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最大单井常温提氦装置关键指标考核评估
1
作者 徐文强 马悦 +7 位作者 刘波 郭霄雄 黄娅 刘泽军 党世皓 陶哲学 邱奎 陈历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2,共7页
目的国内最大的单井常温提氦装置采用两级膜分离耦合两级变压吸附工艺,对其运行性能的评估可为我国贫氦天然气提氦技术发展提供关键实践数据。该装置采用简易孔板流量计导致测量误差,关键指标的考核面临重大挑战。方法基于氦气(He)与二... 目的国内最大的单井常温提氦装置采用两级膜分离耦合两级变压吸附工艺,对其运行性能的评估可为我国贫氦天然气提氦技术发展提供关键实践数据。该装置采用简易孔板流量计导致测量误差,关键指标的考核面临重大挑战。方法基于氦气(He)与二氧化碳(CO_(2))的物料平衡,建立了:①利用可测组分数据反推原料气流量的计算方法;②无须流量数据的一级膜分离氦收率与一级变压吸附氦损失率计算公式。结果①产品气组分远超设计标准:φ2(He)=98.50%,φ2(H2)=1.50%,φ2=1.14×10^(−6),φ2(CO_(2))<0.10×10^(−6);②关键指标优于设计值:装置氦收率为82.25%,一级膜分离氦收率为93.21%,一级变压吸附氦损失率为0.17%,二级膜分离一段氦提浓倍数为14.5。结论所提出的评估方法有效解决了孔板流量计测量误差导致的考核难题,为单井提氦装置性能评价提供了可靠框架。装置运行的优异表现证实了该膜分离耦合变压吸附工艺的工业化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氦 膜分离 变压吸附 氦收率 单井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的弹性湍流构筑界面互锁结构
2
作者 肖元昊 初立秋 +7 位作者 陈历波 张师军 赵鑫 张浩 吕芸 刘磊 张凯 杨鸣波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89,共9页
利用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M^(3)IM)对不相容体系聚偏氟乙烯(PVDF)和高密度聚乙烯(PE-HD)进行了多层次结构的制备及界面性能的研究。结果发现,两种不相容聚合物材料在M^(3)IM的特殊加工外场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界面互锁结构,使得界面... 利用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M^(3)IM)对不相容体系聚偏氟乙烯(PVDF)和高密度聚乙烯(PE-HD)进行了多层次结构的制备及界面性能的研究。结果发现,两种不相容聚合物材料在M^(3)IM的特殊加工外场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界面互锁结构,使得界面剥离强度提升3.3倍。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这种界面互锁结构的形成是由于二次熔体注入一次熔体时在突破段产生的不稳定流动,以及聚合物熔体在低雷诺数下的弹性湍流所导致;厚度方向上的雷诺数呈双峰分布,且熔体界面处的增加可达1个数量级以上,突破后段相较于突破前段,熔体的湍流动能及动能耗散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 界面互锁结构 弹性湍流 界面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填充PA6基导热绝缘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鹏 黄伟 +2 位作者 陈历波 常明强 付晓蓉 《中国塑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5,共5页
以聚酰胺6(PA6)为基体,氮化硼(BN)作为导热填料,经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模压成型制得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研究了BN含量、粒径、形状和不同BN粒径复配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BN含量和粒径对复合材料绝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聚酰胺6(PA6)为基体,氮化硼(BN)作为导热填料,经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模压成型制得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研究了BN含量、粒径、形状和不同BN粒径复配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BN含量和粒径对复合材料绝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种粒径下,复合材料热导率均随BN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大;在BN粒径为5μm、填充量为25%(体积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热导率达到1.2187 W/(m·K);在BN填充量相同时,填料粒径对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单调规律,呈现50、100μm时较小,1、5、15μm时较大,150μm时最大的规律;片状BN填料比球状BN填料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2种不同粒径填料复配所填充的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大于单一粒径填充的复合材料;5μm与150μm粒径BN复配,在填充量为20%,配比为1:3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最大,达到1.3753 W/(m·K),为纯PA6的4.9倍;在不同BN含量和粒径下,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均能达到10^(13)Ω·cm以上,满足绝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氮化硼 复合材料 导热性能 绝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吹膜过程中传热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历波 王鹏 +2 位作者 黄伟 付晓蓉 杨鸣波 《中国塑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2,共5页
通过Fluke热像仪采集聚乳酸(PLA)在挤出吹膜过程中的温度场,研究冷却风风量(Q_v)及吹胀比对PLA吹膜过程中对流-辐射联合传热系数(h)的影响,同时对传热系数在低Q_v下和高Q_v下随高度的变化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着Q_v增大,温度下降速... 通过Fluke热像仪采集聚乳酸(PLA)在挤出吹膜过程中的温度场,研究冷却风风量(Q_v)及吹胀比对PLA吹膜过程中对流-辐射联合传热系数(h)的影响,同时对传热系数在低Q_v下和高Q_v下随高度的变化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着Q_v增大,温度下降速率增大;低Q_v下(Q_v=0,0.66 L/s),随着Q_v增大,h变化不明显;高Q_v下(Q_v=1.32、2.00 L/s),随着Q_v增大,在距口模出口高度(Z)为0~0.03 m内h增大明显;随着吹胀比的增大,温度下降速率增大,在口模位置处h增大明显;在不同Q_v下,h可近似表示为高度Z的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挤出吹塑薄膜 传热系数 温度场 冷却风量 吹胀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外场对聚合物注射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黄伟 张旭浩 +3 位作者 王鹏 陈历波 付晓蓉 刘正英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2,共5页
探讨了多流体多次注射成型过程中剪切场和温度场对聚合物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流变测试仪测试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流变参数并通过计算得到其松弛时间,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IM)和不同模壁温度下多熔体多... 探讨了多流体多次注射成型过程中剪切场和温度场对聚合物制品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流变测试仪测试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流变参数并通过计算得到其松弛时间,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IM)和不同模壁温度下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MMMIM)HDPE制品的一次注射熔体相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制品形态比普通注射制品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形态结构(球晶、串晶和片晶等),尤其是MMMIM出现了双皮芯结构。适当的冷却速率与松弛时间匹配时,有利于链段运动而产生丰富的形态结构,同时又能把这种结构尽量地保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场 温度场 高密度聚乙烯 形态结构 松弛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聚丙烯/聚乙烯二元体系的流变控制制备聚合物多层片材 被引量:1
6
作者 楚佳 陈文博 +4 位作者 陈历波 张娅 吴高高 冯建民 杨鸣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3,共6页
通过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二元聚合物体系的分相流动行为,以及在动态外场作用下的演变规律,利用低黏度熔体包覆高黏度熔体的"粘性包覆"现象,筛选出具有满足分相流动条件并特定黏度比的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成功地一次成型制... 通过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二元聚合物体系的分相流动行为,以及在动态外场作用下的演变规律,利用低黏度熔体包覆高黏度熔体的"粘性包覆"现象,筛选出具有满足分相流动条件并特定黏度比的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成功地一次成型制备出多层聚合物膜片。利用凝胶色谱仪、偏光显微镜、有限元分析软件等对PP/PE二元体系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分层流动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PE/PP黏度比可以控制材料流变行为,从而制备"核壳"结构和PP-PE-PP"三明治"结构,并优化出最适宜的加工窗口。同时,发现流动过程中PP和PE的径向速度是不同的,分层流动是材料粘弹性和加工流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结构 流变行为 二元体系 粘性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脱硫装置吸收塔模拟及增产措施 被引量:4
7
作者 崔吉宏 张建东 +5 位作者 曹文全 李长春 杨洋 文豪 邱奎 陈历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目的某天然气净化厂已完成过程气羰基硫(COS)水解的改造工作,解决了商品气中总硫含量超标的问题,但商品气中二氧化碳(CO_(2))摩尔分数过低(约0.25%),严重制约了商品气产率的有效提升,探究合适的增产措施可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方法利用H... 目的某天然气净化厂已完成过程气羰基硫(COS)水解的改造工作,解决了商品气中总硫含量超标的问题,但商品气中二氧化碳(CO_(2))摩尔分数过低(约0.25%),严重制约了商品气产率的有效提升,探究合适的增产措施可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方法利用HYSYS流程模拟软件构建了该净化厂两级吸收塔模型,分析了吸收塔塔板数、溶液循环量及脱硫剂组成对天然气净化的影响规律,重点研究了对商品气中CO_(2)摩尔分数的影响规律。结果①在不调整脱硫剂组成的前提下,减少两级吸收塔共5块塔板,同时,贫液和半富液循环量降至操作下限,商品气中硫化氢(H_(2)S)质量浓度不会超标,且CO_(2)摩尔分数可提升至0.87%;②在调整脱硫剂组成的前提下,减少两级吸收塔共5块塔板,同时,贫液和半富液循环量降至下限值运行,商品气中H_(2)S质量浓度仍不会超标,且CO_(2)摩尔分数可提升至2.47%。结论对吸收塔模拟及增产措施的研究可指导该天然气净化厂的技改,提高商品气产率,为同类型大型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的技改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净化 脱硫单元 二氧化碳 硫化氢 吸收塔 增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