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贵州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1
作者 周罗娜 刘辉 +4 位作者 王梅 陆邦富 李俊 刘军林 陈中爱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2,共6页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酸汤和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韭菜红酸汤样品的细菌菌群相对丰度高于红酸汤样品,多样性低于红酸汤样品;真菌菌群则相反。两种红酸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存...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酸汤和韭菜红酸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韭菜红酸汤样品的细菌菌群相对丰度高于红酸汤样品,多样性低于红酸汤样品;真菌菌群则相反。两种红酸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对丰度上。从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8个细菌门、4个真菌门,从韭菜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18个细菌门、3个真菌门,优势细菌门(相对丰度>1%)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从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43个细菌属、25个真菌属,从韭菜红酸汤样品中共注释到103个细菌属、18个真菌属,优势细菌属(相对丰度>1%)均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迟缓乳杆菌属(Lenti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小坂菌属(Kosakonia)、乳酪杆菌属(Lacticaseibacillus)、Lactiplantibacillus;优势真菌属均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毕赤酵母属(Pichia)、Ascomycota_gen_Incertae_sedis、Tetracladium、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红酸汤 韭菜红酸汤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TOPSIS法的花生粕发酵乳优良乳酸菌筛选
2
作者 陆开祥 陈中爱 +2 位作者 刘丽静 薛桥丽 胡永金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3,共8页
为促进花生粕的综合利用,以13株乳酸菌发酵花生粕乳,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分别从酸度、黏度、氨基酸态氮浓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属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究乳酸菌在花生粕乳中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6... 为促进花生粕的综合利用,以13株乳酸菌发酵花生粕乳,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分别从酸度、黏度、氨基酸态氮浓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属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究乳酸菌在花生粕乳中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6)的产酸速率最高,达到9.57°T/h,其次是植物乳杆菌(X2),为9.26°T/h。植物乳杆菌(X2)和副干酪乳杆菌(X5)的后酸化能力较弱,贮藏期间酸度变化量分别为10.84°T和9.58°T,且这两株菌产氨基酸态氮浓度较高,分别为589.87μg/mL和562.28μg/mL。嗜热链球菌(S2)的产黏能力和持水力最强,分别为1227.33 mPa·s和42.62%,且其综合感官评分最高,为89.75分。发酵乳杆菌(FYa1)和植物乳杆菌(MDb2)的活菌数最高,分别为8.89 lg CFU/mL和8.80 lg CFU/mL。采用TOPSIS法综合评价,得出嗜热链球菌(S2)为综合发酵性能较优良的菌株,以其为核心菌株辅以乳酸杆菌作为发酵剂应用于花生粕乳的发酵,可为花生粕乳发酵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粕乳 乳酸菌 模糊数学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甘薯真空油炸加工适宜性评价
3
作者 罗婧文 陈超 +5 位作者 王辉 龙明秀 王梅 陈中爱 陈朝军 李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1期216-22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甘薯真空油炸的适宜性。方法本研究以国内广泛种植的19个品种的甘薯为原料,测定油炸薯片的6个品质指标即成品率、感官评分、破裂力、黏附性、色差、含油量及风味,并做差异性分析,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甘薯真空油炸的适宜性。方法本研究以国内广泛种植的19个品种的甘薯为原料,测定油炸薯片的6个品质指标即成品率、感官评分、破裂力、黏附性、色差、含油量及风味,并做差异性分析,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模型拟合度以及回归模型显著性,K-means聚类分析法对19个甘薯品种加工适宜性进行初步划分。结果19个甘薯品种油炸甘薯片形状、大小和色泽均存在差异,指标间有相关性,以甘薯成品率(X_(1))、色差值L^(*)(X_(2))、感官评分(X_(3))、破裂力(X_(4))、黏附性(X_(5))以及含油量(X_(6))为初始自变量,可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油炸甘薯片品质评价模型,为Y=1.02-3.37X_(1)-0.19X_(2)+0.16X_(3)+0.18X_(4)+3.01X_(5)+2.43X_(6)。在19种品种中,湛薯12、绵紫12、白薯、川紫薯6号、317适宜做薯片;渝薯27、徐渝31号、黔紫薯1号、万薯5号、湘薯98、渝薯17、紫云红薯、渝薯198、黔薯8号、商薯19、烤薯、豫薯9号、龙薯9号基本适宜做薯片;而铜薯2号不适宜做薯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甘薯产业选择特定薯片加工品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品种 真空油炸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发酵优势菌种分离鉴定及其营养品质分析
4
作者 罗婧文 龙明秀 +3 位作者 王辉 张芳 王梅 陈中爱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从刺梨自然发酵液中分离鉴定菌种,将所得菌株应用于刺梨汁发酵中,筛选优势菌株并探究其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龙舌兰(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 从刺梨自然发酵液中分离鉴定菌种,将所得菌株应用于刺梨汁发酵中,筛选优势菌株并探究其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龙舌兰(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和嗜乙醇假丝酵母菌(Candida ethanolica)是刺梨自然发酵液优势菌株;最佳发酵工艺为以稀释刺梨糖汁质量为基准,接种量2%、料液质量比2∶1、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 d。在此条件下发酵刺梨汁总酸含量为(14.52±0.40)g/L、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2849.68±124.29)U/mL、总酚含量为(715.07±10.77)mg/100g、维生素C含量为(280.55±30.55)mg/100g,抗氧化能力较强,且风味成分丰富,含有氮氧化物、芳香成分、硫化物类、醇类化合物等,感官评分最高为88.75±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发酵 优势菌种 分离 鉴定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及HS-SPME-GC-MS分析乳酸菌发酵不同碳源刺梨汁风味特征
5
作者 王辉 罗婧文 +3 位作者 龙明秀 王梅 陈中爱 陈朝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3,共7页
为探究不同碳源(玉米面粉、蔗糖)对发酵刺梨汁风味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电子鼻联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发酵不同碳源刺梨汁(RRT-YM、RRT-ZT)风味特征。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碳源(玉米面粉、蔗糖)对发酵刺梨汁风味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电子鼻联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发酵不同碳源刺梨汁(RRT-YM、RRT-ZT)风味特征。结果表明,RRT-YM中乳酸菌生长速度快于RRT-ZT,当发酵时间为3 d时,乳酸菌活菌数达最高值(8.69 lg CFU/g),其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感官评分分别为2.98、2.93%、24.93分。电子鼻分析表明,与其他组别相比,RRT-YM中硫化物、萜稀类化合物及芳香物质占比较大。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表明,RRT-YM挥发性成分种类为20种,其萜类、醇类及醛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均高于RRT-ZT。其中,角鲨烯、苯甲醇、辛醛是RRT-YM特有且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分别为5.21 mg/L、4.24 mg/L、2.99 mg/L,对RRT-YM甜香、水果香及柑橘风味有贡献。综上,乳酸菌发酵以玉米面粉作为碳源的刺梨汁风味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刺梨汁 碳源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法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粗粮粉面包的营养、质构特性、风味化合物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中爱 董楠 +7 位作者 陈朝军 李俊 刘嘉 陈超 吕都 王辉 唐健波 刘永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7,32,共8页
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一定量马铃薯全粉、荞麦粉、薏苡粉、燕麦粉制作粗粮面包,以氨基酸组成、质构、色泽、风味为评价指标,分析粗粮面包营养特性(主要是游离氨基酸含量)、质构特性、色泽变化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特征,同时以普... 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分别添加一定量马铃薯全粉、荞麦粉、薏苡粉、燕麦粉制作粗粮面包,以氨基酸组成、质构、色泽、风味为评价指标,分析粗粮面包营养特性(主要是游离氨基酸含量)、质构特性、色泽变化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特征,同时以普通面粉面包为对照。结果表明:从质构特性来看,粗粮粉添加量不应超过12%;除薏苡组外,其余组的氨基酸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粗粮组面包风味较对照组浓郁,风味物质的总量和种类均高于对照组;添加粗粮粉制作的面包会产生一些特别的风味物质,如壬醇、3-甲基十五烷、十八烷、植烷、3-甲基丁酸、2,6-二甲基吡嗪等。因此,添加适量的粗粮粉既能丰富面包的营养,又能产生浓郁的风味物质,而对面包色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粮面包 质构特性 游离氨基酸 色差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地区传统发酵白酸汤中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中爱 熊江 +3 位作者 石庆楠 林莉 吕都 刘永翔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15-5821,共7页
目的研究酸汤来源的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安全性。方法以发酵白酸汤为实验原料,通过耐酸耐胆盐实验、评价菌株的疏水性、自凝聚能力和药敏实验,筛选出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并将其接种于白酸汤中,测定其产酸能力及活菌数。结果鉴定出4... 目的研究酸汤来源的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安全性。方法以发酵白酸汤为实验原料,通过耐酸耐胆盐实验、评价菌株的疏水性、自凝聚能力和药敏实验,筛选出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并将其接种于白酸汤中,测定其产酸能力及活菌数。结果鉴定出4株为副干酪乳杆菌,2株为植物乳杆菌,其中副干酪乳杆菌1-6和植物乳杆菌ST-10对二甲苯、氯仿的疏水性均大于60%,放置24 h的自凝聚率较其他菌株都较优;不同菌株对抗生素表现出的敏感性、耐药性不相同。副干酪乳杆菌1-6作为发酵剂添加后对白酸汤pH值、总酸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活菌数与传统老酸汤发酵效果接近。结论副干酪乳杆菌1-6是一株性能优良的益生乳酸菌,为后续白酸汤发酵益生菌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白酸汤 筛选鉴定 乳酸菌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彩色马铃薯中维生素C含量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辉 刘辉 +7 位作者 刘嘉 吕都 李俊 陈朝军 董楠 唐健波 陈中爱 刘永翔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0-134,共5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彩色马铃薯黑美人、红宝石中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样品采用2%草酸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0.05 mol/L,pH2.5的磷酸-甲醇(90∶10)缓冲液为流动相,通过C_(18)色谱柱分离,采用紫外检测器,在245 nm波长下测...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彩色马铃薯黑美人、红宝石中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样品采用2%草酸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0.05 mol/L,pH2.5的磷酸-甲醇(90∶10)缓冲液为流动相,通过C_(18)色谱柱分离,采用紫外检测器,在245 nm波长下测定维生素C的吸光值,将吸光值与标准品进行比较,保留时间可以对其进行定性,以峰面积进行定量。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0.02 g/L^0.1 g/L,检出限为0.002 g/L,线性回归方程为yb=5 622 000x+69 538,相关系数为0.999 9。通过回收实验,黑美人与红宝石马铃薯V_C测定回收率分别为97.61%~99.81%,97.28%~99.8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0%、1.02%。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碘滴定法分别测定黑美人中V_C含量分别为(21.27±0.19)、(19.92±0.13)、(23.31±0.11)mg/100 g,红宝石中V_C含量分别为(18.28±0.19)、(17.68±0.14)、(21.76±0.09)mg/100 g。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检测结果相比较(黑美人21.73 mg/100 g;红宝石18.74 mg/100 g),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获得结果更准确可靠。本研究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快速、灵敏、准确、稳定的对彩色马铃薯中的维生素C进行测定,同时适用于其它同类果蔬(草莓、刺梨、青菜等)中V_C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黑美人土豆 红宝石土豆 维生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马铃薯素食肠加工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俊 刘辉 +7 位作者 王辉 陈中爱 吕都 唐健波 陈朝军 董楠 刘永翔 刘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1-135,142,共6页
以马铃薯为原料,制备马铃薯素食肠。通过控制薯泥和薯粉比例、马铃薯素食肠蒸制时间、辅料添加量进行实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马铃薯素食肠配方。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素食肠较优蒸制时间为25... 以马铃薯为原料,制备马铃薯素食肠。通过控制薯泥和薯粉比例、马铃薯素食肠蒸制时间、辅料添加量进行实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马铃薯素食肠配方。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素食肠较优蒸制时间为25 min,最佳配方为:马铃薯(薯泥∶薯粉=4∶1),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3%,玉米淀粉添加量12%,木薯醋酸酯淀粉添加量5%,鸡蛋添加量6%,其中鸡蛋(p<0.01)、大豆分离蛋白(p<0.01)、木薯醋酸酯淀粉添加量(p<0.05)对马铃薯素食肠感官品质具有显著影响,由回归方程预测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的理论值为(42.0±0.3)分,生产验证得到感官评分为41.3分。验证实验显示,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马铃薯素食肠口感较好,食用方便,可以作为工业化生产的基本加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素食肠 响应面法 加工工艺 感官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对喷雾干燥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楠 王启富 +2 位作者 陈中爱 吕都 邓仁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0-75,共6页
为提高喷雾干燥所制备出甘薯全粉的品质,本研究探讨了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作为助干剂对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比对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单独及复配使用后,甘薯全粉的出粉率、营养组分及特性(色泽、粒度、流动性、水合特性、抗氧化成分以... 为提高喷雾干燥所制备出甘薯全粉的品质,本研究探讨了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作为助干剂对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比对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单独及复配使用后,甘薯全粉的出粉率、营养组分及特性(色泽、粒度、流动性、水合特性、抗氧化成分以及抗氧化力)变化,得出甘薯全粉喷雾干燥的最优助干剂配方。结果表明,采用最优复合组合的添加比例为20 g/100 g麦芽糊精+4 g/100 gβ-环糊精。所得产品的出粉率最高可达到61.14%,花色苷、类黄酮及总酚的保留率分别可达到69.24%、68.12%以及60.42%。本文借助喷雾干燥助干剂制备甘薯全粉,进一步为产品提升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全粉 喷雾干燥 麦芽糊精 Β-环糊精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松粉主要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株间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中爱 王港 耿阳阳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6年第5期46-48,共3页
为了解贵州马尾松松花粉不同单株的质量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单株马尾松松花粉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微量元素,初步确定贵州同一种植地区马尾松松花粉株间的差异性,并以该地区变异单株红松粉作为参照。结果表明:马尾松松花粉株间主... 为了解贵州马尾松松花粉不同单株的质量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单株马尾松松花粉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微量元素,初步确定贵州同一种植地区马尾松松花粉株间的差异性,并以该地区变异单株红松粉作为参照。结果表明:马尾松松花粉株间主要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性,但灰分、蛋白质等指标均符合松花粉全国行业标准;在微量元素方面,松花粉Mn元素含量最高,且与其他5种元素差异显著;研究还表明红粉变异单株具有疏解Mn、K,聚集Cu元素谱征。该研究结果可以初步断定,不同单株马尾松松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一定限度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花粉 单株 营养成分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多酚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婧文 张欣 +4 位作者 王辉 龙明秀 陈朝军 陈中爱 王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52-360,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刺梨多酚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分别以多酚含量400 mg/kg BW/d的剂量对高脂饮食小鼠进行干预。连续灌胃4周,测定小鼠体重、肝脏指数、白色脂肪及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清生化指标、脏器抗氧化... 目的:为了研究刺梨多酚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分别以多酚含量400 mg/kg BW/d的剂量对高脂饮食小鼠进行干预。连续灌胃4周,测定小鼠体重、肝脏指数、白色脂肪及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清生化指标、脏器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屏障。结果:与CON组相比,MODEL组胰岛素水平(Insulln,INS)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P<0.05,P<0.01)提高,血脂四项中高密度脂肪(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低密度脂肪(Low-density lipoprolesterol,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抗氧化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力显著下降(P<0.01),肠道屏障蛋白表达水平及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MODEL相比,多酚干预组(RF、RP组)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RF组抗氧化物SOD、GPx活力显著提升(P<0.01),RF组和RP组肠道内ZO-1、Claduin-1和SCFAs水平均发生显著逆转(P<0.01)。结论:刺梨多酚提取物能有效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内代谢紊乱,减缓体重增长,保护脂肪和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变化,缓解肥胖小鼠体内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且RF效果优于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多酚提取物 肥胖小鼠 血脂 炎症因子 短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芽苗茶饮料发酵前后营养、风味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俊 卢扬 +3 位作者 赵刚 向达兵 陈中爱 刘辉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7-192,共6页
采用植物乳杆菌发酵苦荞芽苗茶饮料,通过对发酵前后苦荞芽苗茶饮料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总黄酮、氨基酸、挥发性化合物、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发酵前后营养、风味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 采用植物乳杆菌发酵苦荞芽苗茶饮料,通过对发酵前后苦荞芽苗茶饮料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总黄酮、氨基酸、挥发性化合物、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发酵前后营养、风味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后芦丁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槲皮素和山奈酚-3-O-芸香糖苷含量有稍许降低,总黄酮含量从(120.6±1.9)μg/mL微降至(114.6±1.7)μg/mL。苦荞芽苗饮料中包含6种必需氨基酸(EAA)和11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发酵后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为38.32%,EAA/NEAA为62.13%,显著高于发酵前。分离鉴定出8类54种挥发性物质,发酵前含有46种,发酵后含有43种,通过发酵,阈值较低的芳香性风味物质含量明显提升。发酵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升高,乳酸菌发酵可以提高苦荞芽苗茶饮料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苦荞芽苗茶饮料 营养 风味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腌鱼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邹妍 陈中爱 +2 位作者 董楠 雷尊国 刘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125,共7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腌鱼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采样于贵州省黔东南州6个县)。结果表明,腌鱼的微生物群落呈复杂多样性,不同样品间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且取样至不同地方的腌鱼乳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等指标呈明显差异...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腌鱼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采样于贵州省黔东南州6个县)。结果表明,腌鱼的微生物群落呈复杂多样性,不同样品间丰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且取样至不同地方的腌鱼乳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等指标呈明显差异,其中剑河县的腌鱼pH最高,天柱县的腌鱼乳酸含量最高,为剑河县的28倍。通过对腌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门水平上,腌鱼的优势细菌和真菌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属水平上,剑河县、榕江县、天柱县、从江县腌鱼的优势细菌为乳酸菌(Lactobacillus),锦屏县和黎平县腌鱼的优势细菌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剑河县、锦屏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腌鱼的优势真菌为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天柱县腌鱼的优势真菌为酿酒酵母(Kazachstania)。由群落Heatmap可知,剑河县、锦屏县、黎平县、榕江县腌鱼的细菌及真菌的优势菌属组成最为相似。基于典范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分析表明,细菌及真菌属水平上,对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乳酸。本研究可为贵州传统发酵腌鱼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鱼 发酵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包装型马铃薯泥营养餐的加工工艺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都 董楠 +4 位作者 王梅 陈中爱 童安毕 刘永翔 刘嘉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以马铃薯泥为主要原材料,制做包装型马铃薯泥营养餐。以感官评分和菌落总数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包装型马铃薯泥营养餐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包装型马铃薯泥营养餐的最佳加工工艺为:蒸煮时间10 min、... 以马铃薯泥为主要原材料,制做包装型马铃薯泥营养餐。以感官评分和菌落总数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包装型马铃薯泥营养餐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包装型马铃薯泥营养餐的最佳加工工艺为:蒸煮时间10 min、灭菌温度117℃、灭菌时间8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包装型马铃薯泥易于储藏、消费者接受程度高,菌落总数为2 CF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泥 营养餐 工艺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试验结合模糊数学评价优化马铃薯泥营养餐的配方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都 李俊 +2 位作者 陈朝军 陈中爱 刘永翔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94-98,共5页
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材料,经过蒸煮、调配和炒制制成马铃薯营养餐。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并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优化马铃薯泥营养餐的配方。对均匀试验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74 0、相关系数R... 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材料,经过蒸煮、调配和炒制制成马铃薯营养餐。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并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优化马铃薯泥营养餐的配方。对均匀试验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74 0、相关系数R为0.986 9、F值为31.27、p值为0.000 8、标准差S为1.86;回归方程拟合最大值为92.41分,最佳配方为马铃薯泥1.77 kg、卤牛肉0.11 kg、青豆0.10 kg、土豆淀粉0.02 kg、菜籽油39.60 mL和食盐1.90 g。按照最佳配方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验证样品模糊数学感官评分为89.20分,与回归方程拟合值相比较,误差百分比为3.47%,回归方程拟合准确度高、最佳配方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营养餐 配方 均匀试验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混菌发酵膏状腐乳前发酵工艺
17
作者 刘秦明 白彬阳 +2 位作者 陈中爱 薛桥丽 胡永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8-223,共6页
为满足市场对腐乳的多样化需求,采用多菌株混菌发酵制备膏状腐乳。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前发酵条件,并测定膏状腐乳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组分及感官评分。结果表明,混菌发酵膏状腐乳前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少孢根霉(Rhi... 为满足市场对腐乳的多样化需求,采用多菌株混菌发酵制备膏状腐乳。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前发酵条件,并测定膏状腐乳理化指标、游离氨基酸组分及感官评分。结果表明,混菌发酵膏状腐乳前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少孢根霉(Rhizopus oligosporus):毛霉(Mucor)∶酵母∶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接菌比例为4∶2∶2∶2,接菌浓度1.0×10^(6)CFU/mL,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60 h,在此条件下,混菌发酵膏状腐乳的蛋白酶活力为123.84μg/g,显著高于少孢根霉(90.07μg/g)和毛霉(102.14μg/g)单菌发酵腐乳(P<0.05)。混菌发酵膏状腐乳前发酵结束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5.77 mg/g,其中34.35%是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98 mg/g,高于单菌株少孢根霉(4.25 mg/g)和毛霉(3.66 mg/g)发酵腐乳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对比单菌和混菌发酵剂发酵膏状腐乳前发酵终点时的感官品评结果,混菌发酵膏状腐乳的综合评分最高,香气浓郁,且滋味丰富。综合来看,混菌发酵膏状腐乳在各方面均优于单菌发酵膏状腐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状腐乳 混菌发酵 响应面法优化 蛋白酶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霉菌污染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都 唐健波 +5 位作者 赵绪婷 刘永翔 李俊 陈中爱 王梅 冯亚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36-141,共6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判别小麦霉菌污染的方法,该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以126份小麦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剔除异常样品、光谱降维和预处理,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cation,SVM)方法建立判别模... 为建立一种快速判别小麦霉菌污染的方法,该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以126份小麦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剔除异常样品、光谱降维和预处理,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cation,SVM)方法建立判别模型。结果表明:运用基于马氏距离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异常样品5个,将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得到8个主成分,能够代表原始样本的98.80%。输入变量的最佳预处理方式为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最佳核函数为linear,核函数参数C值为10,SVM判别模型的训练集判别正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判别正确率为98.89%。用未参与建立判别模型的外部验证集样品对SVM判别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VM判别模型对外部验证集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为100%。该研究所建立的SVM判别模型可以用于小麦霉菌污染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小麦 霉菌 判别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南腐乳中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其前发酵工艺优化
19
作者 陈晨 任燕林 +3 位作者 陈中爱 皮雨冉 田娟 胡永金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5,52,共7页
以云南路南腐乳为研究对象,对毛坯样品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和双菌混合发酵,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进行前发酵工艺优化,旨在提升路南腐乳的品质。研究结果:采用获得的5株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双... 以云南路南腐乳为研究对象,对毛坯样品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和双菌混合发酵,以蛋白酶活力为评价指标,进行前发酵工艺优化,旨在提升路南腐乳的品质。研究结果:采用获得的5株优势菌株对腐乳进行单菌、双菌混合接种发酵,得到单菌株R1与R2分别接种发酵时第3天的蛋白酶活力较高,分别为160.5 U/g和156.05 U/g。后续选择R1与R2菌株进行混菌发酵,发现当R1∶R2为2∶1时,第3天时蛋白酶活力最高,为197.17 U/g。R1菌株与R2菌株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分别鉴定为白地霉和巢状毛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对菌液浓度、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进行优化,以蛋白酶活力为指标,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浓度10^(6) CFU/mL、接种量2%、发酵温度28.3℃、发酵时间3 d,此时蛋白酶活力达到215.5 U/g。该研究可为路南腐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混菌发酵 前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稻谷水分含量 被引量:9
20
作者 吕都 唐健波 +2 位作者 姜太玲 陈中爱 潘牧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6,63,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无损、快速高效的稻谷水分含量检测方法。方法:研究收集了不同年份的稻谷样品161份,运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通过剔除异常光谱和光谱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稻谷水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结... 目的:建立一种无损、快速高效的稻谷水分含量检测方法。方法:研究收集了不同年份的稻谷样品161份,运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通过剔除异常光谱和光谱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稻谷水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的方法剔除异常光谱样品15个,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式为消除常数偏移量。训练集建立的预测模型(R_(CAL)^(2))为0.9943,模型标准偏差(RMSEC)为0.21%,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_(CV)^(2))为0.9936,模型交叉验证标准偏差(RMSECV)为0.32%,表明预测模型交叉验证预测样品水分含量准确度高。用验证集样品检验预测模型,模型验证集验证决定系数R 2 VA L为0.9801,模型验证集验证标准偏差(RMSEP)值为0.36%,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7.14,表明预测模型对未知样品的预测准确度高。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均值方程T检验结果P值(双侧)为0.879,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信度高,验证集样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1%,且90%以上的验证集样品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都在±0.5%以内。结论:建立的稻谷水分预测模型可以实现收储稻谷的无损、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稻谷 水分含量 无损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