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巨核细胞衍生微囊泡促进血管新生
1
作者
唐轩
吴旭敏
+6 位作者
陈可一
胡亮
李基晟
刘传丽
覃金华
张博文
李艳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0-510,共11页
目的 建立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巨核细胞(MKs)及其衍生微囊泡的制备体系,评价巨核细胞微囊泡(MKMPs)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1)干细胞来源MKs的制备:将hESCs接种于基质胶包被的培养板中,通过贴壁培养法进行诱导,添加第一阶段诱...
目的 建立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巨核细胞(MKs)及其衍生微囊泡的制备体系,评价巨核细胞微囊泡(MKMPs)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1)干细胞来源MKs的制备:将hESCs接种于基质胶包被的培养板中,通过贴壁培养法进行诱导,添加第一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2 d后将细胞诱导至中胚层祖细胞,添加第二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3 d后将细胞诱导至生血内皮/造血祖细胞。随后将细胞消化成单细胞并接种至低吸附孔板,通过悬浮培养再诱导8 d。通过细胞形态观察、流式分析各阶段特征分子标志物[hESCs:TRA-1-60、唾液酸糖脂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4(SSEA4);中胚层祖细胞:brachyury;生血内皮细胞/造血祖细胞:CD34、CD43;MKs:CD41a、CD42b],细胞免疫荧光染色β微管蛋白(β1-tubul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Friend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FLI1)、CD42鉴定MKs的特征蛋白;(2) MKMPs收集和验证:通过差速离心法收集MKMPs,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实验(NTA)检测粒径,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及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征蛋白CD41、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CD9的表达水平;(3) MKMPs生物学功能分析:将MKMP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用CD41a-PE及CD34-APC抗体标记后进行孵育,结合活细胞成像观察培养3 h后细胞吞噬MKMPs的现象;以HUVECs为实验对象分别开展管腔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以血小板微囊泡(PMPs)作为阳性对照,评估MKMPs对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实验分为未添加微囊泡组(0 mg·L^(-1),对照组)及添加不同浓度微囊泡组(1、5、10和20 mg·L^(-1),实验组),对细胞在基质胶内培养5 h后形成管腔的结点数量进行计数,并分析6 h细胞迁移率;ELISA检测微囊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 (1)流式检测结果表明分化前细胞表达多能性标志物SSEA4及TRA-1-60,诱导至第2 d的细胞表达中胚层祖细胞标志brachyury;诱导至第5 d的细胞表达生血内皮标志CD34和早期造血细胞标志物CD43;诱导至第13 d的细胞表达MKs标志物CD41a和CD42b。分化第13 d细胞表达MKs特征蛋白CD42、β1-tubulin、VWF及FLI1;(2) MKMPs具有典型双层膜状结构,NTA分析表明该囊泡粒径为(164.3±14.0) nm,且表达TSG101、CD9及CD41等标志蛋白;(3)荧光标记的MKMPs与HUVECs共培养3 h后,HUVECs能够摄取MKMPs;与对照组相比,添加MKMPs能够显著提高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其中MKMPs 5 mg·L^(-1)处理促进管腔形成及细胞迁移能力最强,其促进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5 mg·L^(-1)的PMPs处理组;与PMPs相比,MKMPs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hESCs来源MKs具备产生微囊泡的能力,MKMPs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微囊泡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巨核细胞衍生微囊泡促进血管新生
1
作者
唐轩
吴旭敏
陈可一
胡亮
李基晟
刘传丽
覃金华
张博文
李艳华
机构
河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军事医学研究院
出处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0-51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01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70788)。
文摘
目的 建立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巨核细胞(MKs)及其衍生微囊泡的制备体系,评价巨核细胞微囊泡(MKMPs)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1)干细胞来源MKs的制备:将hESCs接种于基质胶包被的培养板中,通过贴壁培养法进行诱导,添加第一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2 d后将细胞诱导至中胚层祖细胞,添加第二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3 d后将细胞诱导至生血内皮/造血祖细胞。随后将细胞消化成单细胞并接种至低吸附孔板,通过悬浮培养再诱导8 d。通过细胞形态观察、流式分析各阶段特征分子标志物[hESCs:TRA-1-60、唾液酸糖脂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4(SSEA4);中胚层祖细胞:brachyury;生血内皮细胞/造血祖细胞:CD34、CD43;MKs:CD41a、CD42b],细胞免疫荧光染色β微管蛋白(β1-tubul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Friend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FLI1)、CD42鉴定MKs的特征蛋白;(2) MKMPs收集和验证:通过差速离心法收集MKMPs,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实验(NTA)检测粒径,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及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征蛋白CD41、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CD9的表达水平;(3) MKMPs生物学功能分析:将MKMP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用CD41a-PE及CD34-APC抗体标记后进行孵育,结合活细胞成像观察培养3 h后细胞吞噬MKMPs的现象;以HUVECs为实验对象分别开展管腔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以血小板微囊泡(PMPs)作为阳性对照,评估MKMPs对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实验分为未添加微囊泡组(0 mg·L^(-1),对照组)及添加不同浓度微囊泡组(1、5、10和20 mg·L^(-1),实验组),对细胞在基质胶内培养5 h后形成管腔的结点数量进行计数,并分析6 h细胞迁移率;ELISA检测微囊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 (1)流式检测结果表明分化前细胞表达多能性标志物SSEA4及TRA-1-60,诱导至第2 d的细胞表达中胚层祖细胞标志brachyury;诱导至第5 d的细胞表达生血内皮标志CD34和早期造血细胞标志物CD43;诱导至第13 d的细胞表达MKs标志物CD41a和CD42b。分化第13 d细胞表达MKs特征蛋白CD42、β1-tubulin、VWF及FLI1;(2) MKMPs具有典型双层膜状结构,NTA分析表明该囊泡粒径为(164.3±14.0) nm,且表达TSG101、CD9及CD41等标志蛋白;(3)荧光标记的MKMPs与HUVECs共培养3 h后,HUVECs能够摄取MKMPs;与对照组相比,添加MKMPs能够显著提高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其中MKMPs 5 mg·L^(-1)处理促进管腔形成及细胞迁移能力最强,其促进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5 mg·L^(-1)的PMPs处理组;与PMPs相比,MKMPs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hESCs来源MKs具备产生微囊泡的能力,MKMPs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微囊泡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Keyword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megakaryocytes
megakaryocyte microparticles
human umbilical vein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giogenesis
分类号
R966 [医药卫生—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巨核细胞衍生微囊泡促进血管新生
唐轩
吴旭敏
陈可一
胡亮
李基晟
刘传丽
覃金华
张博文
李艳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