会交往训练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
作者 曾宁 陈可涵 +1 位作者 郑洪黎 刘祚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6期171-174,共4页
目的观察结构式团体心理疗法联合社会交往训练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社会交往训... 目的观察结构式团体心理疗法联合社会交往训练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社会交往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结构式团体心理疗法,两组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8周后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社会功能[采用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SSFD-MD)评估]。结果干预8周,两组SDS、SA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SFD-MD中社会参与、家庭生活、自我照料、与人相处、理解与交流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构式团体心理疗法联合社会交往训练可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社会交往训练 结构式团体心理疗法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艺手工美育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可涵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1期82-84,共3页
陶艺手工美育通过认知美、设计美、创造美三个阶段,旨在打破理性层面知识教学的局限,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培育整体性感知为方向,以艺术创作三阶段为抓手,经由“品赏至味紫砂”了解茗壶历史、制壶方法、茗壶趋势以养育“眼中之竹”... 陶艺手工美育通过认知美、设计美、创造美三个阶段,旨在打破理性层面知识教学的局限,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培育整体性感知为方向,以艺术创作三阶段为抓手,经由“品赏至味紫砂”了解茗壶历史、制壶方法、茗壶趋势以养育“眼中之竹”,到通过具有综合疗愈功能的设计环节,结合参与者自身创造力形成独特的“胸中之竹”,再到利用全身心的手工触感体验呈现“手中之竹”,形成对于紫砂文化的深度认知。通过对于紫砂壶创作三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心灵疗愈、解压、提升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激发参与者的创造欲望、宣扬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重功能,最终达到对于感性认知的复归,使参与者成为生活艺术化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艺 紫砂壶 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考古学与审美教育
3
作者 陈可涵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4期88-90,共3页
以美育为主导目的的通识性艺术考古学,借用视觉表征深入时空语境,帮助参与者了解、体认历史中蕴含的“生存场”,培育参与者的艺术感知力、审美感受力和历史纵深感,从而实现贯穿式、沉浸式的审美教育。艺术考古学和审美教育的跨学科融合... 以美育为主导目的的通识性艺术考古学,借用视觉表征深入时空语境,帮助参与者了解、体认历史中蕴含的“生存场”,培育参与者的艺术感知力、审美感受力和历史纵深感,从而实现贯穿式、沉浸式的审美教育。艺术考古学和审美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一方面可以避免美育中知性理论部分枯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艺术考古学的内容进一步提炼中华美育精神,丰富中华美育的话语体系。该文主要从艺术考古学三大美育功能,即认知生命的“生存场”、培育历史纵深感,坚定文化自信、改善审美风气,丰富中华美育体系、涵濡儒家心性美学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考古学 审美教育 儒家心性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