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古典学视野来看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1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70,共15页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形态的开山之作,但其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及文学史观。由于与后来主流的文学史著作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林著向来以受批评为多。林氏融合近代的桐城派、扬州派的文学史观念,采用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研究法”的教学提纲,以述词章、列文体为基本的内容,将其书分为十六专题,并以传统的“纪事本末”之体,对每一文学史专题问题进行通史式的叙述。林著是在经、史、子、集四分的体系中叙述文学史,与后来以历时为结构、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为单元体的文学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林著着重于“文章”,其书所述古文、骈文的内容较多,其述诗歌史不太成系统,于小说、戏曲有所轻视,但还是适时地纳入其中。林著可以说是一本以新体述古学的古典学性质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传甲 文学史 京师大学堂 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吟咏情性的宗旨与变风变雅的传统 被引量:1
2
作者 钱志熙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38-54,共17页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风变雅。汉魏晋文人诗是在王道变衰、风衰俗怨的现实背景中发生的,所以虽然汉魏诗以言志为本,但其创作的性质实为变风变雅。东晋至南朝,吟咏情性之说流行,但发展至齐梁的绮靡之风,实是失去了吟咏情性的宗旨。唐代诗学回归《毛诗·大序》的纲领,以别裁风雅正变为基本的诗学思想,唐诗创作的主体在于变风。情性说在宋代与义理相融,上升为一种诗歌本体之论,宋诗的主体,具有变雅的性质。整个中国诗史,王朝政治与诗学正变,有一种循环出现的规律性表现,即王朝初期以雅颂、雅正为主,但此期一代诗风并未形成;其一代诗风的形成,多是在王朝中后期变风、变雅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正风正雅 变风变雅 王朝雅颂 文人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诗言志”说的绵延及其不同层面的含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8,共13页
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 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成为《诗》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诗言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诗"、《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诗言志"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嘉四灵诗学的再探讨——兼论其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58,共9页
本文比较系统论述了永嘉四灵诗论的特点,提出"话头"式诗论这一说法,并对四灵自身的重要的诗学概念一一进行分析,重构其诗学体系,指出其在近体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从具体诗学传承关系及诗学思想实际情况出发,对永嘉... 本文比较系统论述了永嘉四灵诗论的特点,提出"话头"式诗论这一说法,并对四灵自身的重要的诗学概念一一进行分析,重构其诗学体系,指出其在近体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从具体诗学传承关系及诗学思想实际情况出发,对永嘉四灵与江西诗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否定关系,而是一种沿承嬗变的关系。这一说法,为考察南北宋之际诗学流变提出一个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永嘉四灵 话头式诗论 江西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选》“次文之体”杂议——《文选》在文体学与文学史学上的贡献与局限 被引量:4
5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89,共6页
《文选》的文体排序即萧统《文选序》所说的"次文之体",是《文选》编纂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反映编者的文体思想与文学史观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围绕《文选》中赋、诗、骚、文几大类的编排次序,分析其"次文之体&qu... 《文选》的文体排序即萧统《文选序》所说的"次文之体",是《文选》编纂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反映编者的文体思想与文学史观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围绕《文选》中赋、诗、骚、文几大类的编排次序,分析其"次文之体"的理由,及其在文体学与文学史学的重要贡献与局限。笔者认为,《文选》赋、诗、文的"次文之体"方式,客观地揭示了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的文人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对文学史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受雅颂的文学观的影响,编者在骚与赋、诗的次序,以及赋类内部次序的处理上没有完全体现文学史发展的本来脉络,减少了其在文学史学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文体 骚赋 乐府 文人文学 文学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辞与赋——从文体渊源与文学方法两方面着眼 被引量:3
6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65,共10页
本文认为,辞与赋原为两种古老的体裁,各自开始于口头文学时代。辞渊源于"祝史陈辞"、行人辞令等体,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与祝史陈辞有渊源关系。辞赋两体自宋玉、唐勒至汉初贾谊开始合流,至汉代赋体大兴,辞名隐而... 本文认为,辞与赋原为两种古老的体裁,各自开始于口头文学时代。辞渊源于"祝史陈辞"、行人辞令等体,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与祝史陈辞有渊源关系。辞赋两体自宋玉、唐勒至汉初贾谊开始合流,至汉代赋体大兴,辞名隐而赋名显,然汉人仍多以辞赋合称。然辞赋不仅是两种文体之名,更是两种文法之名。辞赋两法都始于口传时代,至辞赋合流后成为赋体文学的两种基本的表现方法。但不同赋作、不同阶段的辞赋,其在使用辞法与使用赋法上是各有侧重的。这应该是我们认识赋史,评论赋艺的重要的考察点。赋代表了文人文学最早成熟的一种文学方法,同时也是最早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史陈辞 楚辞 汉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夏承焘的词学观与词体创作历程 被引量:11
7
作者 钱志熙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第1期82-92,共11页
夏氏在诗词艺术上有早熟的特点,早年风格绮丽,其词体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是在西安时期,自觉将自己的创作转向以辛弃疾、元好问为代表的一派。夏词风格与境界的进一步发展是他在严州中学任教的桐庐时期,这一时期他比较自觉地学习白石、... 夏氏在诗词艺术上有早熟的特点,早年风格绮丽,其词体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是在西安时期,自觉将自己的创作转向以辛弃疾、元好问为代表的一派。夏词风格与境界的进一步发展是他在严州中学任教的桐庐时期,这一时期他比较自觉地学习白石、碧山一派,创作充满了江湖情调、写景清空入神的山水词。抗战时期到四九年解放之前,是奠定其在当代词坛重要地位的关键时期,创作出一种将家国时事之忧与山水风光奇特地结合在一起的词风,代表了夏词艺术的成熟。部分词作采用传统的婉约体与比兴的方法,每以男女离合之事来委婉寄寓抗战时期一些离合浮沉的人事。解放后至文革开始之前,创作一系列高歌猛进的作品,艺术成就还是相当高的,继承了辛陈的风格,同时也接受革命浪漫主义的新美学的影响。文革中受冲击之后的创作,恢复了早年吟咏自适,从容淡定的风致,在艺术与思想感情上都富有老境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文人词 二十世纪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学与新知的复杂交汇——试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汉魏六朝诗歌史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6,共10页
在新的教学和研究体制中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汉魏六朝诗歌研究,体现出旧学与新知复杂交汇的面貌,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一方面,对它的研究有丰厚的传统积淀。另一方面,学者们从进化论、白话文学、平民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中... 在新的教学和研究体制中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汉魏六朝诗歌研究,体现出旧学与新知复杂交汇的面貌,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一方面,对它的研究有丰厚的传统积淀。另一方面,学者们从进化论、白话文学、平民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中获得了重新建构、阐释诗歌史的话语体系,也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或重新阐述了那些被旧文学史观所忽略的事实,形成了像乐府诗研究这样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事实本身也不断地调整研究者的观念与方法,促使一些学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诗歌史的整体,且不断与旧学呼应,甚至出现向传统方法的回归,旧学与新知、述与作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不失为著述文学史的良法。这表明,文学史研究如何融汇中西,沟通新旧,在继承古代丰富的文学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有力的发展,是今后的文学史家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汉魏六朝诗歌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宋词困境看姜夔在词体词风方面的突破 被引量:2
9
作者 钱志熙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39,共13页
从词史的角度来看,姜夔带有复古、复雅色彩的词学思想,是对宋词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困境的应对与突破。宋词的第一困境是其依据的音乐是唐宋正统文人一直批评的、受胡乐影响甚深的燕乐,姜氏的音乐复古思想及其在词乐上的复古、复雅行为... 从词史的角度来看,姜夔带有复古、复雅色彩的词学思想,是对宋词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困境的应对与突破。宋词的第一困境是其依据的音乐是唐宋正统文人一直批评的、受胡乐影响甚深的燕乐,姜氏的音乐复古思想及其在词乐上的复古、复雅行为,即是对这一困境的应对。依声填词的方法,在宋代受到包括姜夔在内的词论家的质疑,认为不符合"诗言志""声依永"的原则,作为姜词最有特色的自制曲、自度曲,正是应对这一词学思想而产生的。词出歌筵舞席,宋词更重女声,实带有女乐性质,所以词以婉约为宗,其写男女之情,又多猎艳、狎邪调笑的内容,姜词中也有此类;但姜氏以自身的爱情经历入词,并多杂江湖身世之思,是对婉约传统的改造,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词。以诗入词,也是改变词体软靡作风的一种方法,姜氏继苏轼、周邦彦之后,以诗入词,尤其是以瘦硬通神的江西诗法入词。具体地说,黄诗的结构艺术以及夺胎换骨的方法,姜词都有自觉的取用,其融汇《诗》《骚》及唐宋诗之广,超过了前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白石词 宋词 燕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钱锺书的旧体诗创作及相关理论--以《槐聚诗存》《谈艺录》为主要考察对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8,共13页
钱锺书《槐聚诗存》是新文学家旧体写作最见渊源、与晚清流行诗派关系最深者。其早年诗作泛学清人,后来比较集中地学同光体,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晚唐体的影响。诸体尤精七律,句法多生新,能上探江西诸家,甚至溯源至杜诗。钱氏对唐宋... 钱锺书《槐聚诗存》是新文学家旧体写作最见渊源、与晚清流行诗派关系最深者。其早年诗作泛学清人,后来比较集中地学同光体,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晚唐体的影响。诸体尤精七律,句法多生新,能上探江西诸家,甚至溯源至杜诗。钱氏对唐宋以来的诗学流变探讨甚深,尤其是对清诗各家艺术之辨析,见解独到。其诗学的基本纲领为唐宋诗之变。钱诗以情志为体,亦多忧时之意,但他在创作与理论上,都重视艺术表达,在现代诗学本体论中其"诗者持也"论独成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现当代旧体诗 槐聚诗存 当代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承焘词史观与词史建构评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67,共22页
夏承焘的词史观与词史建构,是其词学研究与词体创作两方面实践的产物。夏氏词史观以力破婉约正宗论为基本特点,打破千年以来词史的定局,从更大的文学史与文体背景上论词史,对传统的婉约、豪放两分法多有辨析。其中对常州词派词史观的反... 夏承焘的词史观与词史建构,是其词学研究与词体创作两方面实践的产物。夏氏词史观以力破婉约正宗论为基本特点,打破千年以来词史的定局,从更大的文学史与文体背景上论词史,对传统的婉约、豪放两分法多有辨析。其中对常州词派词史观的反思、对文人词个体抒情传统的揭示、对诗词界限的辩证思考、不破词体、不诬词体等观点,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夏氏词史观与词史建构融会新旧,也反映了二十世纪复杂多变的学术背景,但始终坚持学术自身的立场,在二十世纪词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对此后的词史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对于今后的词史建构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词学 词史观 词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性与通变——唐人诗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钱志熙 《长江学术》 2006年第1期45-55,共11页
造成唐诗繁荣并取得卓越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是唐人在诗学思想与诗学方法上的高度自觉及实践上的有效。诗学之根本有两点,一是诗人对诗歌本体的体认与追求,二是诗人对诗歌创作中通变规律的自觉运用。唐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造成唐诗繁荣并取得卓越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是唐人在诗学思想与诗学方法上的高度自觉及实践上的有效。诗学之根本有两点,一是诗人对诗歌本体的体认与追求,二是诗人对诗歌创作中通变规律的自觉运用。唐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以情性论为主旨的诗歌本体观的坚持,和对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创新关系的通变规律的正确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诗歌本体 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从江郑重翻手,倘是风骚觌面时——论夏承焘先生的诗学宗尚与各体诗的创作成就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志熙 《中国韵文学刊》 2012年第4期1-10,共10页
夏承焘先生在创作上诗词并重,其在古近体诗创作方面善学古人、积极预流近代以来各诗派,早年受晚唐体影响,中年以来明显转向宋诗派,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的影响。夏诗各体兼擅,具备大家的格局。古体以韩、苏诸家为格范,妥帖排奡,七古尤... 夏承焘先生在创作上诗词并重,其在古近体诗创作方面善学古人、积极预流近代以来各诗派,早年受晚唐体影响,中年以来明显转向宋诗派,同时也受到诗界革命派的影响。夏诗各体兼擅,具备大家的格局。古体以韩、苏诸家为格范,妥帖排奡,七古尤具风格。七律由清人上溯宋人陈师道、陈与义;七绝以宋诗为基调,兼取唐诗之风神,于龚定庵、王渔洋等家亦有汲取。其旧体诗创作学而能变,预流而不拘门户之习,在二十世纪的古近体创作方面堪称一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现当代旧体诗 宋诗派 《天风阁诗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届全国夏承焘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钱志熙 《中国韵文学刊》 2012年第3期118-120,共3页
近年来,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先生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与诗词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逐渐被学界所注意。继2010年在乐清雁荡山召开第24届中华诗词年会暨夏承焘吴鹭山学术研讨会之后,2012年4月25日-28日,首届全国夏承焘学术研讨会在乐清... 近年来,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先生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与诗词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逐渐被学界所注意。继2010年在乐清雁荡山召开第24届中华诗词年会暨夏承焘吴鹭山学术研讨会之后,2012年4月25日-28日,首届全国夏承焘学术研讨会在乐清雁荡山再次召开。会议由中国韵文学会、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词学》编辑部、乐清市政府等单位主办,乐清市民间文化团体三禾俱乐部承办,并得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京、沪、杭等地的三十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鑫淼、著名学者周笃文、刘扬忠、薛天纬、钱志熙等出席了会议,著名词学家吴熊和先生赋诗祝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学术史 研讨会综述 学术研讨会 中华诗词 华东师范大学 《词学》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学散记
15
作者 钱志熙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1期16-20,44,共6页
《中文自学指导》编辑部约我谈谈治学体会。我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治学道路也正在摸索之中;但我想也不妨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自己的求学经历,或许对象我一样有志于学问的人有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黄庭坚 陶渊明 诗歌艺术 文学史研究 古典文学研究 作家研究 文学遗产 魏晋诗歌 魏晋南北朝 李商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詞與樂府關係新論——關於詞與樂府關係的綜合考察
16
作者 錢志熙 《岭南学报》 2017年第1期107-126,共20页
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詞與樂府關係作新的考察:一、唐宋時期詞稱樂府的實義;二、詞作爲新興樂章系統與前此的古樂府系統的關係;三、詞作爲新聲樂府與唐宋時代已經不能實際入樂的古樂府的消長倚伏的關係,即詞與唐詩中各種新舊樂府體的關係。
关键词 樂府 燕樂 聲詩 唐樂府 詞與樂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贵在创新——曹操诗欣赏两题
17
作者 钱志熙 《中文自学指导》 2004年第3期19-20,共2页
一、《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目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 一、《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目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岗。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诗歌 创新精神 《却东西门行》 《苦寒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新声
18
作者 蔡厚示 周笃文 +4 位作者 刘扬忠 钱志熙 刘梦芙 吴熊和 刘庆云 《中国韵文学刊》 2012年第3期121-122,共2页
雁荡山夏承焘学术研讨会诗词唱和七律雁荡山会间晓川兄催稿,草此应命。兹求正。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雁荡山 夏承焘 唱和 诗词 七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新声
19
作者 彭莫 钟振振 +8 位作者 钱志熙 曹杰 韩杲明 管遗瑞 陈仁德 李亮伟 周燕婷 熊东遨 魏新河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第4期118-122,共5页
五绝 楼角野花 默默生墙隙,无名独自开。 但为君一顾,不必上阳台。
关键词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新声
20
作者 霍松林 袁第锐 +59 位作者 罗书慎 祖保泉 周笃文 林从龙 钟陵 赵义山 陈淑清 陶光 周寅宾 吕永 吴龙辉 朱志强 贺镇雄 陈耀球 包德珍 刘梦芙 赵维江 胡主佑 马积高 陈又钧 杨逊 刘旭 彭湘庆 秦惠民 曾仲珊 陶先淮 钟振振 侯孝琼 伏家芬 李寿冈 闻达三 沈家庄 许山河 章继光 陈光明 熊治祁 李克和 汤江浩 李晓晖 徐安琪 桂胜 王德亚 褚斌杰 严家炎 张少康 马振方 袁行霈 杨贺松 莫砺锋 李庆苏 王宗力 刘文忠 林东海 管士光 张明非 葛晓音 钱志熙 刘建国 蔡厚示 周裕锴 《中国韵文学刊》 2001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关键词 时代新声 中国韵文学会 八声甘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