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初探
1
作者 张荟荟 朱昊 +2 位作者 常静 刘梦 阿德列提·艾列吾塔力甫 《草食家畜》 2025年第4期39-44,共6页
【目的】旨在通过优化粮草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增加经济效益,对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种植收益进行探究。【方法】基于草产量、投入成本及种植收益等关键指标,对春秋季的两种燕麦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目的】旨在通过优化粮草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增加经济效益,对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种植收益进行探究。【方法】基于草产量、投入成本及种植收益等关键指标,对春秋季的两种燕麦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春季燕麦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株高、干鲜比、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9.66~133.44 cm、24.61%~33.14%、8750.46~11404.23 kg/hm^(2)。其中,模式Ⅱ的干草产量最高,而模式Ⅰ则表现出最高的种植收益。秋季燕麦在不同模式下的株高、干鲜比、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3.27~152.22 cm、13.69%~14.68%、10042.30~11524.38 kg/hm^(2)。其中,模式Ⅵ在干草产量和种植收益方面均居首位;秋季燕麦的平均株高和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春季(P<0.01)。【结论】在昌吉回族自治州荒漠灌区,春季种植燕麦的最佳组合为模式Ⅰ,干草产量为11360.06 kg/hm^(2),种植收益(不计地租)为10848.11元/hm^(2);秋季复种燕麦的最佳组合为模式Ⅵ,干草产量为11524.38 kg/hm^(2),种植收益为10693.8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吉 饲用燕麦 种植模式 生产性能 种植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防控对草原毒草白喉乌头高光谱特性及其识别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智彪 刘文昊 +7 位作者 靳瑰丽 阿德列提·艾列吾塔力甫 常静 加马丁·拉扎汗 宫珂 马建 李莹 陈瑶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18-2125,共8页
掌握毒害草在化学防控后的光谱差异及识别效果变化是实现大面积遥感监测防控效果的基础。本研究以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为识别对象,试验在5月下旬(化学防控前)、6月下旬(防控后15 d)以及7月中旬(防控后30 d)进行,分析其光谱变... 掌握毒害草在化学防控后的光谱差异及识别效果变化是实现大面积遥感监测防控效果的基础。本研究以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为识别对象,试验在5月下旬(化学防控前)、6月下旬(防控后15 d)以及7月中旬(防控后30 d)进行,分析其光谱变化,筛选特征波长并建立Fisher判别模型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防控处理后,白喉乌头在600~710 nm波段内反射率升高,在770~1075 nm波段内反射率降低;其他牧草在720~1075 nm波段内的反射率表现为6月升高,7月无明显差异;各月份的敏感识别波段不相同,主要分布在399~404 nm波段、512~578 nm波段、684~718 nm波段、775~778 nm波段以及979~1075 nm波段内;5月未防控乌头识别效果最好,识别精度为96.00%,防控处理后6月、7月的药害乌头识别精度分别为73.33%,78.00%。总体而言,化学防控降低了白喉乌头的识别精度,但防控30 d后药害乌头的光谱会产生明显变化,增加其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乌头 化学防控 光谱分析 逐步判别 FISHER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