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蛙》:当代中国的“罪与罚” |
陆克寒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9
|
|
2
|
“细读”原则与“对话性”模式——当代中国文学经典教学之思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3
|
《沉沦》的隐在结构及其思想渊源 |
陆克寒
|
《常州师专学报》
|
2002 |
1
|
|
4
|
《带灯》:现象界叙事与精神梦游——兼论当下中国文学价值理念的缺位 |
陆克寒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3 |
0 |
|
5
|
商业写作 游戏态度与民族叙事——论李伯元小说精神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6
|
“革命”之途: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选择——鲁迅瞿秋白比较论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7
|
在批判与耽溺之间——论李伯元《活地狱》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8
|
《最后的蚁王》:叙述境界的生成及其蕴涵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9
|
土而不僻 通而不俗——谈高晓声作品的方言化用艺术 |
张伟芳
陆克寒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0
|
从成语视角看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叙事设置 |
钱亚玲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1
|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前期思想中的基督教意识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1
|
|
12
|
试谈中国戏曲舞台的形神统一性 |
陆克寒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3
|
地下长出的思想——《高老头》和《罪与罚》文化意蕴对比谈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14
|
文化错动中的作家及其创作——瞿秋白论陀思安耶夫斯基 |
陆克寒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15
|
隐逸 政治规避与文化选择——郁达夫迁杭的文化意味 |
陆克寒
|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0 |
0 |
|
16
|
大众阅读与文学教学 |
陆克寒
|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0 |
0 |
|
17
|
语文教学三问 |
陆克寒
|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