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腐木材与酶解木质素热解行为比较
1
作者 苗延青 阚玉娜 +1 位作者 李诺 翟胜丞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褐腐食/药用菌,人工栽培常使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茯苓寄生段木。茯苓成熟后的马尾松受到茯苓褐腐菌的高度降解,常作为废弃物被丢弃或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热化学转化技术将褐腐木材转... 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褐腐食/药用菌,人工栽培常使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茯苓寄生段木。茯苓成熟后的马尾松受到茯苓褐腐菌的高度降解,常作为废弃物被丢弃或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热化学转化技术将褐腐木材转化为能源或高附加值产品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废弃木材高值化利用。对马尾松健康材、马尾松高度褐腐材、酶解木质素进行了快速热解试验,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模型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结合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比较褐腐材与酶解木质素的热解行为。结果表明,褐腐材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结晶区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高达74.25%。褐腐材的快速热解初始温度、最大失重率温度低,残炭率高,与酶解木质素表现出相似的热解行为,且热解速率高于酶解木质素。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健康材的活化能最低且变化不明显,保持为200 kJ/mol以下,在热解第1、2阶段,褐腐材中残留的纤维素使其活化能略高于酶解木质素,在热解第3阶段,褐腐材的活化能显著提高,但低于酶解木质素。这可能是在较高的褐腐程度下,木质素结构被破坏所导致的。褐腐木材可用作填料以增加聚合物材料的热稳定性。此外,相较于酶解木质素,在制备生物炭等化学品时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木材 木质素 热解 热解动力学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中国特色”公共电视之发展历程
2
作者 阚玉娜 《中国传媒科技》 2011年第10期51-52,共2页
公共电视、公共频道的概念界定 公共电视的概念是在西方体制下提出来的,最早也源于西方,是典型的西方话语系统,其含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较为认同的是:“公共电视作为一种公共财产的形式存在,以视听费或社会资助为主要收入来源,... 公共电视、公共频道的概念界定 公共电视的概念是在西方体制下提出来的,最早也源于西方,是典型的西方话语系统,其含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较为认同的是:“公共电视作为一种公共财产的形式存在,以视听费或社会资助为主要收入来源,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于政府和商业企业,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电视机构形态或电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电视 中国特色 电视体制 公共频道 话语系统 公共财产 收入来源 社会资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水热碳化及其功能化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阚玉娜 陈冰炜 +2 位作者 翟胜丞 潘明珠 梅长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3-49,共7页
水热碳化是一种绿色环保、工艺简单的碳材料合成技术,可将生物质原料有效转化为碳材料,实现生物质高效利用。生物质水热碳性能优越,其堆积密度高、含氧官能团丰富、热稳定性和导热导电性优良,在吸附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剂等领域有潜在... 水热碳化是一种绿色环保、工艺简单的碳材料合成技术,可将生物质原料有效转化为碳材料,实现生物质高效利用。生物质水热碳性能优越,其堆积密度高、含氧官能团丰富、热稳定性和导热导电性优良,在吸附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剂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综述了生物质的水热碳化过程,重点归纳总结原料类型、反应程度、添加剂等因素对水热碳结构和化学特性的影响。根据水热碳的应用需求,总结了常见及具有发展前景的改性方法,以期丰富、拓展生物质水热碳的功能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水热碳 结构 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预处理对芦竹细胞壁的影响及荧光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冰炜 阚玉娜 +4 位作者 袁诚 王新洲 黄曹兴 梅长彤 翟胜丞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5,共7页
为探究NaOH-乙醇预处理过程中NaOH浓度变化对芦竹纤维表面结构、细胞壁区域化学成分以及酶解效果的影响,采用NaOH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的NaOH-乙醇溶液和10.0 g/L的NaOH水溶液于90℃水浴条件下,分别对芦竹粉末和切片预处理2 ... 为探究NaOH-乙醇预处理过程中NaOH浓度变化对芦竹纤维表面结构、细胞壁区域化学成分以及酶解效果的影响,采用NaOH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10.0 g/L的NaOH-乙醇溶液和10.0 g/L的NaOH水溶液于90℃水浴条件下,分别对芦竹粉末和切片预处理2 h。结果表明:当碱质量浓度为10.0 g/L时,NaOH-乙醇预处理后木质素和木聚糖脱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11%和35.12%,芦竹酶解葡萄糖得率和木糖得率达到49.41%和77.61%,分别是未处理样品的6.2倍和7.4倍。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NaOH-乙醇预处理后,芦竹纤维细胞壁表面微纤丝暴露。预处理过程的荧光显微镜跟踪观察表明,木质素的脱除均由薄壁细胞开始,逐渐向与之靠近的厚壁纤维过渡,最后到维管束内部的厚壁纤维,细胞角隅的木质素相对较难脱除,预处理后仍显示较明显的木质素信号;NaOH-乙醇溶液预处理后的切片整体木质素自发荧光现象减弱,细胞壁中木质素相对浓度下降,对酶解葡萄糖和木糖得率的提高都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 乙醇 酶解 细胞壁 自发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湿循环处理对常用乐器用材声学振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余德倩 赵晨鹏 +3 位作者 翟胜丞 陈冰炜 阚玉娜 王正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67,共7页
对不同针、阔叶材树种木材进行吸湿循环处理,通过对声学振动性能进行跟踪测试,研究吸湿循环处理对声学振动性能的改良效果,并探讨木材解剖构造的特异性对其声学振动性能改良效果的影响。以4种常用乐器用材泡桐、梓木、杉木和西加云杉为... 对不同针、阔叶材树种木材进行吸湿循环处理,通过对声学振动性能进行跟踪测试,研究吸湿循环处理对声学振动性能的改良效果,并探讨木材解剖构造的特异性对其声学振动性能改良效果的影响。以4种常用乐器用材泡桐、梓木、杉木和西加云杉为研究对象,制成标准试样250 mm(纵向)×50 mm(径向)×15 mm(弦向),经60℃干燥48 h后,置于25℃、相对湿度60%的环境中平衡,此为1次循环,共循环4次。测量并计算处理前、不同次数循环处理后4种木材声学振动参数的变化,并结合解剖构造进行分析。木材的纤维/管胞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加云杉>杉木>泡桐>梓木。吸湿循环处理后,4种木材比动弹性模量和声辐射阻尼系数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泡桐的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7.95%和44.37%;西加云杉最小分别为3.84%和7.90%。木材的声阻抗变化率,梓木最大为-15.54%,西加云杉最小为-5.75%。试验结果表明:吸湿循环处理前后,梓木的声学振动性能均为最差;吸湿循环处理改善了木材声学振动性能,阔叶材声学振动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针叶材,其中泡桐的改善效果最好;吸湿循环处理2次后,木材比动弹性模量和声辐射阻尼系数、声阻抗均达到稳定,继续2次吸湿循环处理后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湿循环处理 木材构造 孔隙 乐器 声学振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栓脂加固处理对饱水古木吸湿性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吕偲琪 阚玉娜 +1 位作者 王军 翟胜丞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42,共10页
为了探究天然植物源考古木材加固剂——木栓脂对饱水古木吸湿性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将从栓皮栎树皮中提取的木栓脂与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表面活性剂按一定质量比配制一种新型水溶性加固剂对饱水考古木材进行加固处理。基于质量增加率、... 为了探究天然植物源考古木材加固剂——木栓脂对饱水古木吸湿性及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将从栓皮栎树皮中提取的木栓脂与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表面活性剂按一定质量比配制一种新型水溶性加固剂对饱水考古木材进行加固处理。基于质量增加率、尺寸抗收缩率、色度、平衡含水率的变化以及吸湿等温线(GAB)模型拟合分析加固处理对古木理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表征加固剂在古木中的分布及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变化规律,探讨木栓脂对古木的加固机理。结果表明:当木栓脂加固液质量分数为35%时,加固古木的质量增加率达到最大值69.35%,弦向、径向和轴向的抗收缩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1.59%,57.88%和83.83%,加固古木尺寸稳定性提高。加固古木与未处理古木相比颜色无明显变化,明度值等颜色参数变化较小,其中木栓脂加固古木的明度差值较未处理古木减小了0.78~3.37,总色差值减小了0.40~1.71。SEM与FT-IR表征发现,加固剂在古木中的加固类型包括细胞腔部分填充、细胞腔完全填充和与细胞壁结合3种方式。加固后的古木平衡含水率的变化和GAB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加固古木在各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平衡含水率显著降低,木材的吸湿性能变差。研究证明利用木栓脂对饱水考古木材加固处理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加固方法,该处理方法可有效提升古木尺寸稳定性,并降低其吸湿性,有助于文物在馆藏环境下进行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考古木材 木栓脂 加固保护 尺寸稳定性 吸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