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例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陆进明 何合胜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14-115,共2页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属组织细胞病,是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综合征,病理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系列的噬血细胞系统性增生.临床表现有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结腺样病变及凝血系统、肝功能的异常.我院...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属组织细胞病,是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综合征,病理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系列的噬血细胞系统性增生.临床表现有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结腺样病变及凝血系统、肝功能的异常.我院自1995年5月~2002年10月共收治资料较完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19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表现 骨髓细胞学检查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33、白介素-3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粟深伟 陆进明 +2 位作者 盛君 李丹丹 李小燕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450-452,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白介素-33(IL-33)、白介素-35(IL-35)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RA患者(其中RA活动组25例,RA缓解组25例)、25名健康对照组血清IL-33、IL-35水平,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 目的:初步探讨白介素-33(IL-33)、白介素-35(IL-35)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RA患者(其中RA活动组25例,RA缓解组25例)、25名健康对照组血清IL-33、IL-35水平,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活动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332.02±31.43)pg/ml显著高于RA缓解组(227.56±48.02)pg/ml及健康对照组(77.03±20.6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血清IL-35水平(236.14±32.20)ng/L显著低于RA缓解组(353.21±24.61)ng/L及健康对照组(349.60±28.4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血清IL-33与IL-35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73,P<0.05);血清IL-33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DAS28评分、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5);血清IL-35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呈负相关(P<0.05)。结论:RA活动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升高、IL-35水平减低,二者可能参与了RA发生发展,并可作为RA病情活动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机制 IL-33 IL-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2、IL-18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曲矗 陆进明 +4 位作者 盛君 宣丹 李志 毛桐俊 徐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IL-12、IL-18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以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测定SLE活动组、缓解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IL-18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IL-12 mRNA和IL-18 mRNA的表达。结果SLE...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IL-12、IL-18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以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测定SLE活动组、缓解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IL-18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IL-12 mRNA和IL-18 mRNA的表达。结果SLE活动组IL-18 mRNA、IL-18的表达较SLE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血清IL-18水平与IL-12水平呈负相关(r=-0.406,P=0.019)。SLE患者SLE疾病活动指数与IL-12、IL-12 mRNA呈负相关(r=-0.617,P<0.05;r=-0.512,P<0.05),与IL-18、IL-18 mRNA呈正相关性(r=0.817,P<0.05;r=0.806,P<0.01)。结论SLE活动组患者中存在IL-18异常高表达和IL-12异常低表达,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在SLE发病和发展中可能起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白细胞介素12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2例成人斯蒂尔病临床特点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毛桐俊 许国飞 +1 位作者 李志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AOS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法、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临床表现为高热98.78%,皮疹95.12%,关节痛和(或)关节炎82.93%,咽痛78...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AOS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药物治疗方法、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临床表现为高热98.78%,皮疹95.12%,关节痛和(或)关节炎82.93%,咽痛78.05%,淋巴结肿大41.06%,脾脏肿大36.59%;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多78.05%,C反应蛋白升高98.78%,红细胞沉降率增快97.56%,血清铁蛋白升高97.56%,乳酸脱氢酶升高86.21%,纤维蛋白原升高76.79%,D-二聚体升高80.36%,肝功能异常40.24%。98.78%应用糖皮质激素,89.02%患者联合应用了免疫抑制剂;血清铁蛋白≥2 000 ng/ml组复发率高达71.43%。结论:AOSD表现为高热、皮疹、关节痛、血白细胞和炎症指标升高,排除感染和肿瘤后应考虑AOSD,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大多数患者能在4周内达到病情缓解,但维持阶段病情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斯蒂尔病 临床特点 治疗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向类风湿关节炎进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海婷 徐亮 +4 位作者 陆进明 李志 盛君 宣丹 毛桐俊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1期1812-1816,共5页
目的探讨抗突变瓜氨酸化波状蛋白(MCV)抗体、抗人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AhFibA)、抗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UA)进展为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预测价值,分析其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UA患者随访8个... 目的探讨抗突变瓜氨酸化波状蛋白(MCV)抗体、抗人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AhFibA)、抗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UA)进展为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预测价值,分析其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UA患者随访8个月,记录患者的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MCV抗体、AhFibA、抗BIP抗体。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抗MCV抗体;AhFibA;抗BI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 8个月后,28例(45.0%)UA患者进展为RA,34例(54.8%)为非RA患者,进展为RA的UA患者初诊时较非RA患者晨僵持续时间长、关节对称受累多见、抗CCP抗体滴度高。抗MCV抗体在UA向RA进展中有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43和0.824。AhFibA在UA向RA进展中无预测价值,其AUC为0.522。抗BIP抗体在UA向RA进展中有预测价值,其AUC为0.85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339和0.720。抗MCV抗体与肿胀、压痛关节数(r=0.488,P=0.000)、抗CCP抗体相关(r=0.509,P=0.006)。AhFibA与抗CCP抗体相关(r=0.402,P=0.034)。抗BIP抗体与CRP相关(r=0.371,P=0.026)。结论抗MCV抗体、抗BIP抗体滴度升高对于UA向RA进展具有预测价值,AhFibA可能无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MCV抗体 抗人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 抗BIP抗体 未分化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丹丹 陆进明 徐亮 《安徽医学》 2012年第5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激素用量分为中等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对照组。结果①中等剂量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的缓解,ESR、CR...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激素用量分为中等剂量组、小剂量组和对照组。结果①中等剂量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的缓解,ESR、CRP及DAS28评分的减低明显优于其他组(P<0.05);②尚不能认为3组患者的RF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P>0.05);③3组患者达到ACR20标准的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等剂量组达到ACR70标准的比率高于其他组(P<0.05);④中等剂量组患者体质量增加比率高于其他组,出现胃肠道不适的发生率低于其他组(P均<0.05);⑤3组患者出现血压、血糖升高的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①短期应用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②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糖皮质激素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12例强直性脊柱炎近期疗效 被引量:4
7
作者 宣丹 李志 +3 位作者 毛桐俊 盛君 徐亮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umornecros is factor-α receptorⅡ:IgG Fc fusion protein,rh TNFR:Fc)治疗12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随访半年的结果。方法:12例AS患...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umornecros is factor-α receptorⅡ:IgG Fc fusion protein,rh TNFR:Fc)治疗12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随访半年的结果。方法:12例AS患者,男10例,女2例,rhTNFR:Fc每周2次皮下注射,每次25mg,连用3个月后停用观察。主要评价指标:晨僵持续时间,腰背痛和外周关节痛变化,治疗后第1、3、9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枕-墙距、指-地距的变化。结果:治疗1月后外周关节痛和腰背痛等症状显著改善,ESR由(54.41±28.21)mm/h降至(19.0±16.0)mm/h(P=0.00017)、CRP由(70.40±100.57)mg/L降至(5.29±5.62)mg/L(P=0.04),治疗3月后ESR和CRP完全降至正常。指-地距和枕-墙距在1、3和9月较基线亦有明显改善。治疗期间除1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停止治疗后随访6个月,复发3例,其中2例于停药后1个月复发,另1例停药后3个月复发。结论:rhTNFR:Fc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联用3个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起效快,安全性好,本组病例3/12例于停药后复发,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曲矗 陆进明 +1 位作者 徐亮 李志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IL-17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20例SLE患者,20例非SLE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的IL-17水平。结果20例SLE组与20例非SLE组比较血清IL-17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IL-17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20例SLE患者,20例非SLE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的IL-17水平。结果20例SLE组与20例非SLE组比较血清IL-1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SLE组血清的IL-17水平显著高于10例正常对照组[(192.26±121.72)pg/mlvs(78.05±18.80)pg/ml,P<0.01];10例SLE活动期与10例稳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SLE活动期血清IL-17水平与临床指标ESR,C3,C4,IgG,抗ds-DNA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一定程度的相关性(r=0.718,P<0.05)。结论IL-17在SLE发病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疾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介素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腺核素动态成像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志 宣丹 +2 位作者 陆进明 徐亮 程光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470-472,共3页
目的:观察唾液腺核素动态成像在干燥综合征中的成像特点,探讨其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行唾液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检测。首先对患者组腮腺和颌下腺成像阳性率进行比较。其次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唾液腺核素动态成像在干燥综合征中的成像特点,探讨其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行唾液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检测。首先对患者组腮腺和颌下腺成像阳性率进行比较。其次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在腮腺、颌下腺核素摄取速率和排泄速率的差异。结果:①干燥综合征患者组中腮腺和颌下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患者组腮腺和颌下腺的核素摄取速率和排泄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唾液腺核素扫描动态成像为干燥综合征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 动态成像 干燥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慧 陆进明 《安徽医学》 2016年第7期923-925,共3页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关节退变性疾病,滑膜炎症、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硬化以及骨赘形成是其主要的病理表现,OA可累及全身多关节,包括手、膝、髋等,其中以膝关节最为常见,其在国内外普遍流行,发病趋势正...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关节退变性疾病,滑膜炎症、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硬化以及骨赘形成是其主要的病理表现,OA可累及全身多关节,包括手、膝、髋等,其中以膝关节最为常见,其在国内外普遍流行,发病趋势正逐年上升。OA导致疼痛和致残,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OA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证据,临床上多采用止痛以及软骨保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关节炎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FRAX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慧 陆进明 《安徽医学》 2014年第1期137-139,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2 %~0.36 %,RA多见于50岁左右的女性,但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比例为1∶ 3.早期以滑膜炎及对称性、破坏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中晚期累及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RA的患病率为0.32 %~0.36 %,RA多见于50岁左右的女性,但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比例为1∶ 3.早期以滑膜炎及对称性、破坏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中晚期累及软骨及骨质,关节结构破坏而引起畸形、功能障碍,并伴有局部和全身骨质丢失,形成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质疏松 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脊液抗核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艳 汪兴洪 +3 位作者 陆进明 苏贵平 黄东平 张岱云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脑脊液 (CSF)中抗核抗体 (ANA)的定量测定对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8例SLE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SF及血清中ANA滴度 ,同时进行CSF的常规、生化检测。对NPLE及非NPLE狼疮...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脑脊液 (CSF)中抗核抗体 (ANA)的定量测定对神经精神性狼疮(NPL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8例SLE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SF及血清中ANA滴度 ,同时进行CSF的常规、生化检测。对NPLE及非NPLE狼疮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SF糖、细胞数、氯化物无显著差异 ,NPLE患者CSF的ANA滴度≥ 1:10 0 ,阳性率高于非NPLE组 ;另外NPLE组血中ANA滴度显著高于非NPLE组 ,经治疗后NPLE组CSF中ANA滴度 1:10 0阳性率下降。结论 SLE患者CSF中ANA的定量检测 ,有助于NPLE的早期诊断 ,并为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 患者 CSF 滴度 SLE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核抗体 显著差异 常规 参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对垂体性腺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兴洪 唐世超 +3 位作者 陆进明 黄东平 苏贵平 何晓彤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13,共1页
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已被国内外医学界采用多年。本文通过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内分泌水平,探讨雄激素治疗再障时对其内分泌的影响、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关键词 雄激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性腺 内分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 IL-35生物学特性及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粟深伟 陆进明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1期1942-1944,共3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滑膜炎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众多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发病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白介素-33(IL-33)可以导致关节炎的症状加重,而白介素-35(IL-35)可以使其缓解,本文就IL-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滑膜炎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众多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发病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白介素-33(IL-33)可以导致关节炎的症状加重,而白介素-35(IL-35)可以使其缓解,本文就IL-33、IL-35在R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白介素-33 白介素-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喋呤毒性及药动学参数昼夜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建国 陆进明 郑青山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95-97,共3页
本文研究甲氨喋呤(MTX)对小鼠及大鼠的毒性和药动学参数的昼夜变化,并探讨了两者的关系。MTX毒性和药动学均与昼夜用药时间相关,明期用药毒性高,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大,清除率低;暗期用药相反。提示MTX毒性昼夜差异可能... 本文研究甲氨喋呤(MTX)对小鼠及大鼠的毒性和药动学参数的昼夜变化,并探讨了两者的关系。MTX毒性和药动学均与昼夜用药时间相关,明期用药毒性高,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大,清除率低;暗期用药相反。提示MTX毒性昼夜差异可能与其药动学的昼夜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喋呤 时间药动学 昼夜节律 小鼠 抗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例皮肤结节红斑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盛君 徐亮 +1 位作者 陆进明 陈兰芳 《安徽医学》 2009年第5期519-521,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结节红斑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病理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间我科收住以皮肤结节红斑损害为特征的1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男2例,女16例,病程4天~6年;结节性血管炎3例;特发性结节性脂膜炎3... 目的探讨皮肤结节红斑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病理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间我科收住以皮肤结节红斑损害为特征的1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男2例,女16例,病程4天~6年;结节性血管炎3例;特发性结节性脂膜炎3例;结节性红斑12例,其中原发5例,继发7例(5例感染,其中结核感染3例、乙肝1例、链球菌感染1例,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别为白塞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以单纯间隔性脂膜炎为主,部分呈小叶性和混合性脂膜炎,并伴有血管炎表现。随访中4例患者复发。结论结节红斑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应常规检查有无链球菌、乙肝病毒及结核菌感染,重视免疫和病理学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依据病情及时加用甲氨喋呤或糖皮质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 红斑 血管炎 脂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多肌痛症6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兰芳 徐亮 +2 位作者 宣丹 李志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明确诊断的6例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①6例患者...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明确诊断的6例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①6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0岁,病程2-12个月;②6例中4例颈、肩胛带、骨盆带及四肢近端肌群疼痛,另2例仅骨盆和四肢近端肌群疼痛;③治疗前6例中位红细胞沉降率(ESR)77.5 mm/h,C反应蛋白(CRP)4例升高,2例正常,中位数61.31 mg/L,类风湿因子(RF)均正常,抗核抗体(ANA)5例阴性,1例阳性;6例肌酸激酶(CPK)均正常;④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4例提示肌源性损害,1例正常,4例行肌肉活检,结果均无异常;⑤6例均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起始用量为泼尼松0.5 mg/(kg.d)),5例明显好转(疼痛缓解,ESR、CRP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头痛、视力障碍等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依据。结论:风湿性多肌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肌电图可以有肌源性损害,国人并发巨细胞动脉炎少见,正确认识本病,减少误诊和漏诊,尽早给予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症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多肌痛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代强甫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分析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7~2011年住院及门诊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的4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5.... 目的:分析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7~2011年住院及门诊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的4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5.43,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病程长于男性。②临床以累及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痛多见,其次为发热和关节痛,乏力及体质量下降相对少见。③所有患者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轻中度贫血31例(68.89%),免疫球蛋白升高18例(40%),肝功能异常8例(17.78%),血小板异常5例(11.11%)。④41例(91.11%)患者需要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单纯非甾体抗炎药治疗4例(8.89%)。结论:PMR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和晨僵多见,ESR≥50 mm/1 h伴CRP升高,小剂量激素治疗显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多肌痛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D-EPI公式估算GFR评价狼疮肾炎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
19
作者 李志 张梦莹 +3 位作者 毛桐俊 盛君 徐亮 陆进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肌酐(creatinine,Cr)的2012年CKD-EPI公式估算GFR对评价狼疮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6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CKD-EPI公式计算每位患者分别基于Cr... 目的: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肌酐(creatinine,Cr)的2012年CKD-EPI公式估算GFR对评价狼疮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6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CKD-EPI公式计算每位患者分别基于Cr、Cys C和两者联合(Cr+Cys C)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以24 h尿蛋白定量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非狼疮肾炎组(非LN组)和狼疮肾炎组(LN组),比较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在LN组患者中分析Cr、Cys C及基于CKD-EPI公式计算的3种e GFR与狼疮肾炎指标间的相关性;以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将狼疮肾炎患者分为4个级别,比较每个尿蛋白级别对应的3种e GFR间的差异;比较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患者间3种e GFR的差异。结果:血沉、补体C3、C4和抗ds-DNA抗体在非LN组和LN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定量、Cys C、BUN、Cr、SLEDAI、renal-SLEDAI和e GFR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LN组中,Cr、Cys C及Cr-e GFR、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与24 h尿蛋白定量及renal-SLEDAI具有相关性(P<0.01),而与抗ds-DNA抗体定量没有相关性(P>0.05);在LN组4个不同尿蛋白水平的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低于Cr-e GFR(P<0.05),而前两者间无差异(P>0.05);在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间Cr-e GFR无差异(P>0.05),而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间存在差异(P<0.01)。结论:基于Cys C或Cys C联合Cr的CKD-EPI公式估算GFR能够较好地反映LN患者早期肾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SC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肾小球滤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孔素和颗粒溶素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表达
20
作者 李志 张梦莹 +3 位作者 宣丹 毛桐俊 陆进明 徐亮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观察穿孔素和颗粒溶素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方法测定炎性肌病(PM/DM)组、类风湿关节炎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穿孔素和颗粒溶素表达的差异;比较PM和DM组中穿孔素和... 目的:观察穿孔素和颗粒溶素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方法测定炎性肌病(PM/DM)组、类风湿关节炎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穿孔素和颗粒溶素表达的差异;比较PM和DM组中穿孔素和颗粒溶素表达是否有差异;分析穿孔素和颗粒溶素的表达与炎性肌病疗效的关系。结果:穿孔素和颗粒溶素在PM和DM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素在炎性肌病组、对照组和类风湿关节炎组间表达无差异(P>0.05);颗粒溶素在炎性肌病组和类风湿关节炎组表达均较对照组高(P<0.01和P<0.05),而炎性肌病组和类风湿关节炎组间无差异(P>0.05);在炎性肌病组中颗粒溶素和穿孔素表达无相关性,并两者在激素敏感患者和抵抗患者间无差异。结论:穿孔素和颗粒溶素单独血清学的测定不能作为判断炎性肌病活动和预后的指标,有待从多方面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素 颗粒溶素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