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分量地震观测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试验 被引量:3
1
作者 秦林鹏 王赟 +7 位作者 张东明 郭高源 陈畅 陈锋 钱荣毅 马振宁 陈永阳 汪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8-317,共10页
利用面波频散曲线反演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是浅层工程地震领域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传统的面波法包括主被动源的面波多道分析方法(MASW)和被动源的空间自相关(SPAC)方法,均需要多台地震仪同时记录地面振动;而记录平动和旋转运动的单... 利用面波频散曲线反演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是浅层工程地震领域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传统的面波法包括主被动源的面波多道分析方法(MASW)和被动源的空间自相关(SPAC)方法,均需要多台地震仪同时记录地面振动;而记录平动和旋转运动的单台站六分量地震数据理论上也可以获得面波频散曲线.本文以河北唐山城区煤矿采空区浅层工程勘探实际六分量地震数据为例,对比了利用单台站六分量地震数据与主、被动源法多台站提取的Rayleigh波频散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纵波扫描可控震源时,30 Hz以下频段利用单台站六分量地震数据提取的基阶Rayleigh波频散曲线与主、被动源MASW方法提取的频散曲线结果一致,说明在浅层工程地震勘查中,利用单物理点的六分量地震观测反演浅层横波速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频散曲线 主被动源 六分量 基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长虹 许丰 +2 位作者 杨玉波 钱荣毅 孟小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38-3346,共9页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地震序列 Snoke震源机制解测定法 断层活动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岩浆囊地球物理特征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姜枚 谭捍东 +6 位作者 彭淼 钱荣毅 张聿文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郭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88-1696,共9页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 云南腾冲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岩浆囊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存在不同意见.作者此前依据低电阻异常推断出位于小空山、大空山、黑空山等火山口的下部,深13-30km范围内东西向25km,南北向30km的低电阻率的岩浆囊,其东侧为大盈江断裂.文章利用反射地震、重力、航空磁测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岩浆囊的其他地球物理特征.由于火山喷发,不仅在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局部物质亏损,而且,岩浆囊本身也亏损了岩浆物质,在重力上延图中滤去了表层的火山局部负重力异常后,呈现出大空山北侧的与低阻体相对应的负重力异常,这与岩浆囊高温熔融状态含水低密度物质有密切关系.整体的重力负异常印证了低阻岩浆囊的存在.腾冲马站岩浆囊的温度为397-651℃,平均温度为524℃,其主体中心部位不可能存在磁性体.对航磁资料的处理,消除表层火山岩影响后,仍然发现有较强磁异常,其平面投影范围与低阻体相近,推断磁异常是岩浆囊顶层,在15km深度以上范围内,随着岩浆囊体温度逐步下降,当低于480℃以后会形成新的铁磁性矿物,因此,在囊体上层出现了范围与囊体相近的较强的磁性体.反射地震仅仅在浅部较清楚地观测到较连续的反射波界面,是浅部火山岩、含水层、以及花岗岩顶界面的反映.向深部反射界面很不连续推测是由于多次岩浆上涌,其喷发时间有先后,成分有差异,故岩浆囊物质的不均匀性,虽然由于含水、矿化、熔融体构成了低电阻的共性,可温度的不均匀,却又显示了不同期次岩浆成分有变化,由岩浆囊向地表的通道上,东部花岗岩下为高速,相对于较低温度的物质,在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深部沿大盈江断裂带有东西两个大的隐伏花岗岩体之间是最新的火山喷发通道,具有相对低速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构造 岩浆囊 负重力异常 磁异常 低阻体 低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方法研究——以江汉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长煜 宋海斌 +4 位作者 钱荣毅 宋洋 黄兴辉 陈林 田丽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 基于地球动力学的构造-热演化方法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江汉盆地宜随大剖面为例,采用平衡剖面方法对叠合盆地复杂、漫长的演化历史进行构造恢复,采用多期有限拉张-挤压应变速率法进行古热流反演,最后得到盆地的古地温场.由此,建立了构造恢复盆地基底热流反演岩石圈尺度温度结构—沉积盆地尺度温度结构的多期伸展、挤压模型的热模拟方法流程,实现了岩石圈尺度的热模拟与盆地尺度的热模拟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构造-热演化 应变速率 古热流 古地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地震层析图像与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亚军 钱荣毅 +3 位作者 姜枚 李海鸥 索重辉 张立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147,共6页
利用在2002-2004年新疆天山地区富蕴一库尔勒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经过连续两年的观测所采集的数据,挑选远震P波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层析反演处理,获得此剖面地震层析图像推断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富蕴-库尔勒剖面上... 利用在2002-2004年新疆天山地区富蕴一库尔勒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经过连续两年的观测所采集的数据,挑选远震P波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层析反演处理,获得此剖面地震层析图像推断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富蕴-库尔勒剖面上塔里木板块向北的推进相对于西部有所减弱,在西部表现强烈的造山作用,向东逐步减缓,在天山的底部不过100km上下。地震活动集中在此范围内。岩石圈物质移动方向发生变化部分向东推移,自然也降低了天山的隆升作用,从而造成天山西段和东段的差异。在本剖面范围内天山的Moho面结构复杂有重叠、斜插特征,深度最大在天山地区达80km,准噶尔盆地和本剖面范围内塔里木盆地北部Moho面深度为40~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工具 被引量:122
6
作者 刘澜波 钱荣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06-2617,共12页
探地雷达(GPR)是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的应用广泛性和有效性.在工程检测、环境保护、文物考古、灾害救援、反恐安检、资源勘探、水文水利等科学技术领域中探地雷达都在发挥着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重要作... 探地雷达(GPR)是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体现在它的应用广泛性和有效性.在工程检测、环境保护、文物考古、灾害救援、反恐安检、资源勘探、水文水利等科学技术领域中探地雷达都在发挥着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探地雷达发展历史、基本系统及原理、信号处理与成像等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已经很多.本文将重点评述作为浅表地球物理观测技术重要手段的探地雷达在几个基础地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这些方面包括沙漠中高大沙丘的内部结构与形成机理,永久冻土的现状探测与演化预测,民用基础设施(公路、桥梁、大坝、堤防)内部或地基内空洞及软弱带的检测,以及地震灾害现场生命探测与救援.本文还将用一定篇幅评述探地雷达技术的变异形式(如钻孔雷达、探月雷达).评述将结合观测实例,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实例.最后将就探地雷达技术现存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个人见解.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以探地雷达的科研应用为主题,浅表地球物理科技成果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绝对不可能倚赖任何单一手段或方法.所有成功的实例都证明一定要强调某一方法为主,其他手段为辅,多手段、多方法的有效配合,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减小探测结果的非唯一性,提高准确度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地球物理 探地雷达 高大沙丘 永久冻土 生命探测与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坡蛇绿岩体深部结构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姜枚 杨经绥 +8 位作者 谭捍东 钱荣毅 张聿文 彭淼 许乐红 张立树 李庆庆 郭帅 宋昊翔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9-1187,共9页
在西藏西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东坡岩体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地球物理探测,由地面磁测精确定位的航空磁测异常反演了东坡岩体深部磁性体范围;反射地震探测划分出了与地表出露蛇绿岩体反射波特征不同的岩体下部弱反射部位;同时,由大地电磁法确... 在西藏西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东坡岩体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地球物理探测,由地面磁测精确定位的航空磁测异常反演了东坡岩体深部磁性体范围;反射地震探测划分出了与地表出露蛇绿岩体反射波特征不同的岩体下部弱反射部位;同时,由大地电磁法确定了岩体下部的低阻体也都处于大致相同的部位。地面出露的蛇绿岩体向下延伸,整体呈锅底状,其中部具有较低电阻和弱反射波特征,同时,在1.5~3.0 km范围的磁性矿物相对较发育,可能正是含铬岩体矿化蚀变作用较强的地段,在罗布莎矿区有类似的特征,这对找矿是有利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蛇绿岩体 反射地震 航磁异常 电阻率异常 找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TI介质各向异性伪谱法逆时偏移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伟国 熊水金 +1 位作者 徐华宁 钱荣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572,682+513,共7页
在Thomsen精确相速度方程和弱各向异性假设前提下,将VTI相速度方程拓展为TTI介质相速度方程,进而得到TTI介质的P波方程。利用伪谱算法对P波方程进行了正演和逆时偏移,并和各向同性F-X域深度偏移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对于各向异性... 在Thomsen精确相速度方程和弱各向异性假设前提下,将VTI相速度方程拓展为TTI介质相速度方程,进而得到TTI介质的P波方程。利用伪谱算法对P波方程进行了正演和逆时偏移,并和各向同性F-X域深度偏移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对于各向异性介质,利用各向同性的偏移算法得到的结果会有误差,成像结果有明显的畸变;②在考虑效率和精度的前提下,伪谱法由于其利用快速二维傅里叶变换解决空间导数的计算问题,这对于实际应用中计算成本颇高的逆时偏移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③推导的近似方程在弱各向异性条件下可以较好地应用于TTI介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I介质 各向异性 伪谱法 逆时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汶川地震主断裂科学钻WFSD-1反射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强 钱荣毅 +2 位作者 常锁亮 姜枚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60-2071,共12页
横穿龙门山地震反射剖面系列探测是WFSD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WFSD-1先导孔区二维反射地震的观测方法研究和试验,实现了预期目标:(1)在震后恶劣的天气、陡峭地形和地表严重破裂、破碎、滑塌等困难条件下,获得了WFSD工程首条分... 横穿龙门山地震反射剖面系列探测是WFSD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WFSD-1先导孔区二维反射地震的观测方法研究和试验,实现了预期目标:(1)在震后恶劣的天气、陡峭地形和地表严重破裂、破碎、滑塌等困难条件下,获得了WFSD工程首条分辨率较高的二维反射地震剖面;(2)从地学研究目的出发,结合龙门山地区的复杂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以浅、中、深部复杂反射体探测为目标的高密度时间、空间采样的数据采集方法,为后续剖面的实施提供了方法依据;(3)发现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地表出露位置以西5 km范围内垂向上的多层次地质体的反射;1.2 s以下的中深部反射体明显具有层状沉积岩或变质岩的特征;推断认为测线上彭灌杂岩最大厚度约3 km;(4)灌县—安县断裂带呈明显的双层结构,山前隐蔽带沉积体系完整;(5)在孔区附近800m范围内,进行了20~30 m激发点距、10 m道距的密集观测,为WFSD-1孔完钻深度以浅反射体的高精度标定提供了可靠的原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钻探 映秀-北川断裂 反射地震 采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古地震探槽的南口-孙河断裂最新走滑变形证据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帅 李占飞 +9 位作者 贾启超 李峰 孟勇琦 钱荣毅 周小仙 孙明国 钱志强 曾维望 孙佳珺 谭晓迪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6-744,共9页
南口-孙河断裂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之一,也是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断裂总体走向310°,全长约80 km。前人通过大量的活动构造研究揭示,其全新世以来存在明显活动,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单次地震事件的垂直... 南口-孙河断裂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之一,也是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断裂总体走向310°,全长约80 km。前人通过大量的活动构造研究揭示,其全新世以来存在明显活动,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单次地震事件的垂直位错约为1.3 m,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3 mm/a。但由于直接观察证据和测年精度限制,前人对南口-孙河断裂最近一次强震事件离逝时间的约束相对薄弱。同时,针对南口-孙河断裂可能存在的最新走滑变形特征,缺乏相对可靠的地表变形证据支撑。为此,本研究在南口-孙河断裂全新世活动段东南端进行了古地震研究,系统分析了强震事件造成的沉积地层和构造变形,采集了探槽内主断层面构造定向样品,并开展了扫描电镜分析。通过古地震探槽研究揭示,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动造成了沉积地层显著构造变形,表现为标志地层的错断、地层厚度的变化以及崩积楔的发育等。对探槽内沉积地层的对比分析表明,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动错断了探槽内1.3 m以下的沉积地层。14C测年结果揭示,南口-孙河断裂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为2820~3700 a BP。依据古地震探槽内崩积楔、错断层位分布、地层厚度变化以及地层的倾斜变形等古地震事件识别标志分析,南口-孙河断裂在本探槽内共揭示了4次古地震事件,10020 a BP以来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依据显微构造分析揭示,断裂主断层面存在平行于断层走向的黏土矿物的定向排列,揭示断层可能存在左旋水平运动,这也被探槽内揭示的主断裂约75°的陡倾角和显著的花状构造所验证。因此,南口-孙河断裂全新世以来表现为显著的走滑运动特征,启示北京地区发震构造分析需要考虑华北地区的走滑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口-孙河断裂 古地震 扫描电镜 走滑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射地震资料探讨泥河湾盆地的新生代和中生代地层
11
作者 朱小三 钱荣毅 +3 位作者 王永 董进 迟振卿 姚培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36-2249,共14页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定了三个具有明显强反射标志的地层,即古近系的玄武岩、侏罗系上统的含煤地层和侏罗系下统的含煤地层;其中,新近系沉积层与古近系玄武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0.3-0.6s,深度范围为300-500m,而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由南西到北东逐渐加深,其界面深度为200-300m;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在0.8s上下波动,其深度约为1200m,探测出侏罗系上统顶界面的深度范围为800-1100m;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1.0-1.4s,深度范围为1800-2000m,由此推测出中生界侏罗系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分界线的深度为2000m左右;根据地震反射波阻抗差别推测出新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时间约为2.5s,其深度为4000m左右。本研究通过四条反射地震测线的数据基本上查明了泥河湾盆地位于探测区处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面的深度分布范围及起伏形态、侏罗系上统顶界面和下统底界面的大致埋深,为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第四系底界面 地震测线 反射标志层 地震解释 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量面波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邱新明 王赟 +3 位作者 韦永祥 钱忠平 范秦军 钱荣毅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56,共11页
随着多分量检波器和地震仪的广泛应用,针对地球壳幔结构成像、岩土工程探测、石油勘探等领域的多分量面波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在系统研究面波理论及相关方法技术的基础上,对多分量面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首先简要介绍了面波相速度频... 随着多分量检波器和地震仪的广泛应用,针对地球壳幔结构成像、岩土工程探测、石油勘探等领域的多分量面波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在系统研究面波理论及相关方法技术的基础上,对多分量面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首先简要介绍了面波相速度频散计算方法,列举了面波多模式频散曲线提取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多分量面波频散特征、偏振特征及多分量面波资料的处理和反演方法;接着介绍了旋转分量在面波分离和面波频散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多分量面波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前景。不同分量的面波中包含了不同的速度频散信息,因此多分量面波反演有助于获得更准确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六分量观测能够更完备地刻画多分量面波频散及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和分离面波。目前多分量面波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多分量面波频散及偏振等特征研发相应的面波处理和压制技术将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多分量 多模式 频散 偏振 波场分离 旋转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南加州Ridgecrest M W6.4-M W7.1地震地表破裂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振宁 钱荣毅 +2 位作者 Rufus Catchings Mark Goldman 祁生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6-1214,共9页
2019年7月4—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城市Ridgecrest附近地区,在不足两天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震级达M W6.4和M W7.1的强震.震后两天对震中区产生的地表破裂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测量,发现两次地震分别产生了NW方向长度50 k... 2019年7月4—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城市Ridgecrest附近地区,在不足两天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震级达M W6.4和M W7.1的强震.震后两天对震中区产生的地表破裂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测量,发现两次地震分别产生了NW方向长度50 km和NE方向长度10 km的两条破裂带.根据野外调查,NW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出右旋走滑特征,是M W7.1地震产生的破裂带,而NE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是M W6.4地震产生的破裂带.地表破裂野外调查和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NW方向是本次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带,释放了本次地震的大部分地震矩.通过发震的时序关系和地震序列密集条带分布推断,本次地震是NE和NW两个方向应力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先后破裂产生的一组复杂共轭地震,推测M W6.4地震是一次强烈前震,促进了震级更大的M W7.1主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dgecrest地震 地表破裂 野外调查 几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带过WSFD-2钻井深反射地震数据3-D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雷小琼 鲁兴林 +3 位作者 肖继文 马振宁 钱荣毅 张贵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22-2037,共16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紧密相关,应用反射地震探测方法精细探测发震构造内部的结构特征,对研究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有重要意义.5.12地震后在地表错断最剧烈的区域之一虹口乡白庙村穿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的发震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紧密相关,应用反射地震探测方法精细探测发震构造内部的结构特征,对研究汶川地震的发震机理有重要意义.5.12地震后在地表错断最剧烈的区域之一虹口乡白庙村穿过发震构造和深钻科研井WSFD-1和WSFD-2布置了兼顾浅中深层信息的反射地震探测剖面,该区域断裂带硬岩出露,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起伏剧烈,只能采取弯线地震测线布设方式采集二维反射地震数据,而且弯曲度大,造成CDP点分散严重.区域内构造复杂,褶皱逆推构造发育,地层和构造倾角大,采用常规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叠加处理时,易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叠加到同一反射层.弯线叠加剖面上侧面波,混波干扰严重,会显著地降低原本低信噪比数据的分辨率,或剖面可靠性低,容易在二维剖面中造成解释陷阱.本文利用弯线地震采集的三维特性,用拟三维地震叠加技术处理汶川地震科学钻井附近横跨北川—映秀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弥补常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不足,将不同地层的反射信息分离归位到不同的三维叠加剖面上,解决二维弯线地震数据处理时混波干扰严重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选取合适的共中心点面元,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加剖面.相比于二维弯线叠加剖面,三维叠加剖面切片成像更真实,剔除了不同地层反射信息混叠的影响,能得到更准确的断点信息,并可以获得沿断层走向横向的信息,显著提高了构造解释的可靠性和精度.应用拟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处理龙门山断裂带的二维弯线地震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的构造信息,有利于断裂带内汶川地震发震机制和龙门山隆起机制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发震构造 弯线地震探测 3-D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勘探及其在沙漠地区表层地质结构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曾校丰 钱荣毅 +1 位作者 邓新生 林万顺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4-97,共4页
反射波地震勘探中面波常被视为干扰波而加以去除 ,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有用地质信息 ;面波勘探在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的沙漠地区浅层地质结构调查中独具优势。介绍了在新疆准噶尔沙漠地区应用面波勘探进行地层地质结构调查的技术方法及其... 反射波地震勘探中面波常被视为干扰波而加以去除 ,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有用地质信息 ;面波勘探在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的沙漠地区浅层地质结构调查中独具优势。介绍了在新疆准噶尔沙漠地区应用面波勘探进行地层地质结构调查的技术方法及其成功实例。由于合理地选取了采集、处理参数 ,面波勘探深度超过 2 50 m,取得了满意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地区 地层结构 面波勘探 瑞雷面波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探测无人机遥控震源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志勇 钱荣毅 +2 位作者 马振宁 张俊 刘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12739-12745,共7页
震源是保证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高山、河流等复杂环境,传统震源常受到道路交通、激发条件等限制而难以应用,对实现高精度地震勘探非常不利。无人机遥控震源充分发挥了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的特点,能够有效克服复杂... 震源是保证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高山、河流等复杂环境,传统震源常受到道路交通、激发条件等限制而难以应用,对实现高精度地震勘探非常不利。无人机遥控震源充分发挥了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的特点,能够有效克服复杂环境对传统震源的限制。在河北洋河实验区开展了无人机遥控震源实验,包括不同激发能量的采集实验、与5台可控震源车对比实验和水中的激发采集实验,并在数据频带和信噪比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人机遥控震源勘探性能良好,具有对环境的破坏性小、能源消耗少、操作简单的优点,是复杂环境中低成本的优质震源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无人机 遥控震源 复杂环境 经济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封观星台地基超高密度背景噪声探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旭 钱荣毅 +2 位作者 兰澜 刘迪 金文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93-2200,共8页
许多古建筑由于地基发生形变存在倾斜、坍塌等严重安全问题,古建筑地基探测及稳定性评价是进行安全预防的重要环节。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由于不依赖人工震源的特性,对探测区域无任何损害,利用其进行文物地基探测具有不损害文物的优势。应... 许多古建筑由于地基发生形变存在倾斜、坍塌等严重安全问题,古建筑地基探测及稳定性评价是进行安全预防的重要环节。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由于不依赖人工震源的特性,对探测区域无任何损害,利用其进行文物地基探测具有不损害文物的优势。应用该方法对河南省登封观星台地基情况进行超高密度无损探测。在观星台周围布设6条测线采集24 h数据进行互相关计算,叠加得到高信噪比虚拟地震单炮记录,利用相移法提取虚拟地震单炮记录中的面波频散曲线,设立10米10层模型,反演得到地下0~10 m地层的S波速度结构,S波速度处于170~340 m/s。探测结果显示观星台地基成层性良好,无低速异常体,层位与探槽情况吻合,推测地基结构坚实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密度背景噪声 登封观星台 基础探测 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扇三角洲沉积结构探地雷达精细探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凌建宇 钱荣毅 +3 位作者 刘董壹 张俊 王羽琛 张诗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8-486,I0010,共10页
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为主的粗粒沉积扇体规模庞大、体系多样、生储盖配置良好,蕴含巨大勘探潜力。以往主要通过观察露头、分析岩心、测井和地震勘探等方法研究扇三角洲的沉积结构与演化规律,存在获取地下信息不连续、效率低和分辨率低等... 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为主的粗粒沉积扇体规模庞大、体系多样、生储盖配置良好,蕴含巨大勘探潜力。以往主要通过观察露头、分析岩心、测井和地震勘探等方法研究扇三角洲的沉积结构与演化规律,存在获取地下信息不连续、效率低和分辨率低等问题。利用探地雷达可进行快速、高分辨率连续探测,有助于精细解剖扇三角洲浅部沉积特征。文中利用探地雷达对青海希里沟湖扇三角洲内部结构进行探测,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分析数据特征和属性,阐明复杂环境对探测结果的影响,提出复杂环境下探地雷达精细探测的最优野外数据采集方案。同时,针对数据中道间距不一致、同相轴交叉和地形起伏等问题,提出距离归一化、偏移和静校正三个关键处理手段。实现了水道和坝体边界亚米级精度的定位,给出了水道和坝体的尺寸信息,阐明了洪水对扇三角洲储层结构的影响,为后期埋深数千米的古代扇三角洲储层建模提供了必要的精细构型组合规律和定量地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结构精细表征 储层建模 探地雷达 复杂环境 扇三角洲 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德令哈地震分析青藏高原北缘东段的深部构造活动
19
作者 姜枚 许志琴 +2 位作者 钱荣毅 王亚军 张立树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68-274,共7页
在祁连山南北布设的10台REFTEK宽频地震仪器记录到了2003年4月发生在仪器台阵范围内的6.7级地震及其数十次余震,提供了研究青藏高原北缘深部构造的新资料,对3级以上震源的定位和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左行走滑断裂... 在祁连山南北布设的10台REFTEK宽频地震仪器记录到了2003年4月发生在仪器台阵范围内的6.7级地震及其数十次余震,提供了研究青藏高原北缘深部构造的新资料,对3级以上震源的定位和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左行走滑断裂东段的宗务隆山逆冲断裂在南北挤压作用下引发了此次地震活动,是陆陆碰撞和内陆俯冲的结果,青藏高原北缘的走滑断裂在浅部呈缓倾斜,深部往往以较陡的产状向下延伸。震源区的构造分析证实了印度板块岩石圈的超深俯冲作用对高原北缘的影响,受南北向应力作用影响形成的走滑断裂近东西向的位移目前仍很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 青藏高原北缘 地震 精确定位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务隆构造带东段宗务隆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20
作者 赵文涛 王雁鹤 +3 位作者 李健 王根厚 钱荣毅 李鹏胜 《西北地质》 2025年第5期123-139,共17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宗务隆构造带,夹持于南祁连、柴达木北缘和西秦岭构造带之间,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构造域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宗务隆群的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及构造演化仍有较多争议。笔者以该构造带东段的宗务隆群碎屑岩为研究对象...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宗务隆构造带,夹持于南祁连、柴达木北缘和西秦岭构造带之间,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构造域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宗务隆群的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及构造演化仍有较多争议。笔者以该构造带东段的宗务隆群碎屑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微量元素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宗务隆群的沉积时代不早于中二叠世,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峰值分别为~431Ma和~269Ma。微量元素特征碎屑锆石来源于与弧相关的大陆地壳锆石,与南侧乌兰-青海南山一带的岩浆活动可以对应;年龄谱的分析表明:宗务隆构造带东西段的构造演化具有不同的历程,东段发育有限洋盆且可能是古特提斯洋最北部的分支,西段则无相关洋盆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务隆群 碎屑锆石 Hf同位素 宗务隆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