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在体骨骼肌的转移和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传好 赵莉 +1 位作者 王小标 单增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7,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骼肌内的表达。方法:将鼠 GDNF cDNA 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中,构建重组载体 pEGFP-GDNF;将脂质体和重组质粒 pEGFP-GD- NF cDNA 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面神经支配...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骼肌内的表达。方法:将鼠 GDNF cDNA 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中,构建重组载体 pEGFP-GDNF;将脂质体和重组质粒 pEGFP-GD- NF cDNA 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面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 GDNF 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结果:转染2 d 后,转染侧面肌细胞内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且有部分细胞呈 GDNF 免疫反应阳性,对照侧为阴性。结论:GDNF 基因能通过脂质体介导转入骨骼肌内并表达 GDNF 蛋白,为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肌内转染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 脂质体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颈内动脉的解剖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成英 陈传好 +3 位作者 邵正仁 赵莉 秦登友 陈前芬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颈内动脉的形态,为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0只,先后用墨汁乳胶液混合液灌注、甲醛固定、盐酸溶液浸泡脱钙,去骨取脑。再用XTT型实体显微镜观测颈内动脉的形态、分布。用JC-10型读数显... 目的:研究大鼠颈内动脉的形态,为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0只,先后用墨汁乳胶液混合液灌注、甲醛固定、盐酸溶液浸泡脱钙,去骨取脑。再用XTT型实体显微镜观测颈内动脉的形态、分布。用JC-10型读数显微镜测量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结果:颈内动脉长度为17.23±2.1(152-18.8)mm。主要分支有翼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后者借交通支与椎-基底动脉系相连。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分别是:0.71±0.10mm、0.52±0.056mm、0.24±0.048mm、0.24±0.04mm、0.23±0.048mm。结论:栓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除了结扎颈总动脉阻断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外,还要避免大脑后动脉的血供,才能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应用 颈内动脉 脑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切除重建术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学刚 陈传好 +2 位作者 武开宏 秦登友 周晓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9-351,共3页
目的:为肺动脉切除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肺内结节性病灶,直径<3.0cm的周围型肺癌或良性球灶,接受肺叶切除手术的病人,对其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左、右肺动脉出心包... 目的:为肺动脉切除与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肺内结节性病灶,直径<3.0cm的周围型肺癌或良性球灶,接受肺叶切除手术的病人,对其肺动脉心包外段的长度、外径、分支及奇静脉各段的长度、外径进行观测。结果:左、右肺动脉出心包返折处至下叶背支动脉起点处的长度分别约为45.7mm、42.8mm;动脉起点处的外径:左侧分别为20.6mm、12.6mm,右侧分别为21.5mm、14.7mm。奇静脉可利用的第1段(奇静脉弓)和第2段的长度分别为44.8mm、46.8mm,第1段两端的外径分别为12.7mm、12.3mm。结论:肿瘤侵犯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根部,动脉切除后可采用侧壁扩大及袖式吻合重建术。肺动脉侧壁切除缺损较大时,右侧可首选自体奇静脉片;左侧首选心包片进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学 切除重建术 肺内结节性病灶 肺动脉侧壁切除 肺叶切除手术 解剖学基础 周围型肺癌 动脉切除 奇静脉弓 动脉主干 肿瘤侵犯 长度 外径 切除后 心包片 起点 左侧 右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与增殖相关基因在损伤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子君 赵海洋 +1 位作者 任俊丽 陈传好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4-887,共4页
目的:建立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并分析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基因表达变化。方法:取4周龄健康新西兰兔膝关节软骨,以机械分离和酶消化分离相结合的方法获取... 目的:建立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并分析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基因表达变化。方法:取4周龄健康新西兰兔膝关节软骨,以机械分离和酶消化分离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膝关节软骨细胞。利用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软骨细胞,建立机械性损伤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和划伤后caspase-3,PCNA和Ⅱ型胶原蛋白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与正常组相比,损伤后1dcaspase-3mRNA表达开始上升。损伤后3d组与7d组caspase-3mRNA表达与正常组及损伤后1d组相比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损伤后1d组PCNAmRNA表达下降,损伤后3d组与1d组相比未见变化,7d组与1d组相比表达上升。与正常组相比,损伤后1d组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下降,损伤后3d组上升,至第7天达到正常水平。结论:凋亡与增殖相关基因在关节软骨损伤后有不同的表达规律,为调节关节软骨内源性相关基因表达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细胞 损伤模型 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细胞增殖核抗原 Ⅱ型胶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基因在兔软骨细胞损伤模型中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海洋 马子君 +1 位作者 任俊丽 陈传好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4-157,174,F0003,共6页
目的:探测生长因子基因在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机械划伤制备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软骨细胞在划伤后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在划伤前和划伤后1、3、7d4个时间点的血管内... 目的:探测生长因子基因在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机械划伤制备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软骨细胞在划伤后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软骨细胞在划伤前和划伤后1、3、7d4个时间点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结果:细胞划伤后划痕两侧细胞逐渐向划痕区生长和融合.VEGF和bFGF基因在细胞划伤后呈明显低水平表达,而TGF-β1、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却呈现较高表达水平.VEGF基因在细胞损伤第3天的表达达高峰后开始下降,而bFGF、TGF-β1及Ⅱ型胶原基因在损伤的第1天表达明显降低,随后呈现升高的趋势.IGF-Ⅰ基因在损伤初期表达变化平稳,在损伤第3天后出现明显升高趋势.结论:bFGF、TGF-β1、VEGF、IGF-Ⅰ和Ⅱ型胶原基因细胞损伤后的表达存在差异性,这为调节关节软骨内源性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治疗关节软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划伤模型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褚小磊 柴继侠 +2 位作者 郭帅 王元元 陈传好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01-309,共9页
目的明确槲皮素(quercetin,QUE)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CⅡ)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FA)建立大鼠CIA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CIA组和槲皮素(QUE)... 目的明确槲皮素(quercetin,QUE)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CⅡ)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FA)建立大鼠CIA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CIA组和槲皮素(QUE)组,每组6只,从初次免疫第14天至第35天,QUE组给予槲皮素(150 mg/kg)灌胃,control组和CIA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0.05%DMSO灌胃。测定关节炎评分、体质量、足爪体积。HE染色评价炎性关节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CD34、HIF-1α、VEGFA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半定量分析滑膜微血管密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4和VEGFA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等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结果初次免疫14 d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爪体积均升高(均P<0.01),体质量降低(P<0.05);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爪体积均降低(均P<0.05),体质量无明显差异。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血管翳、软骨侵蚀均减轻(均P<0.05)。与control组比较,CIA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VEGFA、HIF-1α的表达以及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表达均升高(均P<0.01);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VEGFA、HIF-1α的表达以及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表达均降低(均P<0.05)。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下调HIF-1α、VEGFA的表达,对CIA发挥抗血管新生作用,槲皮素可能成为治疗RA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因子在兔软骨细胞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任俊丽 赵海洋 +2 位作者 马子君 白笙君 陈传好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因子在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水平。方法:通过机械划伤制备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软骨细胞在划伤后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软骨细胞在划伤前与划伤后1、3、5 d和7 d 共5个...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因子在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水平。方法:通过机械划伤制备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软骨细胞在划伤后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软骨细胞在划伤前与划伤后1、3、5 d和7 d 共5个时间点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透明质酸和Ⅱ型胶原(Col-Ⅱ)基因 mRNA 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兔关节软骨细胞损伤模型。与划伤前相比,MMP13基因水平在细胞损伤第1天表达明显下降,随后出现升高趋势,第5天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TIMP1基因表达量损伤后先上升至第1天然后下降,在第3天降至最低,随后呈现升高趋势。透明质酸和 Col-Ⅱ基因水平第1天表达明显降低,随后呈上升趋势,透明质酸mRNA 表达量至第5天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结论:MMP13、TIMP1、透明质酸和 Col-Ⅱ基因在细胞损伤后的表达规律相异,为软骨细胞外基质因子表达与软骨细胞之间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损伤模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