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藏凝析水引起的地层水矿化度淡化问题——以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二段气藏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陆正元 孙冬华 +2 位作者 黎华继 乔林 王兴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65,共6页
前人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高温高压气藏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的认识,由此有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低矿化度凝析水的影响。为此,利用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投产以来获得的产出水样矿化度资料,研究了... 前人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高温高压气藏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的认识,由此有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低矿化度凝析水的影响。为此,利用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投产以来获得的产出水样矿化度资料,研究了不同水气比阶段的井口水样矿化度特征,认为井口产出水样矿化度明显受到了凝析水淡化的影响,气藏井口产出水可以划分为凝析水、地层水及其两者的混合水。研究结果表明:①井口产出水矿化度随气井水气比增大而增高,由低矿化度凝析水向高矿化度地层水转变;②当气井水气比小于0.1 m^3/10~4 m^3时,井口产出水为矿化度小于1 g/L的凝析水;③当水气比为0.1~0.8 m^3/10~4 m^3时,水样矿化度介于凝析水和地层水之间,水样以混合水为主;④气井水气比大于等于0.8 m^3/10~4 m^3时,水样最接近于地层水矿化度,凝析水对水样矿化度的影响可以忽略;⑤在排除凝析水淡化影响后,单一气藏地层水矿化度差异不大,新场气田须二段气藏变化范围在93.47~120.05 g/L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凝析水 矿化度 淡化 水气比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新场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微观储集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毅 陆正元 +2 位作者 戚明辉 田同辉 冯明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0-185,194,共7页
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储集特征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资料。采集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罗69井沙河街组三段页岩油层段18块岩心样品,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沾化凹陷沙三段页岩油层段为泥岩和灰岩的... 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储集特征是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资料。采集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罗69井沙河街组三段页岩油层段18块岩心样品,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页岩油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沾化凹陷沙三段页岩油层段为泥岩和灰岩的过渡岩性,以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含泥灰岩为主,夹少量灰岩薄层。页岩油层段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泥质碎片间微孔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蚀孔、晶间孔和晶内孔。页岩油层段的储层孔隙主要由泥质部分提供,泥质粒间孔提供的面孔率贡献最大,方解石溶蚀孔对面孔率有一定贡献,晶间孔和晶内孔的面孔率贡献最低。页岩油储层孔隙的孔径属于纳米级和微米级,纳米级孔隙数量占绝对优势,然而储层孔隙面积主要由数量较少的微米级孔隙提供,即页岩油开发的储集空间应该以微米级孔隙为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径 孔隙贡献 页岩油 沙河街组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嘉陵江组天然气气源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弢 赵路子 +2 位作者 陆正元 李其荣 杜本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1,18+17,共3页
对川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烃源岩生烃条件、碳同位素特征、气源方向及运移通道作了分析研究,认为其自身生烃条件较差,气藏常规组分差异较大,高干燥系数与储量大小关系密切;烷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证实该组气源与下伏上二叠统的烃... 对川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烃源岩生烃条件、碳同位素特征、气源方向及运移通道作了分析研究,认为其自身生烃条件较差,气藏常规组分差异较大,高干燥系数与储量大小关系密切;烷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证实该组气源与下伏上二叠统的烃源地层有关,混源特征明显;氩同位素特征表明该组气藏气源与二叠系具明显的亲缘关系;结合运移与聚集条件等分析确认该区嘉陵江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深层二叠系烃源层,储量大与混源密切相关;烃源岩内部断层是其主要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三叠世 烃源岩 碳同位素 断层 通道 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层段微观孔隙结构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磊磊 陆正元 +2 位作者 王军 田同辉 王兴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物性和有机质等分析测试工作,揭示了页岩油储层矿物成分、物性、有机质和岩性等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分析研究了页岩油储层孔隙类型、结构等特征及其对储集性的影响。测...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物性和有机质等分析测试工作,揭示了页岩油储层矿物成分、物性、有机质和岩性等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分析研究了页岩油储层孔隙类型、结构等特征及其对储集性的影响。测试和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三下亚段)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陆源碎屑,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很低,有机碳含量为0.52%~9.32%,干酪根类型为Ⅰ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为0.7%~0.93%,岩性主要为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含泥质灰岩,含少量灰质白云岩。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对罗69井10块钻井岩心样品进行了定性观察和定量统计。根据孔隙特征将孔隙分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微孔隙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晶内孔。微裂缝、溶蚀孔、大孔径晶间孔和粒间孔是页岩油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因主要孔隙类型和发育情况不同,不同岩性的岩石储集性存在差异,灰质白云岩储集性最好,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含泥质灰岩依次变差,灰岩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抛光 扫描电镜 孔隙结构 页岩油 沾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田同辉 陆正元 +2 位作者 戚明辉 刘毅 冯明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8,共9页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可为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和孔隙图像储层结构参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18块岩芯样品的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层段的孔隙类型...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可为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利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和孔隙图像储层结构参数统计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18块岩芯样品的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层段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晶内孔,泥质粒间孔提供的面孔率贡献最大,溶蚀孔对有较高的面孔率贡献,晶间孔和晶内孔的面孔率贡献最低。页岩油储层孔隙的孔径属于纳米级和微米级,数量上纳米级孔隙占绝对优势,但储层面孔率主要由在数量上不占优势的微米级孔隙提供。因此,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属于微米级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 微观孔隙 面孔率 页岩油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田合理注采压力系统 被引量:17
6
作者 田选华 陆正元 +1 位作者 胡罡 刘维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47,153,共7页
合理注采压力系统优化研究是开发水驱油田关键环节之一。以往采用的算法均存在缺陷:1"吸水、产液指数法"未考虑注采不平衡问题、油水密度差异及体积系数;2"吸水、产液指数及注采比法"未考虑油水密度差异及体积系数;... 合理注采压力系统优化研究是开发水驱油田关键环节之一。以往采用的算法均存在缺陷:1"吸水、产液指数法"未考虑注采不平衡问题、油水密度差异及体积系数;2"吸水、产液指数及注采比法"未考虑油水密度差异及体积系数;3"吸水、产液指数比及注采压差法"不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4"考虑单井及地层压力变化法"未考虑注水井启动压力、采油井启动压力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水驱油田注采压力剖面,提出了优化研究水驱油田注采压力系统的新方法。与以往的算法相比,新方法综合考虑了注采不平衡、油水密度差异、体积系数、注水井启动压力、采油井启动压力梯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方法可适用于水驱油田任何油藏类型、任何油层压力分布状况条件下的合理注采压力系统参数计算。运用新方法对胜坨油田胜一区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油藏进行了合理注采压力系统参数计算,得出了该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为1.42,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7.29 MPa,此时合理采液量为14 572.41 m3/d,比调整前增加12 452.41 m3/d,合理注水量为15 906.88 m3/d,比调整前增注13 566.88 m3/d,提液增注效果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压力分布 注水井启动压力 采油井启动压力梯度 合理注采压力系统 水驱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法在泥页岩地层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毅 陆正元 +1 位作者 吕晶 谢润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0-363,共4页
泥页岩地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利用常规测井交会图法识别岩性往往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依据主成分分析理论,建立多条测井曲线的主成分计算模型,主成分Y_1,Y_2,Y_3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可达91.39%,能够准确反映原测井曲线的全部有效信息... 泥页岩地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利用常规测井交会图法识别岩性往往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依据主成分分析理论,建立多条测井曲线的主成分计算模型,主成分Y_1,Y_2,Y_3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可达91.39%,能够准确反映原测井曲线的全部有效信息。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有效识别泥页岩地层的浅灰色泥岩、黑色泥岩、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等多种岩性,回判率达90.37%。与常规测井交会图法相比,主成分分析法可靠性更高,在泥页岩储层研究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岩性识别 泥页岩 测井响应 交会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龟裂系数法在火山岩裂缝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聂凯轩 陆正元 +3 位作者 王怀中 赵明 王庆奎 张家良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6-189,244+122-123,共4页
本文针对辽河东部凹陷油燕沟中生界火山岩的具体特征,采用纵波波速的比值——“龟裂系数”裂缝分析法[1,2,3],研究了火山岩裂隙发育程度。综合龟裂系数裂缝分析及其他方法发现,该区中生界火山岩有效储集层的测井相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密度... 本文针对辽河东部凹陷油燕沟中生界火山岩的具体特征,采用纵波波速的比值——“龟裂系数”裂缝分析法[1,2,3],研究了火山岩裂隙发育程度。综合龟裂系数裂缝分析及其他方法发现,该区中生界火山岩有效储集层的测井相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密度、低中子、高声波时差和高伽马值等特征。此法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火山岩的岩性,选用合适的岩石骨架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计算火山岩的层速度,进而计算出龟裂系数,然后根据已钻至火山岩井孔的测井相特征编制出火山岩预测厚度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集层 油燕沟 龟裂系数(Flexural Strength)分析 高角度裂缝 裂隙系数 火山岩 骨架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气藏储层模式的再认识 被引量:23
9
作者 陆正元 陈立官 王洪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4,29,共5页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灰岩储层中,较大储量缝洞系统以东吴期暴露溶蚀形成的管道状溶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第三纪喜山运动产生构造裂缝,使致密灰岩具有较高渗滤能力,但在深埋条件下不具备产生较强岩溶作用形成大型溶洞的条件。缝洞系统...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灰岩储层中,较大储量缝洞系统以东吴期暴露溶蚀形成的管道状溶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第三纪喜山运动产生构造裂缝,使致密灰岩具有较高渗滤能力,但在深埋条件下不具备产生较强岩溶作用形成大型溶洞的条件。缝洞系统是在东吴期古溶洞系统基础上,经埋藏后充填和溶解,最后由喜山期构造裂缝改造而成。储层地质模式可描述为东吴期管道状溶洞系统与喜山期构造裂缝网络的组合。在东吴期古岩溶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四川盆地 早二叠世 气藏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发中的油水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庆魁 陆正元 +1 位作者 钟伟 杨敏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以缝洞单元为开发单位,缝洞单元具有地下储集空间相对较小和流动性能较好的特征。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发可以划分为基本不产水和高含水2个阶段。单井缝洞单元油水产出能量主要依靠原油自身弹性膨胀,油井...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以缝洞单元为开发单位,缝洞单元具有地下储集空间相对较小和流动性能较好的特征。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发可以划分为基本不产水和高含水2个阶段。单井缝洞单元油水产出能量主要依靠原油自身弹性膨胀,油井注水可以等效于常规油藏开发中的边部注水增加油藏能量,注入水进入缝洞单元底部抬升了缝洞单元的油水界面。井孔储层深度与缝洞单元油水界面之间的储集空间(剩余存水空间)体积大小决定了注水替油的开发效果好坏,单井注水替油可以开发井孔储层深度下方的油体,建议井孔储层深度上方的油体通过注气或侧钻等措施来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单元 注水 油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12区块油藏水体来源及出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戚明辉 陆正元 +1 位作者 袁帅 李新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4期115-119,共5页
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油水关系复杂,油井出水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见水井水体来源主要包括漏失液及酸压残留液、缝洞单元底部驱替残留水和酸压沟通的缝洞单元下部水体。漏失液产出一般呈含水下降型,对生产... 塔河油田12区块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油水关系复杂,油井出水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见水井水体来源主要包括漏失液及酸压残留液、缝洞单元底部驱替残留水和酸压沟通的缝洞单元下部水体。漏失液产出一般呈含水下降型,对生产影响不大。底部残留水和下部水体的产出因水体能量、油水界面高度和储层垂向渗透性的差异而不同。对具有不同水体来源及出水特征的井采取相应的稳油控水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油藏最终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来源 出水特征 稳油控水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变地震资料压力异常分析在综合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聂凯轩 陆正元 +1 位作者 冯斌 王兴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2-675,共4页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基于衍生Fillippone算法估算地层压力系数,发现压力异常带。其关键在于通过井约束反演获得高分辨率的波阻抗体,从中求取真实地层速度Vi;再由声波测井的时差曲线,采用多项式趋势分析,获取正常压实趋势速度VN及最大速度V...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基于衍生Fillippone算法估算地层压力系数,发现压力异常带。其关键在于通过井约束反演获得高分辨率的波阻抗体,从中求取真实地层速度Vi;再由声波测井的时差曲线,采用多项式趋势分析,获取正常压实趋势速度VN及最大速度Vmax。由于此法的假设条件难以严格地满足,据此得到的分析压力预测参数只能作为其他分析手段的补充。此法在KHD油田的应用中与钻井的实钻结果较一致,说明此法也是一种有益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异常分析 综合地质研究 时变性 Fillippone算法 压实趋势层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外前缘薄砂体地震综合预测方法 被引量:13
13
作者 肖佃师 卢双舫 +3 位作者 王海生 陆正元 郭思祺 张鲁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69,共8页
针对三角洲外前缘储层单砂体薄、砂泥岩波阻抗值差异小的特点,结合曲线重构、地震正演等技术,分别对适用于薄储层的地震反演及属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声波与自然伽马曲线重构、稀疏脉冲波阻抗与地质统计学反演的联合是实现薄... 针对三角洲外前缘储层单砂体薄、砂泥岩波阻抗值差异小的特点,结合曲线重构、地震正演等技术,分别对适用于薄储层的地震反演及属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声波与自然伽马曲线重构、稀疏脉冲波阻抗与地质统计学反演的联合是实现薄储层精细预测的有效手段,前者提高了波阻抗反演的岩性分辨能力,后者降低了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三角洲外前缘薄砂体的厚度与地震属性间关系较分散,依据地震属性对不同规模砂体的分辨能力指导属性优选及阈值选取,可以定性刻画砂层组内薄砂体的空间展布;将地震反演及属性分析的成果进行交互验证,指导油田井位部署方案的调整,区块内钻探成功率由65%提高至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重构 地质统计学反演 属性分析 薄砂体 三角洲外前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气藏储渗空间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文革 陆正元 向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1,共3页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是以缝洞储气为主,在储量规模较大的含气区内通过钻井极少见到溶洞,天然气主要通过裂缝产出。仅用井底钻遇的储层性质来描述其所在的整个缝洞系统的储渗特征,溶洞的管道状特征有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较低的钻...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是以缝洞储气为主,在储量规模较大的含气区内通过钻井极少见到溶洞,天然气主要通过裂缝产出。仅用井底钻遇的储层性质来描述其所在的整个缝洞系统的储渗特征,溶洞的管道状特征有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较低的钻遇率。溶洞发育是较高产能和较大储量规模的主控因素,而裂缝发育扩大了缝洞系统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二叠统 碳酸盐岩 溶洞系统 储渗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TK461井组油水分布概念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敏 陆正元 +2 位作者 窦之林 鲁新便 李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6,共4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致密碳酸盐岩缝洞油藏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天然裂缝和酸压裂缝沟通大型管道状洞穴构成的复杂系统。塔河油田四区TK461,TK435,TK455和TK432等4口相互连通的油井见水开发过程表明存在多个不同的边底水侵入通道;并不遵循由低到... 塔河油田奥陶系致密碳酸盐岩缝洞油藏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天然裂缝和酸压裂缝沟通大型管道状洞穴构成的复杂系统。塔河油田四区TK461,TK435,TK455和TK432等4口相互连通的油井见水开发过程表明存在多个不同的边底水侵入通道;并不遵循由低到高逐渐见水的常规开发见水规律。实践表明在低部位的TK461井探索性注水使高部位TK432井的含水下降,高部位TK435变成不产水,而高部位不产水的TK455井的油产量明显提高。根据开发过程中的油水关系变化,建立了TK461井组的储层油水分布概念模式,指出了低部位注水可以增加高部位油井产量,同时可能实现对高部位高含水井从原水侵相反方向上补充剩余油体能量来减缓水体侵入,起到压制水锥增加产油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注水 油水分布 地质模式 缝洞储层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油机斜直井杆管接触与磨损力学模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涛 陆正元 +2 位作者 李辉 许占恒 陈静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1期124-126,136,共4页
斜直井中抽油杆在上下往复运动过程中,轴向力周期性地拉压变化:受拉时,抽油杆在扶正器限制下被拉直,不与油管发生接触;受压时,当抽油杆所受的压力大于临界压力值,将发生失稳,失稳过大会与油管接触并伴有接触力。接触力的存在对抽油杆柱... 斜直井中抽油杆在上下往复运动过程中,轴向力周期性地拉压变化:受拉时,抽油杆在扶正器限制下被拉直,不与油管发生接触;受压时,当抽油杆所受的压力大于临界压力值,将发生失稳,失稳过大会与油管接触并伴有接触力。接触力的存在对抽油杆柱与油管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特别是高含水油井,抽油杆与油管间发生水性研磨,将增加抽油杆的断脱几率或加快油管磨穿速度。从杆管接触理论关系出发,利用力矩原理,计算杆管接触力的大小;结合现场井下作业油管创口形态,建立理论示功图条件下的油管柱创口模型,预测油管磨穿时间,并利用缝隙流理论预测了漏失量。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油管磨损理论创口形态与现场实际较为接近,针对复杂示功图可用近似标准示功图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 抽油杆 油管 扶正器 偏磨 漏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LZ21-4构造带储盖层综合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聂凯轩 陆正元 冯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1,132+125,共4页
本文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位于辽中凹陷北洼部位的LZ21-4构造带储盖层进行了预测。在东营组上段T3UA,T3UB,T3UC三组反射中解释了4套储盖组合,并分别对T3UB,T3UC反射层中发现的3个单砂体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LZ21-4构造带的T3UC地层中... 本文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位于辽中凹陷北洼部位的LZ21-4构造带储盖层进行了预测。在东营组上段T3UA,T3UB,T3UC三组反射中解释了4套储盖组合,并分别对T3UB,T3UC反射层中发现的3个单砂体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LZ21-4构造带的T3UC地层中的2砂体储集物性好,且盖层条件也好。在此构造以南的LZ21-1S构造上的T3UC地层中的2砂体也具备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约束反演 子波LZ21—4构造带 储层预测 泥岩盖层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方法测定致密砂岩孔喉结构 被引量:100
18
作者 肖佃师 卢双舫 +2 位作者 陆正元 黄文彪 谷美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对5块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及微米CT测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恒速压汞刻画孔隙分布及孔喉比参数的局限性,提出联合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测定致密砂岩孔喉结构的方法。恒速压汞准全孔隙分布的左峰(反映喉道)... 对5块致密砂岩样品进行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及微米CT测试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恒速压汞刻画孔隙分布及孔喉比参数的局限性,提出联合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测定致密砂岩孔喉结构的方法。恒速压汞准全孔隙分布的左峰(反映喉道)与核磁共振基本一致,右峰(反映孔隙)与核磁共振具有相似的体积比例和不同的分布范围;恒速压汞采用等效球体半径计算孔隙体大小,计算值明显大于实际孔隙的最大内切半径;核磁共振利用孔体积和表面积之比推算孔隙半径,计算值接近最大内切半径。从核磁共振全孔隙分布中去掉恒速压汞喉道分布的贡献,可得到全孔径范围内的孔隙体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的喉道分布可全面评价孔隙和喉道的连通关系。恒速压汞计算孔隙和喉道半径的方法不同,其推算的孔喉比均值多大于100.0,而联合核磁共振推算的孔喉比均值分布在7.5-64.0。恒速压汞联合核磁共振是全面认识致密砂岩孔隙和喉道大小分布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喉结构 孔喉比 孔隙分布 恒速压汞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镇构造X1井自喷产大水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建兵 陆正元 +2 位作者 向传刚 杨胜忠 王庆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3-105,158,共3页
四川盆地中部蓬莱镇构造X1井是1口生产了40余年的大水井,在经历自喷产大水、潜泵抽汲产水、再一次自喷产大水过程中,已由1口特大产水井变为具有工业采气价值的气水同产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井的近期开发动态资料,对产大水机理... 四川盆地中部蓬莱镇构造X1井是1口生产了40余年的大水井,在经历自喷产大水、潜泵抽汲产水、再一次自喷产大水过程中,已由1口特大产水井变为具有工业采气价值的气水同产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井的近期开发动态资料,对产大水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第一次自喷产大水主要因天然气的弹性膨胀作用,第二次自喷产大水是由于气水界面下降天然气大量窜入井底带水产出。此外,还对产生气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认为储气空间与井底之间的压力差、气水界面与井底的距离、储气层到井底渗流通道的好坏是天然气发生气窜的主要原因。如果钻遇井的水体没有经济价值,可以靠机抽排水的手段使天然气突破水体窜入井底并产出,从而实现经济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封闭油气藏 晚三叠世 自喷井 地层水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排水找气可行性论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伟成 陆正元 +2 位作者 李辉 龚昌明 彭轩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砂岩储层裂缝系统之间在开发动态上表现出相互分隔性,不存在连通范围较大的边底水体,其自生自储的成藏特征决定了裂缝系统中必然气水共存。测试产水井是由于井孔储层位处裂缝系统的含水部位,产水能量主要依靠水体...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砂岩储层裂缝系统之间在开发动态上表现出相互分隔性,不存在连通范围较大的边底水体,其自生自储的成藏特征决定了裂缝系统中必然气水共存。测试产水井是由于井孔储层位处裂缝系统的含水部位,产水能量主要依靠水体上方的天然气膨胀驱动。低产量排水过程将使裂缝系统中的气水界面按照排水找气理论模式缓慢下降,而高产量排水将使水体上方高流度的天然气尽早突破水体窜入井底产出。建议对川中上三叠统水井开展连续强排水,加大井底与上方天然气的压力差,以较快实现水井变成气水同产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找气 裂缝系统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