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区线粒体氧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楼敏 王季华 +2 位作者 钱琼秋 闻树群 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37-443,共7页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大鼠脑缺血区线粒体氧自由基及抗自由基酶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的Koizumi方法,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脑血流的条件下,建立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90min后再灌注,缺血后3h高压氧治疗(3个标准大气压...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大鼠脑缺血区线粒体氧自由基及抗自由基酶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的Koizumi方法,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脑血流的条件下,建立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90min后再灌注,缺血后3h高压氧治疗(3个标准大气压,1h),缺血后24h分别取缺血核心区和半暗区脑组织,差速离心提取线粒体,进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生成速率、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测定,以及线粒体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缺血半暗区和核心区线粒体的H2O2、O2.、MDA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而SOD、GSH-PX活性以及GSH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经HBO治疗后,缺血半暗区线粒体O2.含量增加(P<0.05),SOD活性提高(P<0.05),而MDA含量减少(P<0.05);缺血核心区线粒体O2.含量增加(P<0.05),SOD活性提高(P<0.05),但MDA含量不变。HBO治疗对脑缺血区的H2O2、GSH-PX和GSH作用无影响。结论:在脑缺血时间窗内,HBO治疗能增加脑缺血区线粒体自由基生成,提高线粒体抗自由基酶活性;能抑制脑缺血半暗区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但对核心区作用不明显。提示线粒体的功能状态在HBO治疗后的自由基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脑缺血/治疗 脑缺血/病理学 线粒体 活性氧/代谢 再灌注损伤/病理学 再灌注损伤/治疗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物-1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高峰 宋水江 +2 位作者 吴继敏 闻树群 钟国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00-1702,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MMP-9/TIMP-1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8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TCD微栓子检测结果分为微栓子阴性组70例和微栓子阳性组10例,20例...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MMP-9/TIMP-1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8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TCD微栓子检测结果分为微栓子阴性组70例和微栓子阳性组10例,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MMP-9、TIMP-1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TIM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MMP-9水平与TIMP-1水平呈正相关(r=0.76,P<0.01)。MMP-9/TIMP-1比值仅在微栓子阳性组明显增高。结论:血浆MMP-9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MMP-9和MMP-9/TIMP-1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明胶酶B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章燕幸 陈怀红 +3 位作者 闻树群 陈子晞 陈琳迪 王黎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9-122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在ACI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于发病72 h内、第7 d及第14 d测定病例组(91例ACI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在ACI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于发病72 h内、第7 d及第14 d测定病例组(91例ACI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同时比较不同卒中亚型的VEGF表达。结果:病例组在发病72 h内、第7 d及第14 d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面积梗死组各时点血清VEGF水平高于小面积组(P<0.01);心源性栓塞组血清VEGF水平在第7 d、第14 d高于小动脉闭塞组(P<0.05),但在入院72 h内无显著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其它两个亚组无显著差异。VEGF与CRP(r=0.372,P<0.05)、WBC(r=0.647,P<0.01)、NIHSS评分(r=0.448,P<0.05)之间呈正相关,与2周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没有相关性(r=0.193,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再灌注损伤以及修复病理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梗死缺血缺氧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血管意外 C-反应蛋白质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宋水江 闻树群 黄鉴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 - 1(s ICAM- 1)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5 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s ICAM- 1含量变化 ,并与 32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和 30例...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 - 1(s ICAM- 1)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5 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s ICAM- 1含量变化 ,并与 32例非脑梗死疾病患者和 3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 s ICAM- 1含量比较。结果 :1脑梗死患者无论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其血清s ICAM- 1含量 [分别为 (766± 179) μg/ L和 (60 2± 15 5 ) μg/ L]均较两对照组 [分别为 (5 30± 77) μg/ L和 (5 2 1± 116)μg/ L]明显升高 (P<0 .0 1) ;2脑梗死急性期血清 s ICAM- 1含量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r=0 .2 85 ,P<0 .0 5 ) ,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负相关 (r=- 0 .333,P<0 .0 5 ) ;3脑皮质梗死组与基底节区梗死组间血清 s ICAM- 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分别为 (773± 178) μg/ L和 (75 8± 183) μg/ L;4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组与不伴高血压组间血清 s ICAM- 1含量差异亦无显著性 (P>0 .0 5 ) ,分别为 (774± 189) μg/ L和 (75 4± 165 ) μg/ L。结论 :ICAM- 1通过炎症性白细胞变化机制参与了脑梗死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 ;急性期时测定血清 s ICAM- 1含量可以作为判断脑梗死发作的一个指标 ;脑梗死时血清 s ICAM- 1的浓度变化与病灶部位和有无高血压关系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诊断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螯合剂对大鼠脑出血脑水肿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金露 李敬波 +1 位作者 闻树群 黄鉴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1期2409-2411,共3页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神经缺失症状...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神经缺失症状并进行动物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钠离子含量、铁离子含量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去铁敏治疗后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脑水含量和钠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血肿周围局部脑组织铁、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铁螯合剂———去铁敏通过螯合铁离子能明显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减轻ICH脑水肿形成。铁螯合剂可能是治疗ICH脑水肿潜在的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铁螯合剂 脑水肿形成 治疗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大鼠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丙二醛(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傅伟明 陶志强 闻树群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223-224,共2页
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外伤患者(56例)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不考虑治疗因素及时问过程,接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进行分组。发现不论影像学有无异常,血清MBP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有影像学异常组较无异常组高(P<... 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外伤患者(56例)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不考虑治疗因素及时问过程,接影像学检查有无异常进行分组。发现不论影像学有无异常,血清MBP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有影像学异常组较无异常组高(P<0.05),外伤6h内MBP增高不明显,与11h后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1h后各组血清MBP值持续较高,统计学处理组间无差异(P>0.05)。血清MBP检测可作为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脑外伤的严重程度。由于脑外伤后血清MBP浓度持续较高,在法医鉴定中可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髓鞘碱性蛋白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2、白介素-4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美萍 程源深 +2 位作者 闻树群 束美宝 毛善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58-359,共2页
目前认为异常的免疫反应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ain-BareSyndrome,GB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GBS患者血清和CSF中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水平,并对有关... 目前认为异常的免疫反应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ain-BareSyndrome,GB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GBS患者血清和CSF中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水平,并对有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资料检测对象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综合征 发病机制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白介素2、干扰素α及抗体水平的检测
8
作者 李中春 陈怀红 闻树群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抗白介素2抗体(IL-2Ab)、干扰素α(IFN-α)和抗干扰素α抗体(IFN-αAb)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病理免疫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了50例GBS病人和30名健康人血清IL-2I、L-2Ab、IFN-α和IFN-αAb... 目的探讨白介素2(IL-2)、抗白介素2抗体(IL-2Ab)、干扰素α(IFN-α)和抗干扰素α抗体(IFN-αAb)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病理免疫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了50例GBS病人和30名健康人血清IL-2I、L-2Ab、IFN-α和IFN-αAb,并进行比较.结果GBS患者血清IL-2I、L-2Ab、IFN-α和IFN-αAb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IL-2、IFN-α及其相应抗体可能参与了GBS的免疫病理过程,IL-2Ab和IFN-αAb可能作为中和性抗体对IL-2和IFN-α起负调节作用,且可能与疾病的自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白介素2 抗白介素2抗体 干扰素Α 抗干扰素α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