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喹酮治疗前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兔循环29/43KD分子的水平和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大坤 段凯 +2 位作者 郑宏 钱益美 钮泽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5-27,共3页
本文获得两株抗日本血吸虫29/43KD循环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并用该抗体建立了一种检测该循环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我们应用该法研究了感染日本血吸虫兔在吡喹酮治疗前后,血清中29/43KD分子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29/4... 本文获得两株抗日本血吸虫29/43KD循环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并用该抗体建立了一种检测该循环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我们应用该法研究了感染日本血吸虫兔在吡喹酮治疗前后,血清中29/43KD分子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29/43KD分子于感染后3~4周内开始出现于外周血循环中,于吡喹酮治疗后3~5周内即从血清中逐渐消逝。此提示该分子可能是早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和评价化疗效果的一种有价值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单克隆抗体 循环抗原 吡喹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和鉴定
2
作者 钱益美 苏诚钦 张咏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6-9,共4页
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7株分泌抗人轮状病毒短型S_2株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其中6株分泌IgG_(2a),1株分泌IgG_(2b)抗体。7株杂交瘤培养上清的免疫荧光抗体(IFA)滴度为1:32~256,腹水IFA滴度为1:8000~25600。双夹心ELISA腹水抗体滴度达10^... 运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7株分泌抗人轮状病毒短型S_2株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其中6株分泌IgG_(2a),1株分泌IgG_(2b)抗体。7株杂交瘤培养上清的免疫荧光抗体(IFA)滴度为1:32~256,腹水IFA滴度为1:8000~25600。双夹心ELISA腹水抗体滴度达10^(-4)~10^(-6)。7株McAb均与HSV、CMV、RSV、ADV等其它常见病毒无交叉反应。7株McAb均能与HRV长型Wa株反应,滴度为10^(-3)~10^(-6)。将其中二株或数株McAb混合后用ELISA检测其相应的OD值较每一单株为高,但相加指数(AI)值均在10%左右。结果表明,7株McAb均属RV群特异性抗体,但各自作用的抗原决定簇可能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