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盖草种类和厚度对黄芩产量及黄岑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万翔 高彻 +1 位作者 计博学 曹秀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21-1622,共2页
[目的]寻求提高黄芩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新途径。[方法]试验地共设地面覆盖物碎稻草厚度1和3cm、整稻草1和3cm、整玉米秸1和3cm、裸地(对照)7个处理,研究地面覆盖物种类和厚度对黄岑产量及黄岑苷含量的影响。[结果]经地面覆盖整稻草1cm... [目的]寻求提高黄芩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新途径。[方法]试验地共设地面覆盖物碎稻草厚度1和3cm、整稻草1和3cm、整玉米秸1和3cm、裸地(对照)7个处理,研究地面覆盖物种类和厚度对黄岑产量及黄岑苷含量的影响。[结果]经地面覆盖整稻草1cm、碎稻草1和3cm和整玉米秸1cm处理的黄岑比对照增产极显著,增幅为82%-106.6%;覆盖整玉米秸3cm处理的黄岑比对照增产显著,增幅为49.90%;黄岑苷含量以覆盖碎稻草1和3cm、整玉米秸3cm处理的最高,比对照增加11.18%~17.79%,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单位面积黄岑苷产量以覆盖整玉米秸1cm、碎稻草1和3cm处理的最高,比对照增加98.86%~127.49%。[结论]综合而言,覆盖材料以碎稻草最好,覆盖厚度以1cm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芩苷 盖草覆盖物 产量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野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及Vc含量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万翔 张昱 +2 位作者 李娟 姜淑霞 李文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111-14113,共3页
[目的]了解承德地区7种常采食野菜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Vc含量。[方法]对采自河北承德地区的7种大宗食用野生蔬菜的可食部分进行硝酸盐、亚硝酸盐和Vc的含量测定,分析生食和水焯后其含量变化,参考有关标准进行卫生评价。[结果]7种野菜... [目的]了解承德地区7种常采食野菜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Vc含量。[方法]对采自河北承德地区的7种大宗食用野生蔬菜的可食部分进行硝酸盐、亚硝酸盐和Vc的含量测定,分析生食和水焯后其含量变化,参考有关标准进行卫生评价。[结果]7种野菜的硝酸盐含量为45.00~14.93mg/kg,均低于国家一级标准,亚硝酸盐含量为2.20~5.35mg/kg,仅有猪毛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超过无公害蔬菜的规定,但水焯后含量大大降低,7种野菜的平均降低率为69.47%,可以安全食用。7种野菜中,苣荬菜、鸦葱和苦苣菜的Vc含量高于同科常食蔬菜,以苦苣菜的最高,为459.3mg/kg,经水焯后,Vc含量有所降低,平均降低率为14.87%。[结论]该研究为安全食用和开发承德地区的野生蔬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蔬菜 硝酸盐 亚硝酸盐 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期对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万翔 高彻 +1 位作者 计博学 何福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226-16226,16229,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期对黄芩内在品质的影响规律,为黄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8个播种期,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黄芩苷的分析测定是在黄芩生产的第2年秋季,地上茎叶枯萎期取样,自然干燥后,对有效成分进行测定... [目的]探讨不同播种期对黄芩内在品质的影响规律,为黄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8个播种期,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黄芩苷的分析测定是在黄芩生产的第2年秋季,地上茎叶枯萎期取样,自然干燥后,对有效成分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播种期与黄芩根部黄芩苷含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野生黄芩时,以7~8月雨季播种并于8月出苗的,黄芩根部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播种时期。[结论]在人工栽培黄芩时,建议在不明显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前提下,以7~8月雨季播种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岑 播种期 黄岑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坡地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尚文艳 计博学 +4 位作者 陈万翔 张新燕 李珊珊 金哲石 王仰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86-6987,共2页
[目的]探讨坡地大豆的3种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为坡地种植大豆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设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结果]行距40 cm、株距20 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 cm、株距10 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每667 m2比传统单株... [目的]探讨坡地大豆的3种种植方式的增产效果,为坡地种植大豆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设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结果]行距40 cm、株距20 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 cm、株距10 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每667 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77.6 kg。而株距20 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 cm 3株种植、株距30 cm 3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 cm单株种植之间差异不显著。[讨论]综合考虑,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 cm、株距20 cm双株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坡地 种植方式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相容性视角看房地产政策异化
5
作者 陈万翔 宇峰 《城市开发》 2006年第12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房地产 政策 异化 相容性 中央政府 宏观调控 地方政府 行为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