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质裂缝耦合下的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流实验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猛 杨正明 +10 位作者 吕伟峰 李忠诚 王国锋 陈信良 亓翔 姚兰兰 张育豪 贾宁洪 李海波 常艺琳 霍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6,共11页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动态特征及对采出程度的贡献。研究表明:致密油/页岩油储层的渗流可分为大孔隙与裂缝间驱替快速产出的强驱替弱渗吸、小孔隙逆向渗吸缓慢采出的弱驱替强渗吸、动态平衡时的弱驱替弱渗吸3个阶段。驱替压力越大,驱替采出程度越高,渗吸采出程度越低,但驱替压力过大注入水易突破前缘,降低采出程度。渗透率越高,渗吸、驱替采出程度越大,渗吸平衡时间越短,最终采出率越高。裂缝可有效加大基质与水的渗吸接触面积,降低油水渗流阻力,促进基质、裂缝间的油水置换,提高基质排油速度和采收率。压裂后进行焖井有利于流体的渗吸置换与增能蓄能,有效利用返排液的携带、开采阶段的排驱置换作用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物理模拟 核磁共振 CT扫描 动态渗吸 生产动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在线物理模拟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杜猛 吕伟峰 +9 位作者 杨正明 贾宁洪 张记刚 牛中坤 李雯 陈信良 姚兰兰 常艺琳 江思睿 黄千慧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5-807,共13页
为探索页岩油注空气驱油机理,建立了基于CT扫描和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在线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衰竭压力下页岩油空气驱开发效果、不同大小孔喉微观动用特征和页岩油空气驱采油机制,分析了空气含氧量、渗透率、注... 为探索页岩油注空气驱油机理,建立了基于CT扫描和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在线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衰竭压力下页岩油空气驱开发效果、不同大小孔喉微观动用特征和页岩油空气驱采油机制,分析了空气含氧量、渗透率、注入压力、裂缝对页岩注空气驱油效果和不同大小孔隙原油采出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页岩储集层衰竭开采后注入空气可大幅提高页岩油采收率,但不同注入时机下驱油效率和不同级别孔喉动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空气含氧量越高,低温氧化作用越强,不同大小孔隙动用程度越高,采收率越大。渗透率越高,孔喉连通性越好,流体流动能力越强,采收率越高。注入压力升高,孔喉动用下限减小,但易产生气窜现象导致突破提前,采收率先增大后减小。裂缝能加大气体与原油的接触面积,通过基质向裂缝供油提高空气波及系数和基质泄油面积,在合理生产压差下,注空气前进行适当的压裂改造有助于提高空气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空气驱 CT扫描 核磁共振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β-淀粉样蛋白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金林 陈信良 《现代医院》 2017年第1期87-88,91,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1-42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2型糖尿病(T2DM)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关系。方法 70例T2DM患者根据Mo CA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n=3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n=38例),同期选择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1-42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2型糖尿病(T2DM)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关系。方法 70例T2DM患者根据Mo CA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n=3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n=38例),同期选择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Aβ1-42、AGEs表达水平及Mo CA评分,并分析血清Aβ1-42、AGEs水平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空腹血糖和Hb A1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认知功能障碍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和Hb A1c均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Mo C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Aβ1-42、AGE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组Mo CA评分下降和血清Aβ1-42、AGEs水平升高较非认知功能障碍组更为显著(P<0.05);血清Aβ1-42水平与Mo CA评分之间呈负相关性关系(r=-5.127,P<0.05),AGEs水平与Mo CA评分之间也呈负相关性关系(r=-0.384,P<0.05)。结论血清Aβ1-42、AGEs表达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Β-淀粉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