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地区吴家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发育控制因素
1
作者 顾天甫 孙豪飞 +6 位作者 张雪莹 陈世加 路俊刚 牟蜚声 陈骁 袁乐欣 尹相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基于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和低压气体吸附实验,明确了吴家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吴一段和吴二段为黏土质页岩和混合页岩,吴三段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合页... 基于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和低压气体吸附实验,明确了吴家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吴一段和吴二段为黏土质页岩和混合页岩,吴三段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混合页岩。2)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粒间孔和粒内孔,有机质孔规模较小,孔隙呈墨水瓶状和平板状或狭缝形孔;孔径以“多峰态、多尺度”特征分布于0.84~14.10 nm范围内,小于60 nm和10 nm的孔隙分别是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页岩非均质性高,且孔隙内部非均质性高于孔隙表面。3)石英含量增加促进介孔发育,抑制微孔形成和增强非均质性,碳酸盐矿物含量增加不利于微孔与介孔发育,但增强储层非均质性,黏土矿物含量和TOC增加促进微孔的发育和增强储层的均质性。4)根据孔隙类型和矿物含量,将吴家坪组页岩分为黏土矿物含量高和脆性矿物含量高的裂缝 ̄无机孔隙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孔隙发育影响因素 吴家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风城1井区油源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刘冠伯 陈世加 +1 位作者 何文军 张洋洋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1-633,共13页
随着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乌夏断裂带常规油气勘探进入后期,近两年来该区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不断深化研究风城组常规油藏和页岩油藏富集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以前对风城1井区油源认识存在不妥之处,之前勘探工作者们认... 随着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乌夏断裂带常规油气勘探进入后期,近两年来该区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不断深化研究风城组常规油藏和页岩油藏富集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以前对风城1井区油源认识存在不妥之处,之前勘探工作者们认为该井区原油均来自风城组烃源岩。为此,对该区现有探井二叠系烃源岩及原油的各类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开展了系统分析整理,应用油气源对比地球化学理论和石油地质理论,主要利用烃源岩与原油的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数据,再结合单井模拟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重新对比该井区各个出油层系的油源。研究结果发现,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下部灰黑色、黑色泥岩段厚约95 m,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与风城组相似,但前者母质类型相对偏向腐殖型,有机质丰度普遍较高,为一套高成熟偏腐泥型好—优质烃源岩。风城1井风城组一段上部成熟原油源于风城组烃源岩,下部两个油层和风城011井佳木河组油层的高熟原油主要来自佳木河组烃源岩,其次混有少量来自风城组烃源岩的烃类,而非只源于风城组。推测佳木河组烃源岩在空间上有较大分布范围,可为乌夏断裂带常规油气成藏提供一定量的油气资源,故该区应加强佳木河组烃源岩厚度展布研究,从而为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风城组 佳木河组 下二叠统 风城1井区 乌夏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4,共14页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一亚段(长71)和二亚段(长72),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71和长72平均孔隙度分别为5.56%和7.32%,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097 m D和0.110 m D,长72储层物性更好;孔隙空间以溶孔为主,发育少量粒间孔。(2)研究区烃类主要来源于本地长72顶部和长73这2套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值为3.02%,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生烃高峰期,平均生烃量为270.2×10^(4)t/km^(2),长73烃源岩生烃潜力更大,供烃至长72储层,长71致密油来源于长72烃源岩;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储层中致密油由湖盆烃源岩侧向供烃。(3)研究区致密油富集受烃源岩展布、砂体连通性以及源-储组合共同控制,在长72更富集,在新安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安塞地区无大规模致密油聚集;纵向上和平面上致密油的聚集差异受控于烃源岩厚度和源-储组合关系,下生上储、上下生油而中间储集和砂泥互层时含油性更好;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致密油聚集规模大于三角洲前缘主体,是由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的局部连通砂体阻碍了湖盆烃类物质的侧向运移。(4)研究区致密油为“源控-砂控”成藏模式,远源河道优势砂体尖灭处和近源局部连通的砂体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差异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 烃源岩展布 源-储组合 砂体连通性 侧向运移 长7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边地区长7段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陈世加 胡琮 张海峰 代林锋 陆奕帆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5-991,1013,共8页
储层对致密油的富集至关重要,为研究新安边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XRD、扫描电镜和分子模拟,开展长7段储层空间特征、黏土矿物特征及分布规律、黏土矿物层间域内微观结构及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吸... 储层对致密油的富集至关重要,为研究新安边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利用铸体薄片、XRD、扫描电镜和分子模拟,开展长7段储层空间特征、黏土矿物特征及分布规律、黏土矿物层间域内微观结构及黏土矿物对致密油吸附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安边地区主要发育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以次生孔隙—溶蚀孔为主。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是研究区黏土矿物的重要成分,长71段主要发育高岭石,长72段主要发育绿泥石。长71段中的高岭石和伊利石以丝状或簇状充填于孔隙中,将大孔切割成小孔,对储层空间具有破坏作用;长72段中的绿泥石以丝状和块状充填在孔隙中,占据了原始孔隙空间,因其包裹矿物表面,具有减缓压实、次生变化等作用,对储层具有保护作用。在压力和孔径较低情况下,烷烃分子的吸附量和游离态表现为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因此,高绿泥石含量储层对致密油的富集是有利的,这为陕北其他地区增储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 储层 黏土矿物 分子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 被引量:57
5
作者 陈世加 张焕旭 +10 位作者 路俊刚 杨跃明 刘超威 王力 邹贤利 杨家静 唐海评 姚宜同 黄囿霖 倪帅 陈莹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储集层荧光、油气地化特征以及测试资料分析,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介壳灰岩、泥质介壳灰岩以及致密灰岩均含油;不仅介壳灰岩中溶蚀孔和裂缝...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储集层荧光、油气地化特征以及测试资料分析,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介壳灰岩、泥质介壳灰岩以及致密灰岩均含油;不仅介壳灰岩中溶蚀孔和裂缝含油,而且致密灰岩基质孔(微裂隙和晶间孔)也均含油,呈现大面积普遍含油特征,其是油气井低产周期长的主要原因。在大面积普遍含油基础上,来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天然气为川中低幅度无水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集层中石油运聚提供了动力,驱动致密灰岩基质孔中分散原油的运移聚集,使得高气油比井分布较多的川中西部构造石油富集程度较高,而川中东部受华蓥山大断裂的影响,断裂普遍断穿大安寨段,导致储集层中的天然气沿断裂运移到大安寨段以上地层富集或者散失,储集层缺乏天然气驱动,导致其油气富集程度不如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四川盆地中部 侏罗系大安寨段 富集高产 天然气驱动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30
6
作者 陈世加 高兴军 +6 位作者 王力 路俊刚 刘超威 唐海评 张焕旭 黄囿霖 倪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综合分析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含油和不含油典型井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性、孔喉结构特征以及源储之间接触关系、储集层荧光照片等资料,研究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的含油性受如下因素控制... 综合分析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含油和不含油典型井致密砂岩储集层物性、孔喉结构特征以及源储之间接触关系、储集层荧光照片等资料,研究凉高山组致密砂岩含油性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川中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致密砂岩的含油性受如下因素控制:①源储之间输导体系,烃源岩与砂岩储集层之间存在泥质含量高、物性较差的砂泥渐变段时,如无裂缝沟通,油气难以进入上覆储集层;②储集层物性,若砂体与烃源岩直接接触,且储集层物性较好,则油气可直接进入储集层成藏;③裂缝发育程度,储集层物性较差时,若裂缝发育则可改善储集层的孔渗条件,油气也可运移到储集层成藏,如储集层物性较差且无裂缝沟通,则油气难以进入储集层成藏。综合川中侏罗系凉高山组沉积特征、储集层特征以及烃源岩分布,优选出营山—广安和合川—白庙—罗渡2个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凉高山组 致密油 含油性 输导体系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对储集层物性及油气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世加 范小军 +2 位作者 路俊刚 王绪龙 费安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6,共7页
沥青类似于充填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胶结物及自生黏土,使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急剧降低,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可改变后期油气的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通过含沥青储集层有机溶剂浸泡前后的物性对比实验,分析该区储... 沥青类似于充填在储集层孔隙中的胶结物及自生黏土,使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急剧降低,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可改变后期油气的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通过含沥青储集层有机溶剂浸泡前后的物性对比实验,分析该区储集层沥青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含沥青多的储集层浸泡后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增大,不含沥青的储集层浸泡后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较小,说明储集层中的沥青对储集层物性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层位不同类型砂岩中沥青和原油分布及成熟度差异说明,沥青导致后期的油气难以再进入该储集层,只能运移到含沥青少或无沥青充填的储集层中,从而影响该区油气富集规律。准噶尔盆地东部三台—北三台地区勘探应避开沥青分布带,寻找填隙物少、砂质较纯的储集层,这类储集层更利于后期油气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储集层物性 油气富集 三台—北三台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2油层低阻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世加 高兴军 +2 位作者 喻建 马捷 黄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长2油层电阻率偏低难以识别,且低阻成因是分析和识别低阻油层的基础。因此,对研究区油层低阻成因展开综合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利用岩石物理实验资料、测井资料及试油资料,分析各地质要素与电阻率的关系,明确研...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长2油层电阻率偏低难以识别,且低阻成因是分析和识别低阻油层的基础。因此,对研究区油层低阻成因展开综合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利用岩石物理实验资料、测井资料及试油资料,分析各地质要素与电阻率的关系,明确研究区油层低阻的主要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2油层低阻主要受高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及复杂孔隙结构的控制,而与储层中导电矿物含量无关;此外,储层中黏土矿物含量、种类以及碎屑颗粒粒度对研究区油层低阻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 长2油层 低阻成因 束缚水饱和度 地层水矿化度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图壁气藏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世加 王绪龙 +2 位作者 阿布力米提 李延均 王立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18,共3页
呼图壁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三排构造 ,是该盆地目前发现的最大气藏。产层为下第三系紫泥泉子组 ,产凝析油气。油气源研究表明油气均来自侏罗系源岩 ,该源岩在白垩纪达到生烃高峰 ,而呼图壁构造形成于喜山晚期 ,晚于源岩的生烃高峰 ... 呼图壁气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三排构造 ,是该盆地目前发现的最大气藏。产层为下第三系紫泥泉子组 ,产凝析油气。油气源研究表明油气均来自侏罗系源岩 ,该源岩在白垩纪达到生烃高峰 ,而呼图壁构造形成于喜山晚期 ,晚于源岩的生烃高峰 ,时空关系不匹配。文章详细分析了气藏成藏过程 ,指出呼图壁构造之所以能形成中型气藏 ,是先期聚集于深层侏罗系或白垩系储层油气向上转移的结果 ,燕山晚期及喜山早期形成的古圈闭起到了油气运移中转站的作用 ,并提出该区近期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呼图壁气田 成藏过程 油气中转站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世加 姚泾利 +4 位作者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沥青成因 储层物性 油气运聚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31井白垩系油气成因与运移方向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世加 展燕 +3 位作者 路俊刚 陆林超 陈雪 王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石南31井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西油田之北,是继石南2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油藏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储层层位为白垩系清水河组,油气藏气油比高,油质轻,但与生物降解的黑油伴生。文章采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确定油气来源,指出石南31... 石南31井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西油田之北,是继石南2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油藏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储层层位为白垩系清水河组,油气藏气油比高,油质轻,但与生物降解的黑油伴生。文章采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确定油气来源,指出石南31井白垩系储层油气来自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乌尔禾组源岩。阐明了石南31井白垩系与南面石西油田石炭系和侏罗系的油气成因关系,建立了石南31井白垩系的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指出石西与石南31井过渡区可捕获由南向北运移的油气,是近期主要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因 成藏模式 白垩系 石南31井 陆西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水层的地球化学识别方法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世加 马力宁 +2 位作者 张祥 陈新领 徐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41,共3页
测井解释是油气层识别最常用方法,它是依据储层流体物理性质差异解释油气水层。由于测井解释受储层岩石成分、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一些低阻油气层及气层和凝析气层时,常常出现偏差,油气水界面也难以... 测井解释是油气层识别最常用方法,它是依据储层流体物理性质差异解释油气水层。由于测井解释受储层岩石成分、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释一些低阻油气层及气层和凝析气层时,常常出现偏差,油气水界面也难以确定。地球化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储层残留烃的化学性质识别油、气水层,它不受储层岩石成分及储层流体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有关,可弥补测井解释方法的不足,为油气水层的识别提供一种新方法。文章详细研究油层、凝析气层及水层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层、气层和水层的抽提物含量、荧光强度与荧光分布以及储层烃的碳数分布完全不同,可用来识别油气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 气层 水层 荧光分析 地球化学特征 识别方法 油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藏局部油水分布复杂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世加 张纪智 +4 位作者 姚泾利 路俊刚 文延春 漆娟 张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1-284,共4页
华庆地区位于长7源岩的发育区,油源充足,成藏条件有利,区内也发现许多高产富集区,但该区油的分布不均,局部高孔高渗带测试产大水,如白241等井。根据大量钻测井、试油试采以及储层荧光等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华庆地区长8油藏局部油水分... 华庆地区位于长7源岩的发育区,油源充足,成藏条件有利,区内也发现许多高产富集区,但该区油的分布不均,局部高孔高渗带测试产大水,如白241等井。根据大量钻测井、试油试采以及储层荧光等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华庆地区长8油藏局部油水分布复杂的原因,指出长8油藏局部高孔高渗带出水的原因是长7源岩与储层之间存在泥岩隔层,它阻碍源岩生成的油往下运移到长8储层,源岩与储层之间的输导层控制了该区长8储层的含油性。该认识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泥岩隔层 油水分布 长8油藏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八角场构造大安寨段凝析气藏形成机制再认识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世加 刘超威 +6 位作者 杨跃明 路俊刚 杨家静 唐海评 王力 黄囿林 王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35,共7页
八角场构造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凝析气藏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规模较大的凝析气藏,研究其成藏机制对认识整个川中该段的成藏特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根据天然气及原油的碳同位素特征,分析了大安寨段的油气成因;结合地震... 八角场构造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凝析气藏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规模较大的凝析气藏,研究其成藏机制对认识整个川中该段的成藏特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根据天然气及原油的碳同位素特征,分析了大安寨段的油气成因;结合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上断裂的展布以及大安寨段油气的分布特征,指出了八角场构造大安寨段凝析气藏的形成机制,进而探讨了天然气对大安寨段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该构造靠近断裂的井,其天然气、原油的碳同位素值以及凝析油的轻烃特征异常,明显存在来自下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侵入;②断裂的分布及规模控制着下部须家河组天然气混入的规模,大安寨段之所以能形成凝析气藏,在于存在断穿须家河组烃源岩与大安寨段储层的断裂,使须家河组天然气得以大量侵入,从而改变了大安寨段油藏的原始气油比,形成气侵型凝析气藏;③邻近的金华构造断裂规模较小,天然气侵入较少,仅在局部形成高气油比的油气井,而未形成凝析气藏;④天然气是川中大安寨段致密储层中石油运聚的主要动力,影响着低幅度无水致密储层中石油的富集程度及油井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八角场构造 早侏罗世 气侵型凝析气藏 断裂 天然气驱动 石油富集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中的局限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世加 张宇 +2 位作者 路俊刚 吴恩伟 冉乙钧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4,共4页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源对比时最常用的方法,其在不同成熟阶段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多源或多期混合形成的油藏,单纯依靠其进行油源对比易造成油源误判。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地区油藏,为多期多源油气充填形成,由于过分依靠生物标志化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源对比时最常用的方法,其在不同成熟阶段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多源或多期混合形成的油藏,单纯依靠其进行油源对比易造成油源误判。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地区油藏,为多期多源油气充填形成,由于过分依靠生物标志化合物,而且没有注意到不同演化阶段其含量的变化,不同的学者得到了不同结果。将原油轻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联用,有效地解决了该区的油源问题,并指出该区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来源的油的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即红车断阶带中北段的二叠系和石炭系储层的油属于高成熟腐泥型油,来自风城组烃源岩;中南段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油属于偏腐殖型成熟原油,来自乌尔禾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对比 局限性 原油轻烃 红车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海相腐泥型天然气的成因判识 被引量:28
16
作者 陈世加 马力宇 +2 位作者 付晓文 林峰 罗玉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0-101,118,共3页
腐泥型天然气既可来自腐泥型于酪根的裂解,也可以来自腐泥型原油的裂解。于酪根直接裂解形成的天然气的C2/C3比值基本不变,原油裂解的天然气逐渐增大,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差(δ13C2-δ13C3)表现出与上述比值相反的... 腐泥型天然气既可来自腐泥型于酪根的裂解,也可以来自腐泥型原油的裂解。于酪根直接裂解形成的天然气的C2/C3比值基本不变,原油裂解的天然气逐渐增大,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差(δ13C2-δ13C3)表现出与上述比值相反的变化规律。据此判断,塔北地区吉拉克、桑塔木、解放渠的天然气来自腐泥型于酪根的裂解,而轮南地区、英买力地区的天然气来自原油的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裂解 原油裂解 塔里木盆地 海相腐泥型 天然气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车断裂带断层封闭性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世加 冉乙钧 +1 位作者 路俊刚 吴恩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4,共4页
断层在油气运移及成藏中起双重作用,如何评价断层,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根据断裂带南、北段储层中油气的组成差异,研究该断裂在不同地质时期对油气的保存与破坏作用。指出燕山期的构造运动使红... 断层在油气运移及成藏中起双重作用,如何评价断层,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根据断裂带南、北段储层中油气的组成差异,研究该断裂在不同地质时期对油气的保存与破坏作用。指出燕山期的构造运动使红车断裂带南段和北段的受力强度不同,存在非均衡性,它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相同。相对而言,断裂带南段封闭性更好,对天然气的保存更为有利,从而形成白垩系气藏,而北段存在天然气散失作用,使本该形成的凝析气藏因天然气散失变为轻质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油气组成 地球化学研究 红车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对储层物性及油层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世加 王明筏 +2 位作者 路俊刚 范小军 杨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共6页
沥青充填在储层中使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增强。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对沥青含量不同的储层进行有机溶剂浸泡,浸泡前后进行物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沥青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指出了沥青可大大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 沥青充填在储层中使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增强。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对沥青含量不同的储层进行有机溶剂浸泡,浸泡前后进行物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沥青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指出了沥青可大大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尤其是对细砂岩和填隙物多的砂岩影响更大,指出沥青是引起该区油层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提高含沥青储层油气的产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储层物性 准噶尔盆地 浸泡实验 油层低产 油气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奥陶系储层天然气的成因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世加 付晓文 +2 位作者 沈昭国 黄第藩 徐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1,7,共3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奥陶系储层内赋存着形式不同的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 ,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很接近。根据腐泥型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分馏原理 ,分析认为 ,凝析油气是在生油高峰之后形成的 ,因而凝析气的甲烷...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及部分奥陶系储层内赋存着形式不同的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 ,其甲烷碳同位素值很接近。根据腐泥型有机质生烃演化模式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的分馏原理 ,分析认为 ,凝析油气是在生油高峰之后形成的 ,因而凝析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应比油田伴生气的甲烷碳同位素值重一些。而实际情况则是凝析气和油田伴生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几乎一致 ,且甲、乙烷碳同位素值的差值小 ,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碳同位素分馏原理。用单一成因的观点难以解释这种现象。对此 ,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 ,结合天然气组成ln(C2 /C3 )与(δ13 C2 -δ13 C3 )关系图判识其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纪 奥陶纪 储层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 原油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及在成藏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世加 付晓文 +1 位作者 沈昭国 林峰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6,共3页
天然气生成具有阶段性 ,不同演化阶段形成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构造的演化与圈闭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因此不同阶段形成的圈闭可捕获不同演化阶段的天然气。源岩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及形成的气藏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活动遭散失或转移 ,... 天然气生成具有阶段性 ,不同演化阶段形成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构造的演化与圈闭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因此不同阶段形成的圈闭可捕获不同演化阶段的天然气。源岩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及形成的气藏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活动遭散失或转移 ,使一些圈闭只能捕获源岩晚期生成的天然气 ,即圈闭对天然气的捕获具有阶段性 ,属于部分捕获而非连续捕获 (或聚集 )过程。介绍了天然气分步捕获的原理 ,并结合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生成 圈闭形成 分步捕获原理 成藏 构造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