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ASB+SBR工艺处理乳化剂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陆成栋 姜栋 +2 位作者 兰风岗 刘锋 马三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7期13557-13560,共4页
[目的]研究乳化剂废水的COD去除效果,为工程项目的设计、调试、运行等工作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UASB+SBR工艺处理乳化剂废水,并探讨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果]中试稳定运行71 d,在进水COD浓度(最高10 924 mg/L,最低2 880 mg/L... [目的]研究乳化剂废水的COD去除效果,为工程项目的设计、调试、运行等工作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UASB+SBR工艺处理乳化剂废水,并探讨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果]中试稳定运行71 d,在进水COD浓度(最高10 924 mg/L,最低2 880 mg/L,平均5 751 mg/L)波动较大的情况下,UASB的出水COD去除效率维持在70%以上,SBR的出水COD去除率在60%以上,出水能够达标排放。[结论]该组合工艺对乳化剂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ASB+SBR法 乳化剂废水 中试 COD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心电门控血管造影对急性肺栓塞右室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武洪林 陈建平 +9 位作者 龚波 陆成栋 唐庆放 王德杭 李红尧 吴惠明 薛维 殷超 吴小松 周明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9期1292-1296,共5页
目的:评价64层CT心电门控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层CT心电门控CTPA且影像质量良好的患者共4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了常规CTPA。对常规CTPA患者,测量横断位、四腔心左右室最大短轴内径。对心电... 目的:评价64层CT心电门控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层CT心电门控CTPA且影像质量良好的患者共4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了常规CTPA。对常规CTPA患者,测量横断位、四腔心左右室最大短轴内径。对心电门控CTPA患者,测量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心室最大内径,并计算左、右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然后对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右心功能各组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中央型、周围型及阴性组之间参数进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45例患者中,阳性30例,其中中央型20例、周围型10例。对于阴性组与阳性组,右室收缩末期容积(P=0.02)、每搏输出量(P=0.015)及射血分数(P=0.01)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室/左室(RV/LV)收缩末期容积比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对于中央型、周围型与阴性组,右室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在中央型与阴性组之间以及周围型与阴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RV/LV容积比在中央型与阴性组之间,以及收缩末期中央型与周围型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内径及RV/LV内径比在阴性与阳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RV/LV内径比在中央型与阴性组之间(P<0.05)或周围型之间(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CT心电门控肺动脉造影对评价右室功能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右心室 心电门控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陆成栋 龚波 殷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0期1605-1607,共3页
胸部外伤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而肋骨骨折是胸部外伤中最常见的损伤。X线平片是检查肋骨骨折的常规方法,以往主要依赖X线的胸部正、斜位摄片来诊断。但胸廓结构特殊,类似半锥形,肋骨走行呈后高前低的曲度,加上各种组织影像重叠,以及严重外... 胸部外伤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而肋骨骨折是胸部外伤中最常见的损伤。X线平片是检查肋骨骨折的常规方法,以往主要依赖X线的胸部正、斜位摄片来诊断。但胸廓结构特殊,类似半锥形,肋骨走行呈后高前低的曲度,加上各种组织影像重叠,以及严重外伤患者不能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肋骨 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梅晓燕 龚波 +5 位作者 陆成栋 郑建刚 武洪林 周慧 严凯 刘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967-196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腹部CT检查中诊断脾动脉瘤的22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处理技术。观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11月我院腹部CT检查中诊断脾动脉瘤的22例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处理技术。观察脾动脉类型、走行、与胰腺的关系,观察动脉瘤的类型、位置、形态、大小、数目、瘤壁有无钙化斑块等指标。结果四种后处理方法均检出全部动脉瘤。脾动脉走行于胰腺上方14例,走行于胰腺后方8例,血管类型属分散型者5例,集中型者17例;动脉瘤均为真性动脉瘤,单发多见;位置以脾动脉干多见,形态多为圆形,直径多小于2cm;瘤壁钙化者检出16例,其中12例合并有非钙化斑块。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充分显示脾动脉的走行,诊断脾动脉瘤的存在;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楚的显示瘤体的特性及瘤腔内外情况,对临床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成像 脾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