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食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蜗牛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1例
1
作者 户梦婷 张栋 +8 位作者 贾沛瑶 陆旻雅 周梦兰 郭佳钰 苏慧婷 高羿 席婧媛 朱华栋 杨启文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3-1467,共5页
本文报道1例生食蜗牛10 d后出现持续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男性病例。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予以阿苯达唑驱虫、地塞米松抗炎治疗后康复。本文梳理该患者的诊疗历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 本文报道1例生食蜗牛10 d后出现持续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男性病例。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予以阿苯达唑驱虫、地塞米松抗炎治疗后康复。本文梳理该患者的诊疗历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寄生虫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陆旻雅 郭佳钰 +5 位作者 张栋 苏慧婷 高弈 赵颖 杨启文 徐英春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宏基因组检测平台,回顾性分析2022年4—12月临床诊断为中...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宏基因组检测平台,回顾性分析2022年4—12月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mNGS结果等相关资料,评价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在39例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中,29例(74.4%)检出疑似致病病原体特异性序列,其中11例(37.9%)检出细菌,13例(44.8%)检出病毒,3例(10.3%)检出真菌,1例(3.5%)检出细菌及病毒,1例(3.5%)检出真菌及病毒,真阳性率为74.4%。10例报告阴性结果,假阴性率为25.6%。mNGS技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常规病原学检查(包括脑脊液涂片、培养、病原体抗原及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阳性率(74.4%比23.7%)。结论 相较于现有的临床常规病原学检查手段,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真阳性率,可能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脑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51
3
作者 宁雅婷 侯欣 +3 位作者 陆旻雅 吴宪 李永哲 徐英春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6期649-653,共5页
2019年12月在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迅速,早期诊断是疫情防控的关键。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虽是疑似患者确诊的“金标准”,但其操作繁琐、耗时长,检测结果易受标本质量、病毒... 2019年12月在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迅速,早期诊断是疫情防控的关键。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虽是疑似患者确诊的“金标准”,但其操作繁琐、耗时长,检测结果易受标本质量、病毒感染部位及表达量等众多因素影响,因而核酸单项检测不能满足疫情期间对疑似病例快速筛查的要求。血清特异性抗体是诊断病毒感染的另一关键证据,抗体协同核酸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和快速筛查。本文从抗体产生特点、检测方法及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假阳性检测结果分析、核酸与抗体联合检测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推动2019-nCoV血清抗体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体检测 核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