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曾闰灵 魏俊浩 +3 位作者 李欢 黄啸坤 闫茂强 张新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3-1251,共19页
对于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演化中洋盆闭合的时限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五龙沟地区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开展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其岩... 对于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演化中洋盆闭合的时限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段五龙沟地区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开展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限定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5±1.2 Ma,指示其侵位于中三叠世中晚期。岩石K_(2)O/Na_(2)O值为0.79~1.02,Mg^(#)为34~39,σ为1.71~1.96,A/CNK为1.00~1.05,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_(N)=20.93~32.89),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Eu/Eu*=0.88~0.93),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以及具有较高的Sr含量(384~460μg/g)和Sr/Y值(46.11~61.53),较低的Y(7.20~9.30μg/g)和Yb(0.63~0.89μg/g)含量,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ε_(Hf)(t)值介于−7.7~−0.3,对应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157~1565 Ma。综合分析表明,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由俯冲向同碰撞转换的构造背景,源于增厚的古老下地壳含石榴子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且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但未发生明显的壳幔混合。综合区域构造演化以及同时代岩浆岩证据,本文认为鑫拓斑状二长花岗岩侵位于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末期、陆(弧)陆局部初始碰撞造山阶段,古特提斯洋最终完全闭合时间应为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埃达克质岩 中三叠世 俯冲‒碰撞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切琼地区钾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强 闫茂强 +4 位作者 魏俊浩 曾成 刘颜 秦波 姜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72-3292,共21页
拉萨地体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以及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伴随以上地质过程大面积出露有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地壳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 拉萨地体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以及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伴随以上地质过程大面积出露有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地壳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中部拉萨地体南缘的切琼钾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切琼钾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10.28±0.92Ma(MSWD=0.99),形成于晚三叠世。岩体具高SiO2(73.44%~75.76%)、高K2O(4.87%~5.15%)和高Al2O3(12.58%~13.40%)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大于1.0,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轻稀土较富集且具有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放射性元素U、Th,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和Hf等元素。ε(Hf)(t)为较低的负值(-4.2^-2.6),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在1262~1347Ma之间。综合分析认为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为地壳中泥质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中二叠世末期,在研究区内中部拉萨地体南缘与澳大利亚北部边缘发生碰撞造山作用,造成松多洋的闭合以及由此产生后碰撞岩浆活动,在拉萨地体30°N附近形成一条晚三叠世花岗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晚三叠世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谢通门县切琼地区典中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成 闫茂强 +4 位作者 沈志远 高强 魏俊浩 毛国正 邓永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74,共21页
西藏中拉萨地块切琼地区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火山作用的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区内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 西藏中拉萨地块切琼地区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火山作用的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区内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流纹岩年龄为67.1±0.1 Ma,符合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年龄范围。该流纹岩具有富Si、高K、低Ti、过铝质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Gd/Yb)_(N)=0.57~1.16,普遍出现负Eu异常(δEu=0.05~0.08),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Pb、Rb、Th、U),亏损高场强元素(P、Ti),并且明显亏损Ba和Sr,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陆源弧火山岩的特点;锆石^(176)Hf/^(177)Hf值在0.282673~0.282804之间,_(εHf)(t)在−2.1~+2.3之间,平均为−0.6,t_(2DM)变化于875~1117 Ma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切琼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流纹岩形成于俯冲构造环境,源于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且混染了少量幔源物质。对比区域上相关矿床,结合切琼地区已发现矿点,表明切琼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一定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子宗群 典中组 流纹岩 晚白垩世 中拉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