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菜季施磷结合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轮作体系的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正 张琪 +5 位作者 周宁宁 阿什日轨 冯婷煜 马鹏 周林 张荣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09-1420,共12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减磷处理对油–稻轮作周年物质生产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四川绵阳进行,种植制度为油菜–水稻复种。设置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还田(T2)两种模式,4个施磷模式:油–稻两季均不施磷(P1)、油菜施P_(2)...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和减磷处理对油–稻轮作周年物质生产和磷素利用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四川绵阳进行,种植制度为油菜–水稻复种。设置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还田(T2)两种模式,4个施磷模式:油–稻两季均不施磷(P1)、油菜施P_(2)O_(5)120 kg/hm^(2)–水稻季施P_(2)O_(5)90 kg/hm^(2)(P2)、油菜季施P_(2)O_(5)120 kg/hm^(2)–水稻季不施磷(P3)、油菜季不施磷–水稻季施P_(2)O_(5)90 kg/hm^(2)(P4)。分析了油菜、水稻及周年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磷素利用。【结果】施磷显著提高了油–稻轮作周年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与P2相比,P3提高了油–稻两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出量和吸磷量,其油–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分别提高10.14%~27.65%、8.39%~9.71%、1.86%~5.65%;而P4处理较P2处理提高水稻季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水稻产量,但降低了油菜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油–稻两季的吸磷量,其周年产量增加4.47%~14.88%,但周年干物质量和吸磷量分别降低3.03%~10.07%、14.27%~22.76%。在磷肥利用方面,P3、P4较P2周年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92.70%、51.72%。秸秆还田提高油菜–水稻周年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吸磷量。【结论】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下,将全年磷肥用量降低至P_(5)O_(2)120 kg/hm^(2)且全部施在油菜上,不仅满足油菜对磷肥的需求,而且水稻对油菜秸秆还田带来的磷素营养的吸收利用显著高于磷肥,进而显著促进了油菜–水稻体系的周年磷素吸收和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实现轮作体系的高产高效。相反,仅在水稻季施磷肥,无论是否水稻秸秆还田,都难以满足油菜的磷素营养,降低轮作体系的周年产量和磷肥效率。因此,在油–稻轮作体系,采用油菜季施磷120 kg/hm^(2),配合秸秆还田是实现减磷并稳产高效的组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秸秆还田 施磷方式 干物质积累 磷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水田油菜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正 张荣萍 +5 位作者 马鹏 张琪 周宁宁 阿什日轨 冯婷煜 周林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3-991,共9页
为探讨川南冬水田油菜秸秆还田下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开展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油菜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2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全量还田(T2),4个氮肥处理... 为探讨川南冬水田油菜秸秆还田下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开展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油菜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2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全量还田(T2),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的空白对照(N1),以及总施氮量均为150 kg·hm^(-2),但其在基肥、分蘖肥、穗肥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3∶4、3∶2∶5的N2、N3、N4处理。结果表明:相同的秸秆还田处理下,各施氮处理(N2、N3、N4)对杂交稻最高时期的分蘖数无显著影响。在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N3处理可有效提高杂交稻的分蘖成穗率、最高分蘖期到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成熟期时N2与N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最高,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冬水田经油菜季栽培种植后,油菜秸秆全量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5∶3∶2的氮肥运筹,可实现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产,产量为10.12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青立病对植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宁宁 张荣萍 +6 位作者 马鹏 阿什日轨 冯婷煜 周林 张坷塬 廖雪环 阿尔力色 《农技服务》 2023年第12期45-49,共5页
水稻青立病对水稻产量具有较大影响,有效预防该病对保障水稻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应对水稻青立病提供依据,在四川省绵阳市水稻种植区青立病发病与未发病的田块内取样,对发病与未发病植株的干物质、重金属成分及土壤的微生物进... 水稻青立病对水稻产量具有较大影响,有效预防该病对保障水稻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应对水稻青立病提供依据,在四川省绵阳市水稻种植区青立病发病与未发病的田块内取样,对发病与未发病植株的干物质、重金属成分及土壤的微生物进行分析,探明水稻青立病发生对水稻植株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发病植株穗部相比,发病植株穗部铬增加158.80%,锌增加111.70%,砷增加2000.00%,镉增加94.44%。未发病田块与发病田块的土壤细菌优势菌门组成无显著差异,但与未发病田块土壤相比,发病田块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e)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23.09%、29.75%、17.84%,变形菌门、粘球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减少5.08%、9.12%、15.89%,其他菌门的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由此推测水稻青立病发病与水稻植株穗部重金属砷、镉和铜的含量偏高具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青立病 重金属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