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草覆盖对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闫桂菀 董文斌 +8 位作者 韦彩会 张宇亭 俞月凤 梁海 李忠义 唐红琴 莫永诚 邓羽松 何铁光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9,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草覆盖对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经果林土壤性质及团聚体对生草覆盖的响应及其协同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光叶苕子(T_(1))、肥田萝卜(T_(2))、平托花生(T_(3))及光叶苕子、平托花生和宽叶雀稗混播(T_(4))的... [目的]探究不同生草覆盖对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经果林土壤性质及团聚体对生草覆盖的响应及其协同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光叶苕子(T_(1))、肥田萝卜(T_(2))、平托花生(T_(3))及光叶苕子、平托花生和宽叶雀稗混播(T_(4))的经果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法分析生草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湿筛处理下,生草覆盖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表现为T_(3)(83.47%)>T_(1)(82.20%)>T_(4)(79.98%)>T_(2)(76.75%)>CK(74.30%),且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清耕显著提升。②Le Bissonnais法处理下,快速湿润(FW)对>2 mm粒径团聚体崩解程度最大,慢速湿润(SW)对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0.25 mm粒级占比为15.02%~23.81%,而预湿润后扰动(WS)的稳定性指标增幅最高。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SW>WS>FW。相对消散指数(RSI)和机械破碎指数(RMI)差异显著,RSI>RMI,其中T_(2)处理的RSI值最小,T_(3)处理的RMI值最小。③干筛法和湿筛法处理下的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分别为1.89和2.46,不同生草处理下的分形维数(D)、结构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存在显著差异,T_(1)处理的PAD值较CK降低了16.25%,不同处理均显著降低了E_(LT)值。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容重、土壤有机碳和机械组成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是关键因素。[结论]生草覆盖通过减弱暴雨或灌溉冲击对团聚体的消散破坏作用,显著提升经果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化土壤结构。其中,肥田萝卜和平托花生两种生草覆盖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Bissonnais法 水稳性团聚体 生草覆盖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