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蛙》:当代中国的“罪与罚” 被引量:9
1
作者 陆克寒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3期75-78,共4页
叙事意指:政治之维与生命之维莫言以其惯用而擅长的叙述方式,展开小说《蛙》的长篇故事,"我姑姑"的叙述视角,与二十多年前《红高粱》"我爷爷我奶奶"的叙述样态,构成跨世纪叙事呼应。"姑姑的一生,虽然还没有结... 叙事意指:政治之维与生命之维莫言以其惯用而擅长的叙述方式,展开小说《蛙》的长篇故事,"我姑姑"的叙述视角,与二十多年前《红高粱》"我爷爷我奶奶"的叙述样态,构成跨世纪叙事呼应。"姑姑的一生,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已经可以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等大词儿来形容了"——莫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生育工作 生命伦理 当代中国 政治正义 莫言 罪与罚 小说叙事 国家意志 叙述方式 叙述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读”原则与“对话性”模式——当代中国文学经典教学之思 被引量:1
2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06-109,共4页
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语文—文学课程体系中实际处于"出场"却又被"悬置"的境地,其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实践机制与"读图时代"的文化背景。将被悬置的文学经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 文学经典在当代中国语文—文学课程体系中实际处于"出场"却又被"悬置"的境地,其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实践机制与"读图时代"的文化背景。将被悬置的文学经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实为迫切问题。文本"细读"的实践原则表述着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心理亲近与行为接近,实则是读者与文本及作者三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也是促成文学经典进入当代世界与当代心灵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中华本土的悠远传统,古典"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均为典范。"对话性"课堂实践取代"独白型"课题模式,创设宽松而合理的课堂"对话情境",让不同的个性化认知形成意见交锋与交流,是文学经典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对话性"模式,是文学经典教学的理想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悬置 细读 对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沦》的隐在结构及其思想渊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5期4-6,10,共4页
卢梭思想对郁达夫的影响虽多有论者涉及却难脱浮泛、肤浅之弊,其因在于缺乏对文本的深邃研析。本文以《沉沦》为艺术个案,挖掘小说的隐在结构,并追索决定这一隐在结构的卢梭思想资源。由文本形式的特殊性而探究其思想渊源,是本文的学术... 卢梭思想对郁达夫的影响虽多有论者涉及却难脱浮泛、肤浅之弊,其因在于缺乏对文本的深邃研析。本文以《沉沦》为艺术个案,挖掘小说的隐在结构,并追索决定这一隐在结构的卢梭思想资源。由文本形式的特殊性而探究其思想渊源,是本文的学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沦》 显在结构 隐在结构 小说 郁达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灯》:现象界叙事与精神梦游——兼论当下中国文学价值理念的缺位
4
作者 陆克寒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4期48-51,共4页
双重存在:俗世与灵界 贾平凹把他新近长篇小说《带灯》的故事地点,安设在名唤"樱镇"的地方,它是"秦岭里一个小盆地","辖管着几十个村寨,是个大镇","曾是秦岭里的三大驿站之一",旧县志上记载——"接待过皇帝,也寄宿过历代的... 双重存在:俗世与灵界 贾平凹把他新近长篇小说《带灯》的故事地点,安设在名唤"樱镇"的地方,它是"秦岭里一个小盆地","辖管着几十个村寨,是个大镇","曾是秦岭里的三大驿站之一",旧县志上记载——"接待过皇帝,也寄宿过历代的文人骚客,其中就有王维苏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念 中国文学 现象界 梦游 精神 叙事 长篇小说 贾平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写作 游戏态度与民族叙事——论李伯元小说精神
5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0-64,共5页
李伯元小说及鲁迅对之的经典评说至今仍被误读,对李氏小说精神的探询是对其小说本质的认知。李氏小说书写为其报刊实践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写作的特性。李氏小说既受市场规约,也受创作主体规约,表现出书写者的“游戏态度”。李氏小说... 李伯元小说及鲁迅对之的经典评说至今仍被误读,对李氏小说精神的探询是对其小说本质的认知。李氏小说书写为其报刊实践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写作的特性。李氏小说既受市场规约,也受创作主体规约,表现出书写者的“游戏态度”。李氏小说书写的“游戏态度”内涵复杂,具有浅性叙事、精神隐痛、戏谑风格等叙述要素,而其“游戏笔墨”也透显庄重的民族叙事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写作 小说精神 游戏 叙事 态度 民族 李伯元 有机组成部分 创作主体 李氏 元小说 书写 规约 误读 鲁迅 风格 戏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之途: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选择——鲁迅瞿秋白比较论
6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5,共5页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出人物,鲁迅和瞿秋白的主体世界具有勃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特性,表现出“战士”气质和反思性特征,他们以各自的入世方式承负沉重的社会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瞿秋白 革命 知识分子 文人 战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批判与耽溺之间——论李伯元《活地狱》
7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6-49,78,共5页
《活地狱》在李伯元小说创作中的特殊之处是其酷刑叙述。李氏对官府酷刑的冷静叙描既渗透着批判激情,又隐含耽溺激情,其间受刑人"人"的特征被严重削弱。李氏酷刑叙述体现着传统儒学素朴的"民本"意识,同时也有末世... 《活地狱》在李伯元小说创作中的特殊之处是其酷刑叙述。李氏对官府酷刑的冷静叙描既渗透着批判激情,又隐含耽溺激情,其间受刑人"人"的特征被严重削弱。李氏酷刑叙述体现着传统儒学素朴的"民本"意识,同时也有末世文人精神失怙的茫然,显示出现代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历史性缺位(未出场),同时也反映了近代商业写作的利益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刑叙述 批判激情 耽溺激情 叙述立场 浑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的蚁王》:叙述境界的生成及其蕴涵
8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7-39,80,共4页
有关蚂蚁生活和习性的日常经验,以及有关"蚁艺"的民间知识,在作者的内在世界遇合、交融,生长出一种深挚的情意感知,它是最初的创作灵感,也成为文本的诗意之源。作者特殊情意感知的艺术化合与想象,生成超越日常经验—知识的文... 有关蚂蚁生活和习性的日常经验,以及有关"蚁艺"的民间知识,在作者的内在世界遇合、交融,生长出一种深挚的情意感知,它是最初的创作灵感,也成为文本的诗意之源。作者特殊情意感知的艺术化合与想象,生成超越日常经验—知识的文学叙述。其特殊情意感知在构思及创作过程中持续生长与深化,最终积淀为文本的叙述境界。《最后的蚁王》的叙述境界包括:1.历史追念与生命感伤。个人故事、家族故事及"蚁艺"故事,合构为庞阔的历史内容,具备历史感知与生命感知的情意蕴涵。2.精神气节与民族操守。作者刻意将蚁与人、"蚁艺"与人品作叙述类比,特意伸张与彰表坚韧、崇高的精神气节;且将"蚁艺"与人品置放于中国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中加以叙述与表现,就此将精神气节与民族操守建构起内在的叙事关联,着意张扬恢弘的民族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蚁王》 日常经验 情意感知 叙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而不僻 通而不俗——谈高晓声作品的方言化用艺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伟芳 陆克寒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3X期48-49,共2页
高晓声作品的文学话语显示浓厚的乡土气息,得益于他作品中大量的方言土语,方言土语已不是对农民口语的简单还原,而是作家的重新创造,他提炼加工的这些方言土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土而不僻、通而不俗的语言效果。高晓声主要通过添加脚注... 高晓声作品的文学话语显示浓厚的乡土气息,得益于他作品中大量的方言土语,方言土语已不是对农民口语的简单还原,而是作家的重新创造,他提炼加工的这些方言土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土而不僻、通而不俗的语言效果。高晓声主要通过添加脚注、语境显义两种方式化用方言。另外,方言土语还是作家乡音的自然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晓声 文学话语 方言土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成语视角看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叙事设置
10
作者 钱亚玲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57-61,共5页
文章从汉语成语"倾城倾国"的语源和语用角度,结合文本的细读,探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叙事设置。张爱玲通过演绎一个现代"倾城"的"传奇",表达了她对诸多历史"倾城倾国"事件的质疑,对古老... 文章从汉语成语"倾城倾国"的语源和语用角度,结合文本的细读,探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叙事设置。张爱玲通过演绎一个现代"倾城"的"传奇",表达了她对诸多历史"倾城倾国"事件的质疑,对古老的"红颜祸水"思维定势的颠覆,也正是通过这一艺术化的解构过程,张爱玲表达了她的现代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倾城倾国 叙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前期思想中的基督教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9-13,共5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许可算是19世纪俄罗斯作家群中经历和创作最复杂也最有争议的一位了。在描述其思想发展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以他服役、充军为界,划分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傅立叶学说的影响,后期则... 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许可算是19世纪俄罗斯作家群中经历和创作最复杂也最有争议的一位了。在描述其思想发展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以他服役、充军为界,划分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傅立叶学说的影响,后期则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基督教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中国戏曲舞台的形神统一性
12
作者 陆克寒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81-182,共2页
任何一种艺术,都与世界本源处于某种独特的关系之中。这种独特关系决定了该种艺术的个性,并因而规定着它的基本风貌。我认为,只有从这一角度深入考察中国戏曲舞台,才能准确把握住其本质特征。
关键词 戏曲舞台 本质特征 基本风貌 中国戏曲 戏曲表演 统一性 形神 “歌” 布莱希特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长出的思想——《高老头》和《罪与罚》文化意蕴对比谈
13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43-46,共4页
"拉斯蒂涅克独自呆着,他向墓地高处迈出几步,遥见巴黎蜿蜒曲折地横卧在塞纳河的两岸,开始泛出星星点点的亮光。他的贪婪的目光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林和残废军人院的穹顶上面,这个地带生活着上层社会的红男绿女,他曾经一心想打入其... "拉斯蒂涅克独自呆着,他向墓地高处迈出几步,遥见巴黎蜿蜒曲折地横卧在塞纳河的两岸,开始泛出星星点点的亮光。他的贪婪的目光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林和残废军人院的穹顶上面,这个地带生活着上层社会的红男绿女,他曾经一心想打入其中。他向暄嚣纷繁的‘蜂窝’扫了一眼,仿佛想抢先吮尽里面的蜜汁,并且夸下海口,说道:‘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老头 拉斯蒂涅 文化意蕴 罪与罚 巴尔扎克 思想 上层社会 巴赫金 反讽 伏脱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错动中的作家及其创作——瞿秋白论陀思安耶夫斯基
14
作者 陆克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20-21,19,共3页
"俄国社会思想从七十年代起,已经发露反动的潮流,——那是西欧派大胜后的尾声,却亦是俄国社会进化急遽的复影:资产阶级文化战胜贵族阶级文化的过程里,突然添入无产阶级文化的热血,那时徘徊中途的小资产阶级,心慌意乱激而退走。
关键词 作家 论析 文化属性 作家论 社会文化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逸 政治规避与文化选择——郁达夫迁杭的文化意味
15
作者 陆克寒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0年第2期19-22,共4页
1993年4月郁达夫举家迁杭出于家庭、政治和其本人精神意趣的三重因素,它既是郁氏在遭受左右夹击的政治窘境中被迫进行的政治规避,同时又是其主动的文化选择——选择隐逸。这一选择具有合乎郁氏情性逻辑的必然性,也表现出中西隐逸文化在... 1993年4月郁达夫举家迁杭出于家庭、政治和其本人精神意趣的三重因素,它既是郁氏在遭受左右夹击的政治窘境中被迫进行的政治规避,同时又是其主动的文化选择——选择隐逸。这一选择具有合乎郁氏情性逻辑的必然性,也表现出中西隐逸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合流,体现着中西交融的新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规避 文化选择 郁达夫 迁杭原因 隐逸文化 情性逻辑 浪漫主义文学
全文增补中
大众阅读与文学教学
16
作者 陆克寒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0年第4期1-1,4,共2页
大众阅读可以粗略分作休闲阅读和经典阅读两大类型,它们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需要,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文学教学是一种复杂的阅读行为,属经典阅读的范畴,具有言语教育,交流教育和审美教育三大教育一文化功能;它通过"指导"... 大众阅读可以粗略分作休闲阅读和经典阅读两大类型,它们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需要,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文学教学是一种复杂的阅读行为,属经典阅读的范畴,具有言语教育,交流教育和审美教育三大教育一文化功能;它通过"指导"经典阅读而"指导"休闲阅读,在大众阅读中承担"指导角色"、并决定着一个民族的阅读质量和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阅读 文学教学 休闲阅读 经典阅读 言语教育功能 交流教育功能
全文增补中
语文教学三问
17
作者 陆克寒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1年第3期30-30,共1页
还是让我从问题开始吧。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内隐许多问题,它们被掩盖在表面的勤勉、刻苦之下。不揭开问题,永远无法进步。一、为什么不让学生提问我坐在我的办公桌前改稿。是学报编辑部转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投稿,我阅读它们的过程无疑... 还是让我从问题开始吧。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内隐许多问题,它们被掩盖在表面的勤勉、刻苦之下。不揭开问题,永远无法进步。一、为什么不让学生提问我坐在我的办公桌前改稿。是学报编辑部转来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投稿,我阅读它们的过程无疑也是认知中小语文教学的一种机会。而作为一名编辑和写作者,我显然更关注论文的选题以及作者对选题的切入角度。那一次我统共接手八篇论文。不无惊讶地发现:八篇论文中有五篇是讨论'语文课堂提问'的——并不是学生提问,而是教师提问,是教师提问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小学语文 教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