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种方法在粮食总产量预测中的对比 被引量:16
1
作者 姚作芳 刘兴土 +1 位作者 杨飞 闫敏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4-268,共5页
根据吉林省1978-2007年的农业数据,选定了14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灰色预测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4种分析预测方法,通过SPSS和Matlab工具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4种不同的预测模型,进... 根据吉林省1978-2007年的农业数据,选定了14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灰色预测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4种分析预测方法,通过SPSS和Matlab工具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4种不同的预测模型,进而基于这4种模型对吉林省的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并将各种预测产量和实际产量进行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拟合性最好的是BP神经网络法,其拟合确定性系数为0.899;其次是主成分分析法(拟合确定性系数为0.834)和逐步回归法(拟合确定性系数为0.787);拟合效果最差的是灰色预测法(确定性系数为0.744)。粮食总产量估算精度最高的是BP神经网络法,达到93.67%;其次是主成分分析法,为9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BP神经网络法 灰色预测法 逐步回归法 粮食产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气候资源满足率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铭 李秀军 +2 位作者 刘兴土 闫敏华 王国栋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1期27-33,共7页
根据东北三省87个气象站点1951-2006年间的气象数据,分析计算了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以及温度、水分的满足率,并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3... 根据东北三省87个气象站点1951-2006年间的气象数据,分析计算了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以及温度、水分的满足率,并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3种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与总太阳辐射有很大的相关性,且由西部向东部递减;由于南北跨度大,各地光温潜力差异较大,且从北到南呈带状增加趋势;由于各地作物生育期内降水呈地带性分布,使得各地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较大差异,并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气候资源的满足率上,南部地区的温度和东部地区的降水都可较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而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潜力严重受到温度和降水条件的限制。图8,表4,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GIS 气候资源满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的粮食生产潜力分析及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飞 姚作芳 +1 位作者 刘兴土 闫敏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7-212,266,共7页
采用基于积因子位次数据赋值求权重方法改进的层次分析算法对松嫩平原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和主要影响因素贡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哈尔滨、绥化和长春,增产潜力最小的地区是黑河(该市所属的嫩江县... 采用基于积因子位次数据赋值求权重方法改进的层次分析算法对松嫩平原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和主要影响因素贡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哈尔滨、绥化和长春,增产潜力最小的地区是黑河(该市所属的嫩江县、五大连池市和北安市属松嫩平原);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水土资源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两者的权重系数均为0.28,其次是科技投入,其权重系数为0.25。在松嫩平原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各市的黑土面积比例,其贡献系数为0.22,这是松嫩平原区别于其它地区的重要特点;其次是作物生长期的平均气温,再次是化肥的是施用量,两者的贡献权重分别为:0.13和0.10。为有效增强松嫩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对黑土的保护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推广,扩大适应气候变暖的高产作物和品种的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潜力 层次分析法 积因子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粮食产量影响因子分析——以梅河口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姚作芳 刘兴土 +2 位作者 杨飞 李秀军 闫敏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0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结合梅河口市商品粮基地1980-2007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近30a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梅河口市粮食生产的各类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粮食总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平均单产的波动。1980-1995年,在粮食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和... 结合梅河口市商品粮基地1980-2007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近30a的气候数据,分析了梅河口市粮食生产的各类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粮食总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平均单产的波动。1980-1995年,在粮食总产量构成中,水稻和玉米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玉米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5年以后玉米产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占了50%以上;单产的波动也较大,各种粮食作物单产基本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玉米增幅最大,达到41.21%,其次为水稻,为39.78%,大豆为34.93%。同时通过对近30a的粮食单产量与当年4-9月的平均降雨、积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的消耗量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梅河口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因子是4-9月份的积温、化肥的消耗量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图6,表3,参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河口 粮食产量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