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处理对轮台白杏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闫文静 谢辉 +4 位作者 秦丽欢 阿丽娅·阿力木 张大海 胡佳丽 任晓梅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目的】掌握轮台白杏种子的最佳育苗方法,为高效科学育苗提供技术支撑,为揭示杏休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台白杏种子为研究对象,设置激素法、温汤浸种法、低温层积法、激素+低温层积法打破种子休眠,统计发芽率,将萌发的种子... 【目的】掌握轮台白杏种子的最佳育苗方法,为高效科学育苗提供技术支撑,为揭示杏休眠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台白杏种子为研究对象,设置激素法、温汤浸种法、低温层积法、激素+低温层积法打破种子休眠,统计发芽率,将萌发的种子播种到土壤中,30 d后测定幼苗特性。【结果】1)GA_(3)和温汤浸种处理不去皮种子,发芽率很低,表明轮台白杏具有种皮休眠特性。带壳轮台白杏种子经低温层积80 d才开始萌发,说明轮台白杏具有种壳休眠特性。2)在不同处理中,有两个处理方法发芽率及出苗率均较高,其中500 mg/L的GA_(3)处理半去皮轮台白杏种子,发芽率高达94.00%,出苗率高达88.00%,种苗根系发达,不易徒长,育苗成本最低,每千株为276元,育苗效率最高。温汤浸种轮台白杏种子在50℃浸种全去皮轮台白杏种子30 min,发芽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分别为98.00%和84.00%,成本较低,效率较高。低温层积带壳种子120 d时发芽率最高为80.67%,所有低温层积处理出苗率低于70%,育苗成本较高,效率最低。3)先用激素浸泡种24 h,后层积综合处理发现,轮台白杏种子发芽率及出苗率均不高,且成本最高,育苗效率不高。【结论】杏具有种皮、种壳休眠特性。500 mg/L的GA_(3)浸泡半去皮种子24 h与50℃浸种全去皮轮台白杏种子30 min,育种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均可用作生产中的育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皮休眠 种壳休眠 激素 低温层积 温汤浸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吊干’杏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闫文静 秦丽欢 +4 位作者 阿丽娅·阿力木 张大海 李嘉乐 李欢 谢辉 《新疆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76-2986,共11页
【目的】筛选‘吊干’杏种子发芽的最佳消毒方式,筛选促‘吊干’杏种子萌发的最佳方法,分析其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为揭示杏种子休眠机理及提高苗木生长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置4种消毒杏种子处理,并用激素法、温汤浸种法、低温... 【目的】筛选‘吊干’杏种子发芽的最佳消毒方式,筛选促‘吊干’杏种子萌发的最佳方法,分析其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为揭示杏种子休眠机理及提高苗木生长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置4种消毒杏种子处理,并用激素法、温汤浸种法、低温层积法、激素+低温层积法处理‘吊干’杏种子,测定发芽率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1)1%多菌灵处理杏种子,其发霉率为0.00%,对种子毒害最小,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8.67%。(2)‘吊干’杏在不去皮处理下,经激素浸种与温汤浸种,发芽率均较低,‘吊干’杏种子具有种皮休眠特性。带壳‘吊干’杏种子经低温层积,发芽时间较长,‘吊干’杏种壳具有休眠特性。(3)温汤浸种及先用激素处理后低温层积的种子发芽率及出苗率普遍不高,出苗率不整齐,且幼苗生长特性较差。500 mg/L的赤霉素处理半去皮‘吊干’杏种子发芽及出苗时间最短,种苗长势最好,发芽率高达90.50%,出苗率高达80.10%。其次低温层积处理‘吊干’杏带壳种子120 d时,发芽率及出苗率均较高,发芽率为84.67%,出苗率79.10%,且幼苗生长特性良好,但是育种时间较长。【结论】1%的多菌灵对杏种子消毒效果最佳。‘吊干’杏具有种皮、种壳休眠特性。不同方法处理‘吊干’杏种子比较,500 mg/L的赤霉素处理半去皮种子发芽率及出苗率较高,幼苗长势最好,培育周期短,生产上可作种苗培育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干’杏 发芽试验 种子发芽 幼苗生长 种子休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卫霞 阿丽娅·阿力木 +1 位作者 杨光 王振锡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目的】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在0~100 cm... 【目的】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枣园>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果园 果农间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阿丽娅·阿力木 丛小涵 +2 位作者 夏晓莹 席丽 王卫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5-933,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结果】各土壤养分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为0.92%~94.00%,均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由农田更替为枣园及枣麦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2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有提高,其中0~10 cm、20~3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园>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全氮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园>小麦>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各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质 养分元素 枣园 枣麦间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光 阿丽娅·阿力木 王卫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42-1550,共9页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单作小麦、枣麦间作、单作枣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有机碳含量并估算其碳储量。【结...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单作小麦、枣麦间作、单作枣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有机碳含量并估算其碳储量。【结果】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及果农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4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果园后,0~10、10~20、20~30和60~8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均有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范围2.21~14.31 t/hm2,垂直分布看,0~40 cm土层是有机碳储存的主要土层(份额比>56.9%),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单作枣园>单作小麦>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后,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提高。枣麦间作系统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储量 单作枣园 枣麦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