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歧杆菌基于菊粉促进普拉梭菌增殖的探究
1
作者 高文玉 肖越 +2 位作者 王鸿超 朱金林 陆文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微生物,约占整个肠道菌群含量的5%,是肠道中最主要的产丁酸盐菌,对维护肠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它的丰度在患有炎症性肠病和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肠道中显著降低。然而,由于普拉梭... 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是人体肠道中常见的微生物,约占整个肠道菌群含量的5%,是肠道中最主要的产丁酸盐菌,对维护肠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它的丰度在患有炎症性肠病和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肠道中显著降低。然而,由于普拉梭菌对氧气极其敏感等特点而限制它的应用发展,寻找一种可替代的手段来增殖普拉梭菌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在体外建立双歧杆菌和普拉梭菌共培养体系发现双歧杆菌可以显著增加普拉梭菌在菊粉中的生长量及产丁酸盐能力,同时通过16S rRNA测序小鼠粪便菌群也发现灌胃双歧杆菌和菊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鼠肠道中普拉梭菌的丰度,为普拉梭菌在人体肠道中增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拉梭菌 双歧杆菌 菊粉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陆文伟 杨震南 +3 位作者 丁历伟 叶佳蓉 田丰伟 陈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30-235,共6页
探讨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作为对照组、灌胃LC01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组和活菌定殖组。干预2周后,通过Mi Seq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肠道... 探讨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作为对照组、灌胃LC01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组和活菌定殖组。干预2周后,通过Mi Seq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和灌胃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Lactobacillus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属、Alistpes属的相对含量。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群落聚类分析发现,灌胃LC01活菌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乳酸菌LC01的相对含量,同时可以促进小鼠肠道中格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的增殖。在活菌定殖组中,停止灌胃2周后,小鼠粪便中不能检测到菌株LC01,说明菌株LC01不能在小鼠肠道内长期定殖。以上结果表明菌株LC01对肠道小鼠菌群结构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副干酪乳杆菌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乳杆菌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和肠道转运调节作用的剂量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陆文伟 胡文兵 +4 位作者 曹文金 杨震南 丁历伟 杨京梅 陈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11-217,共7页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LC01对肠道的益生功能,本实验探讨了不同剂量干酪乳杆菌LC01小鼠肠道菌群及转运的影响。基于MiSeq高通量平台进行扩增子测序,比较LC01菌对正常小鼠、青霉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并利用墨汁推进率评价L...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LC01对肠道的益生功能,本实验探讨了不同剂量干酪乳杆菌LC01小鼠肠道菌群及转运的影响。基于MiSeq高通量平台进行扩增子测序,比较LC01菌对正常小鼠、青霉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并利用墨汁推进率评价LC01菌对便秘小鼠肠道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LC01菌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肠道中Lactobacillus属和Bacteroides属的相对丰度,降低条件性致病菌Prevotella属、Helicobacter属的相对丰度,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相对于模型组,菌群失调小鼠灌胃LC01菌两周后,能够显著增加拟杆菌属、梭菌属和乳杆菌属的丰度,并可改善肠道转运速率,且600亿活菌效果均优于300亿活菌。综上表明,干酪乳杆菌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对肠道转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说明LC01菌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肠道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乳杆菌PCC及干酪乳杆菌431对免疫低下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陆文伟 陆静 +3 位作者 杨震南 丁历伟 叶佳蓉 陈卫 《中国乳品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14,共6页
本研究选取Lactobacillus fermentum PCC及Lactobacillus casei 431对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进行干预,测定小鼠外周血液中免疫因子的变化及其咽部菌群变化,初步探讨益生菌株PCC及431干预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发... 本研究选取Lactobacillus fermentum PCC及Lactobacillus casei 431对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进行干预,测定小鼠外周血液中免疫因子的变化及其咽部菌群变化,初步探讨益生菌株PCC及431干预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发酵乳杆菌PCC干预后,小鼠血清中促炎症因子IL-6和IL-17的含量较模型组的100.4±7.42 pg/mL和67.75±4.9 pg/mL恢复至113.2±7.7 pg/mL和79.93±5.9 pg/mL的正常水平;干酪乳杆菌干预后只恢复IL-17的水平;同时PCC和431菌对抑炎因子TGF-β、IL-10的分泌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免疫球蛋白IgG、IgM指标显示PCC、431菌干预可促进其分泌表达。此外,菌群α及β多样性结果也表明干预组小鼠的咽部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因此,PCC、431菌干预对免疫低下小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具有株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相似日和ABC-SVM的光伏电站功率预测 被引量:31
5
作者 葛乐 陆文伟 +1 位作者 袁晓冬 周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5-782,共8页
为提高光伏电站输出功率预测的精度,以满足电网调度的高精度要求,提出基于改进相似日和人工蜂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光伏电站功率预测方法。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各气象因素对光伏出力的影响权重,通过计算历史日与待测日气象因数的加... 为提高光伏电站输出功率预测的精度,以满足电网调度的高精度要求,提出基于改进相似日和人工蜂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光伏电站功率预测方法。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各气象因素对光伏出力的影响权重,通过计算历史日与待测日气象因数的加权欧氏距离和加权关联度确定相似日,选取相似日光伏输出功率历史数据、温度和湿度以及待测日温度、湿度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变量,采用矗.折交叉验证和人工蜂群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优化核函数参数和惩罚因子,最终输出光伏电站各时段发电功率的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光伏电站功率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预测方法 支持向量机 k-折交叉试验 人工蜂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小流域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永成 余定诚 +3 位作者 马继汇 黄永明 陆文伟 朱亚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1-245,250,共6页
依据红壤小流域生态农业建设的特征与任务,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动力学和计算机技术,对红壤小流域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建立了基于GIS的红壤小流域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量转化... 依据红壤小流域生态农业建设的特征与任务,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动力学和计算机技术,对红壤小流域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建立了基于GIS的红壤小流域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分析研究综合集成系统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实践证明这些理论与技术方法先进、科学、实用性强.图3,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小流域 生态农业规划 GIS MIS SD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小流域农作物生产潜力分析——以敢上小流域为例
7
作者 余定诚 陆文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4-177,182,共5页
采用层次递减法,对敢上小流域农作物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建立了光、温、水和土壤肥力等因素对农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模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光温潜力有效发挥的首要限制因子是土壤肥力,其次是水分条件.表3,参7。
关键词 农作物 生产潜力 红壤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丁酸梭菌遗传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易至 丁洁琼 +4 位作者 王鸿超 陆文伟 赵建新 陈卫 张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I0001,共8页
该研究从150份健康人粪便样品中分离出9株丁酸梭菌,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结合基因层面分析,包括菌株特有和同源基因、系统进化、碳源利用能力、抗生素耐受性以及模拟胃肠液耐受性。非靶向泛基因组分析表明,丁酸梭菌中菌株特异性基因... 该研究从150份健康人粪便样品中分离出9株丁酸梭菌,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结合基因层面分析,包括菌株特有和同源基因、系统进化、碳源利用能力、抗生素耐受性以及模拟胃肠液耐受性。非靶向泛基因组分析表明,丁酸梭菌中菌株特异性基因为4~1 501个基因/菌株,占菌株总基因数6%~29%,靶向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利用酶谱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谱呈现菌株特异性的特征;并且分离自同一样本的菌株基因组大小在4. 48~4. 65 Mb,基因数目在4 006~4 203个,也存在差异,这些结果均表明丁酸梭菌存在菌株水平上的基因组多样性;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分离源与丁酸梭菌的进化关系无明显相关性;碳源利用实验表明,9株丁酸梭菌可利用甘露糖、纤维二糖和低聚果糖,不能利用菊粉、赤藓糖醇和鼠李糖,与功能基因分析结果一致;菌株耐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与抗性基因预测一致,对其他抗生素普遍不耐受,存在基因型与表型不匹配的情况;模拟胃肠液实验表明,芽孢形成可显著提高菌株的耐酸、耐胆盐特性。以上对丁酸梭菌基因层面和生理特性的研究可为其优良菌株的筛选和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比较基因组 遗传多样性 碳源利用 抗生素抗性 耐酸耐胆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 被引量:6
9
作者 姜甜 陆文伟 +2 位作者 崔树茂 张灏 赵建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3,共7页
静电喷雾干燥是新型微囊化益生菌的方法。该文研究了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保护剂和微囊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保护剂组成为海藻糖14%,亚麻酸10%,CaHPO 46%,β-环糊精11%(均为质量分数),最佳静电喷雾微囊化工艺进... 静电喷雾干燥是新型微囊化益生菌的方法。该文研究了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保护剂和微囊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保护剂组成为海藻糖14%,亚麻酸10%,CaHPO 46%,β-环糊精11%(均为质量分数),最佳静电喷雾微囊化工艺进风温度80℃,物料泵流量30 r/min,静电压25 kV,存活率高达89.26%。乳双歧杆菌BL03菌粉扫描电镜图片显示,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达93.3%。比较静电喷雾干燥、常规干燥和乳化冷冻干燥3种微囊化方法,静电喷雾干燥模拟胃液作用2 h,存活率超过80%;模拟肠液作用4 h,存活率达到75%;25℃下储存12个月,活菌数存活率超过70%,均明显优于常规干燥和乳化冷冻干燥,说明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方法适合包埋乳双歧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喷雾干燥 乳双歧杆菌 益生菌 微囊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对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缓解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倩雯 方志锋 +6 位作者 张评浒 王鸿超 朱金林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陆文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9-85,共7页
益生菌具有调节机体免疫以缓解呼吸道病毒感染、维持呼吸道健康的作用,然而其作用效果和机制存在菌株特异性。利用不同种和同种不同株的益生菌对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以探究不同益生菌对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缓解作用,以... 益生菌具有调节机体免疫以缓解呼吸道病毒感染、维持呼吸道健康的作用,然而其作用效果和机制存在菌株特异性。利用不同种和同种不同株的益生菌对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以探究不同益生菌对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缓解作用,以及对免疫应答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差异。结果显示,益生菌缓解了H3N2感染造成的体质量减轻以及肺部血管周和支气管周炎症细胞浸润的症状。此外,益生菌降低小鼠肺部炎症因子的表达,特别是IL-1β和TNF-α;而益生菌对血液中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则存在明显的菌株差异,Bifidobacterium bifidum 2对先天免疫反应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的激活作用优于同种不同株的Bifidobacterium bifidum 1,L.acidophilus 1和B.breve 2对IL-6的抑制作用优于同种不同株的益生菌。B.bifidum 2缓解H3N2感染引起的体质量减轻和肺部损伤的效果优于其他菌株,可能与其激活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相关。B.bifidum 2特异性增加肠道菌群中Alloprevotella的丰度可能是激活先天免疫响应的关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存在菌株特异性,因此,这可能是益生菌缓解H3N2病毒感染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乳杆菌 H3N2流感病毒 先天免疫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蛋白对小鼠衰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心怡 陆守荣 +6 位作者 王鸿超 朱金林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陆文伟 方志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23,共8页
该研究评估了植物和动物蛋白及二者混合蛋白对自然衰老小鼠的骨骼和肌肉的衰弱情况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同时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究动植物蛋白对衰老的影响的差异。雌性C57BL/6J小鼠分为混合蛋白、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组,每组6只。喂... 该研究评估了植物和动物蛋白及二者混合蛋白对自然衰老小鼠的骨骼和肌肉的衰弱情况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同时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究动植物蛋白对衰老的影响的差异。雌性C57BL/6J小鼠分为混合蛋白、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组,每组6只。喂养供能比相同、蛋白质不同的饲料24周,以体质量、衰老评分、行为学实验、肌肉含量及其组织学形态、骨密度及其显微成像作为肌肉和骨骼健康的评价指标;以粪便含水量、排便量、小肠推进率、血清胃肠调节肽的水平作为胃肠道功能的评价指标,从整体评估动植物蛋白及混合蛋白对小鼠衰弱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发现,大豆蛋白组小鼠体重稳定,衰老评分较低,肌纤维排列紧密,骨密度较高且皮质骨厚度均匀,而乳清蛋白和混合蛋白则对肌肉和骨骼的健康无显著的改善作用。大豆蛋白组肠道菌群中Bifidobacterium和Fournierella的相对丰度增加,这些菌属的变化可能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相关。因此,摄入大豆蛋白更有利于改善衰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乳清蛋白 混合蛋白 衰老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囊化方法包埋双歧杆菌菌粉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甜 陆文伟 +2 位作者 崔树茂 张灏 赵建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8-134,共7页
为分析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菌粉在模拟消化道环境的特性,采用静电喷雾微囊化、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方法包埋不同双歧杆菌菌粉,并研究它们通过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后的存活率、疏水性、自沉淀率、粘附性和细胞脂磷壁酸中脂肪酸... 为分析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菌粉在模拟消化道环境的特性,采用静电喷雾微囊化、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方法包埋不同双歧杆菌菌粉,并研究它们通过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后的存活率、疏水性、自沉淀率、粘附性和细胞脂磷壁酸中脂肪酸含量。它们的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的存活率高于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静电喷雾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在经过胃液、十二指肠、回肠后的存活率高达55.01%±4.12%。经过模拟消化道后的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除长双歧杆菌BLL2外,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疏水性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25.14%~368.75%;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自沉淀率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12.50%~372.72%;除长双歧杆菌BLL2外,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粘附性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09.52%~411.11%,静电喷雾微囊化和常规喷雾微囊化方法明显优于乳化冷冻微囊化,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的粘附数高达(46.18±2.82)CFU/cell,静电喷雾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包埋率高达93.31%±3.16%。不同微囊化菌株通过模拟消化道后,静电喷雾和常规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的C12:0和C6:0脂肪酸含量高于乳化冷冻微囊化,而C18:1n9c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乳化冷冻微囊化。综合所述,在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环境胁迫下,静电喷雾干燥是良好的微囊化双歧杆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微囊化 模拟消化道 粘附性 静电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生产冻干前不同阶段双歧杆菌死亡规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顺余 张海蓉 +5 位作者 李渊 何建新 陆圆圆 崔树茂 陆文伟 张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5-61,共7页
为降低双歧杆菌生产过程中的死亡损失,模拟分析其工业化生产冻干前不同阶段的死亡规律。首先测定两歧双歧杆菌CCFM16、青春双歧杆菌CCFM8630、短双歧杆菌CCFM683和长双歧杆菌L6发酵液暴露于空气中不同时间菌株的存活率,然后比较不同温... 为降低双歧杆菌生产过程中的死亡损失,模拟分析其工业化生产冻干前不同阶段的死亡规律。首先测定两歧双歧杆菌CCFM16、青春双歧杆菌CCFM8630、短双歧杆菌CCFM683和长双歧杆菌L6发酵液暴露于空气中不同时间菌株的存活率,然后比较不同温度、时间和离心力离心后菌体的存活率,最后测定菌泥、及菌泥与保护剂混合后的菌悬液暴露至室温环境不同时间的存活率。发现发酵液空气暴露3 h后4株菌的活性损失约为20%;4℃低温离心和短离心时间更有利于菌体活性的保持,离心力影响不显著;菌泥暴露室温环境中1 h死亡接近或超过10%;与保护剂混合的菌悬液暴露室温2 h内双歧杆菌死亡率接近或超过10%,暴露3 h后4株菌的死亡接近或超过20%。通过在保护剂中添加D-异抗坏血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可显著提高双歧杆菌的存活率。该研究阐明了生产阶段影响双歧杆菌活性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双歧杆菌的生产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冻干 空气暴露 离心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介质的双歧杆菌生物膜动态培养及其抗逆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翠翠 杭锋 +4 位作者 张灏 李元昆 赵建新 陈卫 陆文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99-103,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动态培养下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介质表面的成膜差异及生物膜抗逆特性。基于生物膜的成膜活菌数及扫描电镜结构表征,比较双歧杆菌在6种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情况,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在葡萄籽粉上成膜能力最强,其... 本文旨在研究动态培养下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介质表面的成膜差异及生物膜抗逆特性。基于生物膜的成膜活菌数及扫描电镜结构表征,比较双歧杆菌在6种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情况,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在葡萄籽粉上成膜能力最强,其次是在小麦纤维上。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在不同载体上的最佳成膜时间,结果发现在葡萄籽粉界面的最佳成膜时间为36 h,基于小麦纤维的最佳成膜时间为24 h。比较生物膜成膜菌株和浮游菌株在冻干存活率和模拟胃肠液耐受性的差异性,研究显示生物膜成膜菌株较浮游菌株冻干存活率提高4~6.5倍(P<0.01),在模拟胃肠道耐受性试验中,模拟胃液耐受性提高了5.1~5.9倍(P<0.01),最高存活率达到59.82%±2.32%,模拟肠液耐受性提高了10~12.6倍(P<0.01),最高存活率达到13.53%±1.5%。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上形成生物膜能力和成膜时间不同,形成生物膜后其抗逆性显著提高。这一研究结果为开发抗逆性益生菌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生物膜 非水溶性膳食纤维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共轭亚油酸功能组分配方对慢性肠炎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成 王鸿超 +4 位作者 张秋香 赵建新 张灏 陈卫 陆文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87-93,共7页
评价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作为功能组分在肠炎配方食品中的应用效果,同时研究基于益生菌在结肠原位产生CLA对慢性肠炎的缓解作用。选取雄性SPF级C57BL/6J(雄性,8周龄,18~20 g)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 评价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作为功能组分在肠炎配方食品中的应用效果,同时研究基于益生菌在结肠原位产生CLA对慢性肠炎的缓解作用。选取雄性SPF级C57BL/6J(雄性,8周龄,18~20 g)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包括营养配方组B、营养配方组C(含体积分数1%CLA)、营养配方组P(含1×109 CFU/mL的益生菌)〕,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在小鼠饮用水中添加质量浓度20~30 g/L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进行3个周期诱导慢性结肠炎;分别喂养营养配方2周,以体质量、结肠长度、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病理切片、炎症因子、肠道菌群等作为评价指标,评估不同营养配方对慢性肠炎小鼠恢复的影响。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经各配方饲养后均能显著地改善小鼠的慢性肠炎病症。其中,添加CLA或益生菌的营养配方组小鼠分别在结肠长度、促炎因子的表达和体质量MPO、菌群调节等指标中效果更为显著。营养配方有利于慢性肠炎小鼠的恢复,添加CLA或益生菌后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功能成分 溃疡性结肠炎 益生菌 配方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生物膜形成规律及其表面性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如意 杭锋 +4 位作者 张灏 李元昆 赵建新 陈卫 陆文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45,共8页
为了研究双歧杆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及其特性,利用微孔板实验对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6个种114株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微孔板吸光值,双歧杆菌分为不成膜... 为了研究双歧杆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及其特性,利用微孔板实验对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6个种114株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微孔板吸光值,双歧杆菌分为不成膜(OD 600 nm≤1)、弱成膜(1<OD 600 nm<3)及强成膜(OD 600 nm≥3)3类菌株;其中两歧双歧杆菌所有菌株为强成膜菌株,长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较弱,其中57.90%为非成膜株;而其余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存在菌株差异性,包含不成膜、弱成膜及强成膜3类菌株。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动物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形成蘑菇状生物膜结构,而其余双歧杆菌形成扁平状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长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生物膜活菌比例较高。利用细菌粘附溶剂法研究双歧杆菌表面性质对其成膜的影响,结果发现短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只与其路易斯酸特性有关,动物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表面疏水性和路易斯酸特性与其成膜能力呈正相关,长双歧杆菌表面性质与其成膜无相关性,而表现为高疏水性和路易斯酸特性的强成膜性两歧双歧杆菌,其成膜能力也与表面性质无关。综上,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特性存在菌种和菌株特异性,并与菌株表面性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生物膜 表面性质 疏水性 路易斯酸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发酵模型研究膳食多糖对肠道菌群色氨酸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袁 高文玉 +2 位作者 王心怡 陆文伟 王鸿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8-15,共8页
膳食多糖具有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功能的作用,改善过敏症状的潜力,然而不同多糖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该研究利用粪便体外发酵模型探究膳食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色氨酸代谢的影响,筛选适合过敏人群食用的膳食多糖。结果表明... 膳食多糖具有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功能的作用,改善过敏症状的潜力,然而不同多糖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该研究利用粪便体外发酵模型探究膳食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色氨酸代谢的影响,筛选适合过敏人群食用的膳食多糖。结果表明,膳食多糖干预前后粪便微生物的α和β多样性存在差异,多糖干预后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提高;经过物种分析发现,灵芝、黄芪、蛹虫草、白桦茸、褐藻、金针菇、猴头菇和茯苓多糖组的Lactobacillu s和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增加;利用基于LC-MS技术的靶向代谢组检测色氨酸代谢物,发现灵芝、蛹虫草、褐藻、金针菇和茯苓多糖可提升吲哚乳酸(indole-3-lactic acid,ILA)和吲哚-3-甲醛(indole-3-carbaldehyde,I3C)含量,尤其是褐藻多糖和茯苓多糖对ILA及I3C增加显著,改变肠道菌群进而改善色氨酸代谢过程。综上,褐藻多糖和茯苓多糖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结构,提高色氨酸代谢产物,具有开发适合过敏人群食用的特殊食品功能因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 肠道菌群 膳食多糖 色氨酸代谢 体外发酵 功能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水溶性大豆纤维的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翠翠 袁野 +3 位作者 杭锋 张灏 李元昆 陆文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66,共5页
为了提高双歧杆菌的抗逆性,该试验建立基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体系,并优化了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条件。以大豆纤维(添加量10 g/L)为成膜基质,以成膜活菌数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以及NaCl添加量... 为了提高双歧杆菌的抗逆性,该试验建立基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体系,并优化了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条件。以大豆纤维(添加量10 g/L)为成膜基质,以成膜活菌数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以及NaCl添加量对双歧杆菌成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为初始p H值,培养温度和NaCl添加量。Box-Behnken响应曲面分析得到最优的成膜条件为: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胰蛋白胨、额外添加NaCl 0.35%、培养温度37℃,初始pH值7.0。在此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双歧杆菌成膜活菌数最多为1.22×10~9 CFU/m L,为实现双歧杆菌生物膜的可控成膜,特别是工业规模的发酵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溶性膳食纤维 大豆纤维 双歧杆菌 生物膜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双歧杆菌抗生素初始微生物折点值制定及耐药机制探讨
19
作者 赵芳 赵建新 +2 位作者 张灏 陈卫 陆文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19-126,共8页
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对其耐药性的判定关系着食品安全。为制定长双歧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判定标准,探究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基因,参照ISO 10932标准方法,测定了52株B.longum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 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对其耐药性的判定关系着食品安全。为制定长双歧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判定标准,探究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基因,参照ISO 10932标准方法,测定了52株B.longum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和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Turnidge(T)和Kronvall(K)两种统计学方法制定B.longum六种抗生素的种特异性初始微生物折点值(tentative microbiological cut-off values,TMCOFFs),并从功能基因层面进行耐药机制研究。结果发现:B.longum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和万古霉素的种特异性TMCOFFs分别为8、8、0.25、8/2(T/K)、8和2μg/mL;相应折点值下的耐药率分别为28.85%、25%、28.85%、3.85%/7.69%(T/K)、0和19.23%。通过功能基因和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tet(W)是B.longum四环素耐药性的主要抗性基因,erm(X)则介导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并且耐药基因位于可移动遗传元件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不同耐药型菌株的tet(W)和erm(X)基因序列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B.longum在食品中的安全应用以及益生菌耐药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 抗生素耐药性 微生物折点值 耐药基因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静电防眩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春春 杨辉 +2 位作者 袁骏 何新波 陆文伟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3-135,57,共4页
本文简述了用于阴极射线管 (CRT)、液晶显示屏 (LCD)、等离子射线管 (FTP)等显示屏的显示器上 ,具有抗静电、防眩性能的薄膜材料的发展。
关键词 抗静电防眩膜 显示器 阴极射线管 液晶显示屏 等离子射线管 制备 性能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