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孙宗玖 +3 位作者 于冰洁 迪达尔·比苏 李美莎 敬一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0,共12页
为探究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封育内外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进行测定,并结合植被特征、土壤理... 为探究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封育内外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进行测定,并结合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凋落物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42.53%~250.05%和135.68%~259.84%(P<0.05),0~10 cm、3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4.88%~35.33%、10.48%~46.58%和4.48%~21.88%,其中全氮和全磷含量部分变化显著(P<0.05);2)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利用程度均明显增加,且两个土层表现一致(P>0.05);3)封育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除呼图壁样地0~10 cm土层外,其余土层McIntosh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14.72%~47.01%和36.29%~74.76%,而Simpson指数降低1.09%~7.53%(P>0.05)。封育提高了蒿类荒漠草地微生物多样性;4)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封育下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层微生物碳源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和凋落物,而30~50 cm土层则为土壤全磷和地上生物量。综上所述,封育加强了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推动了蒿类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转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提高了蒿类荒漠草地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了蒿类荒漠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碳源多样性 Biolog-ECO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敬一胜 孙宗玖 +8 位作者 刘慧霞 迪达尔·比苏 李美莎 周晨烨 周磊 于冰洁 李有政 郑丽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8,共15页
为探究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分布特征,采用路线调查结合典型样地布设确定136个样地,以0~100 cm各土层pH实测数据为依据,结合气象数据及“3S”技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地统计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土壤pH发生空间变异... 为探究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分布特征,采用路线调查结合典型样地布设确定136个样地,以0~100 cm各土层pH实测数据为依据,结合气象数据及“3S”技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地统计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土壤pH发生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100 cm各土层土壤pH为8.54~8.76,均值为8.66,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pH表现出上升趋势。小乔木类群土壤pH(8.71)显著高于灌木类群(8.54)1.02倍、半灌木类群(8.59)1.01倍(P<0.05)。碱性土(7.58.5)主要分布于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富蕴县等地区。半方差变异分析可知,0~100 cm土层pH最佳模型的块金效应为49.91%,说明其空间变异由结构因素与随机因素共同影响。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总体上影响土壤pH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均温度(0.159)、植被覆盖度(0.152)、雪水当量(0.085)、根部土壤湿度(0.076)、物种丰富度指数(0.066)。研究结果完善了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草地土壤pH数据库,进一步探明了土壤pH产生变异的主控因素,为沙质荒漠管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空间分布 沙质荒漠草地 准噶尔盆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迪达尔·比苏 孙宗玖 +3 位作者 于冰洁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李美莎 敬一胜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4-1543,共10页
为探究封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基于湿筛法测定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0.25mm为主,含量均大于57.5%,但各样地各土层对封育响应... 为探究封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基于湿筛法测定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0.25mm为主,含量均大于57.5%,但各样地各土层对封育响应并不一致。封育后玛纳斯样地0~5 cm和5~10 cm土层0.25~2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70.0%,60.8%,而奇台样地5~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依次显著增加23.2%,51.6%,32.7%。随土层深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封育区略低于对照区,但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P<0.01),其中粉土+粘土、微团聚体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且封育后植被覆盖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调控作用增强,而土壤容重则为减弱。综上,新疆北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主,且封育4~11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绢蒿叶片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其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周磊 孙宗玖 +3 位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于冰洁 郑丽 聂婷婷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阐明凋落物添加量对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叶凋落物为对象,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进行了为期500 d的凋落物分解模拟试验,研究了添加量(2.5、5.0、7.5 g)对凋落物质量残留率、... 为阐明凋落物添加量对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叶凋落物为对象,采用梅森瓶室外培养法进行了为期500 d的凋落物分解模拟试验,研究了添加量(2.5、5.0、7.5 g)对凋落物质量残留率、有机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物添加量对凋落物分解前期(0~320 d)没有显著影响,而后期(410~500 d)凋落物添加量越少其分解速率越快,凋落物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均随添加量增加而延长。(2)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含量均表现为持续释放过程,N含量表现为富集-释放-富集趋势,富集均出现在分解较快阶段,而P含量与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N释放促进P释放,N富集则促进P富集。(3)不同添加量凋落物C含量与C∶N、C∶P、残留率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物N含量与C∶N、C∶P、残留率则均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和化学计量比均受到添加量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量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对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的影响--以新疆不同类型草地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董乙强 +3 位作者 周时杰 聂婷婷 姜安静 安沙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8-1185,共18页
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不同草地类型(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方法,对封育区(10年)和自由放牧区内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 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不同草地类型(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方法,对封育区(10年)和自由放牧区内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对不同草地类型进行围栏封育措施,发现除温性荒漠草地外,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大部分植物种均表现出生态位宽度指数高于放牧样地,封育措施在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中的效果更显著。2)与自由放牧区相比,温性草原封育后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指数、Pielou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均呈现显著增加31.81%~90.80%(P<0.05),表明围栏封育措施在温性草原效果最好。总之,围栏封育(10年)对温性草原及山地草甸植被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不利于温性荒漠草地的植被恢复,表明不同的草地类型对围栏封育的响应显著不同,效果不一。因此在对退化草地治理恢复时,围栏封育应结合植被类型、植被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封育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封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封育 草地类型 植物经济类群 植物群落多样性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牧后伊犁绢蒿荒漠植被特征年际动态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董楚珺 董乙强 +3 位作者 安沙舟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马春燕 李生梅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8,共10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于2017~2019年(禁牧2~4a)对新疆玛纳斯县和呼图壁县的禁牧区及放牧区的群落植被特征进行测定分析,探究不同禁牧年限下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特征年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退化荒漠禁牧后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从群...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于2017~2019年(禁牧2~4a)对新疆玛纳斯县和呼图壁县的禁牧区及放牧区的群落植被特征进行测定分析,探究不同禁牧年限下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特征年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退化荒漠禁牧后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从群落中消退,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增加;(2)荒漠植被禁牧2~4a后,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2%~265.54%、21.76%~285.86%和106.78%~810.49%(P<0.05);植被密度对禁牧无明显响应;(3)荒漠植物多样性对禁牧的响应与地区差异有关。呼图壁县研究区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围栏外>围栏内,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禁牧2a后差异显著;而玛纳斯县研究区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围栏内>围栏外,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禁牧3a后差异显著。综上所述,短期禁牧改善了群落植被的生长状况,促进了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的恢复,但荒漠植物多样性对禁牧的响应与地区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牧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对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姜安静 董乙强 +5 位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周时杰 聂婷婷 李彩英 席伟 安沙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00-2608,共9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封育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新疆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封育区(10 a)和放牧区的退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 为探究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封育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新疆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封育区(10 a)和放牧区的退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后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草地0~10 cm土层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除山地草甸草地5~10 cm土层)(P<0.05);且封育后山地草甸草地细菌Chao 1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呈极显著升高(P<0.01);冗余分析表明,山地草甸草地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土壤容重,但温性草原草地为电导率和植物盖度。总之,封育对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且山地草甸草地土壤细菌较温性草原对封育的响应更显著。因此,在对退化草地实施封育措施进行生态恢复时,应着重考虑不同草地类型对封育响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草地类型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蒿类荒漠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时杰 董乙强 +3 位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聂婷婷 姜安静 安沙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98-2305,共8页
【目的】研究天山北坡蒿类荒漠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地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差异,为该类荒漠草地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方法,调查分析天山北坡西段、中段和东段蒿类荒漠... 【目的】研究天山北坡蒿类荒漠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变化规律,分析不同地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差异,为该类荒漠草地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方法,调查分析天山北坡西段、中段和东段蒿类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结果】(1)从天山北坡西段到东段,半灌木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且东段比西段显著高了266.51%(P<0.05);而多年生草本盖度、密度和生物量从西到东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一年生草本和短生、类短生植物在数量特征上均在中段呈现最大值。(2)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由西向东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中段达到最大值。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空间上均表现为由西向东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由西向东呈逐渐降低趋势。(3)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草地之间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与多样性的相关性各有差异,蒿类荒漠草地群落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对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而植物高度对植物多样性呈负相关。(4)引起蒿类荒漠植物群落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土壤有机碳、年均温度。【结论】天山北坡蒿类荒漠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其多样性在空间上由西向东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海拔、土壤有机碳和年均温度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最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类荒漠 植被特征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