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贤人失志”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
1
作者 阮诗芸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2,共6页
“士不遇”或“贤人失志”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主要经过了争鸣论辩、多元化的译介和持续拓展三个阶段。丁韪良的《鸟赋》英译与翟理斯的批评构成“贤人失志”赋研究的争鸣论辩阶段;卫德明、海陶玮的“贤人失志”赋译介与研究更加... “士不遇”或“贤人失志”赋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主要经过了争鸣论辩、多元化的译介和持续拓展三个阶段。丁韪良的《鸟赋》英译与翟理斯的批评构成“贤人失志”赋研究的争鸣论辩阶段;卫德明、海陶玮的“贤人失志”赋译介与研究更加多元化,影响广泛;此后华兹生、康达维、班大为等学者继续关注这一领域并不断产出翻译与研究成果。这些汉学家提炼出了“贤人失志”赋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挫败感、悲哀、世界秩序颠倒等,对赋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不遇 贤人失志 辞赋英译 海外赋学 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的双重叙事进程英译研究
2
作者 阮诗芸 申丹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5,共10页
赋的修辞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叙事方法进行,目前对赋的翻译现象尚未有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考察,遑论对赋及其英译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加以分析。本文揭示扬雄《羽猎赋》和潘岳《射雉赋》中存在的双重叙事进程,以早期苏格兰传教士湛约翰、... 赋的修辞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叙事方法进行,目前对赋的翻译现象尚未有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考察,遑论对赋及其英译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加以分析。本文揭示扬雄《羽猎赋》和潘岳《射雉赋》中存在的双重叙事进程,以早期苏格兰传教士湛约翰、美国汉学家康达维和美国学者窦瑞格的译本为例,分析美颂和讽刺这两种进程在英译过程中的传递和改变,以及译者受到的双重进程之影响。三位译者都倾向于认同讽喻进程,而避免成为美颂进程的理想读者。本文挖掘出其深层原因:译者的不同诗学观、翻译目的以及特定时空会影响和限制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与相关叙事学视角可为赋及其他相关文类的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的英译 双重叙事进程 美颂和讽喻 不同诗学观 蒐狩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阮籍诗英译与隐含作者的语际转化
3
作者 阮诗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09-126,共18页
阮籍的思想与情感充满矛盾冲突,甚至被学者视为“人格分裂”,可以用叙事学理论解释为不同的“隐含作者”形象。隐含作者理论有助于使我们将某位作家在创作某篇作品时的立场和形象与其笔下其他作品和史料中的作者立场和形象进行区分,注... 阮籍的思想与情感充满矛盾冲突,甚至被学者视为“人格分裂”,可以用叙事学理论解释为不同的“隐含作者”形象。隐含作者理论有助于使我们将某位作家在创作某篇作品时的立场和形象与其笔下其他作品和史料中的作者立场和形象进行区分,注重具体篇章的修辞目的。在中诗英译过程中,由于英汉语言特点不同,隐含作者的形象和立场问题得以凸显。本文以阮籍咏怀诗英译为例,探讨古诗英译中原文与译文隐含作者的关系,揭示诗歌翻译中隐含作者形象和立场的转化过程,并梳理阮籍作品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情况。阮诗“归趣难求”,在单篇隐含作者本身就呈现歧义的情况下,其形象在翻译过程中或完全保留,或部分保留(消除歧义),甚或完全改变(却可能符合真实作者形象或该作者其他作品的隐含作者形象)。本文认为,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作者其他作品中的隐含作者立场及形象或对史料生平所构成的真实作者立场及形象的了解所作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作品翻译 咏怀诗 典籍英译 隐含作者 叙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