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的基本特性及本构关系
1
作者 杨仲轩 廖栋 +3 位作者 钱建固 王剑锋 王睿 郭宁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107,共20页
土是土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天然材料,其基本特性及本构关系是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文中对土的一些重要基本特性,如压硬性、状态相关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结构性的试验观察规律及相关模拟手段进行论述。重点介绍最... 土是土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天然材料,其基本特性及本构关系是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文中对土的一些重要基本特性,如压硬性、状态相关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结构性的试验观察规律及相关模拟手段进行论述。重点介绍最新的一些试验技术及离散元方法在土体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对本构模型构建的启示。最后以剑桥模型、状态相关模型、边界面模型、亚塑性模型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本构模型等为例,介绍现有一些重要的本构模型框架及其适用性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特性 本构关系 内结构 模型框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与干湿循环作用下土石混合料蠕变特性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晨峰 王步雪岩 +2 位作者 钱建固 王家超 张甲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4,共9页
土石混合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具有显著的蠕变性,其对高填方工程蠕变变形的影响不可忽略。为了研究了不同干密度及荷载水平对土石混合料湿化蠕变变形的影响,开展了9组土石混合料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压缩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湿化... 土石混合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具有显著的蠕变性,其对高填方工程蠕变变形的影响不可忽略。为了研究了不同干密度及荷载水平对土石混合料湿化蠕变变形的影响,开展了9组土石混合料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压缩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湿化蠕变变形随荷载水平的提高而增大,随干密度的提高而显著减小,但随着干密度进一步提高,湿化蠕变变形的减小幅度则明显弱化。土石混合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湿化蠕变变形与干湿循环次数对数之间较好地满足线性发展规律,初次湿化应变及湿化蠕变速率均同荷载水平及干密度之间符合幂函数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不同干密度及荷载水平的土石混合料干湿循环蠕变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筑土 土石混合料 干湿循环 蠕变 干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砂土渗流潜蚀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闯 钱建固 尹振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2-312,共11页
针对具有初始各向异性的间断级配砂土细粒潜蚀问题,引入可以考虑颗粒投影面积影响的Ganser拖曳力计算模型,实现非球形颗粒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和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的双相耦... 针对具有初始各向异性的间断级配砂土细粒潜蚀问题,引入可以考虑颗粒投影面积影响的Ganser拖曳力计算模型,实现非球形颗粒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和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的双相耦合。通过与单颗粒下沉试验的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方法在解决异形颗粒与流体相互作用时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生成具有不同沉积方向和不同细粒含量的初始各向异性试样,模拟向上渗流潜蚀试验,并在试验中监测细粒流失量、强弱力链组成以及颗粒组构变化等宏微观特性,研究不同充填状态下(欠填充和过填充)不同组构各向异性土体渗流潜蚀特征。之后,对受潜蚀前后的试样进行了排水三轴试验,探究渗流对土体强度弱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填充试样质量损失随着颗粒沉积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而欠填充试样质量损失随沉积角度先增大后减小;欠填充试样细粒损失主要来源于低连通性细颗粒,而对于过填充试样,潜蚀则会导致低连通性和高连通性细颗粒数量同时减小。此外,三轴试验表明,潜蚀致土体峰值强度发生显著弱化,且峰值强度随沉积角度的变化也会受到土体充填状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DEM 渗流潜蚀 异形颗粒 拖曳力模型 各向异性 微观组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深层黏性土的土样扰动评价方法
4
作者 时振昊 屠梓真 +1 位作者 钱建固 黄茂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80-1888,共9页
通过室内试验准确获取土样原位力学性质,需借助土样扰动评价方法进行扰动评估。现有的土样扰动评价方法大多针对浅层土,缺乏深层黏性土的相关研究。基于上海深层黏性土一维固结试验及剪切波速试验,结合结构性黏土本构模拟,对比文献中其... 通过室内试验准确获取土样原位力学性质,需借助土样扰动评价方法进行扰动评估。现有的土样扰动评价方法大多针对浅层土,缺乏深层黏性土的相关研究。基于上海深层黏性土一维固结试验及剪切波速试验,结合结构性黏土本构模拟,对比文献中其他黏土试验数据,分析了既有土样扰动评价方法对深层黏性土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剪切波速且排除应力和密实状态影响的土样扰动评价指标,利用本文及文献数据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深层黏性土block样与钻孔样存在显著的扰动差异;(2)对于扰动程度相同的土样,现有评价指标?e/e_0随取样深度增大而增大,可能造成对深层黏性土土样扰动的高估,且无法区分不同取样方法引起扰动差异;(3)以室内与原位剪切波速比V_(s,lab)/V_(s,in situ)为扰动评价指标,无法反映取样方法对上海深层黏性土的扰动差异,对其他黏土给出的评估结果沿深度离散性较大;(4)提出的评价指标可以克服取样深度的影响,对同一地区黏性土,可以较好统一量化取样方法引起的土样扰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黏性土 土样扰动评价 取样方法 剪切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积变化的珊瑚砂砾破碎率研究
5
作者 王步雪岩 孟庆山 钱建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7-1975,共9页
颗粒材料的破碎行为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内,且对散粒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对颗粒破碎行为的大量研究皆建立在合理可靠的破碎率计算方法上。针对现有方法不能准确评估不规则形貌颗粒(以珊瑚砂砾为典型代表)破碎率的现状,提出了... 颗粒材料的破碎行为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内,且对散粒体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对颗粒破碎行为的大量研究皆建立在合理可靠的破碎率计算方法上。针对现有方法不能准确评估不规则形貌颗粒(以珊瑚砂砾为典型代表)破碎率的现状,提出了以颗粒体积作为基础参数的颗粒破碎率计算方法,对原有的基于颗粒粒径的Hardin破碎率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可以更好地评估不规则颗粒破碎率。通过不同形状珊瑚砂砾的颗粒破碎试验,对上述理论公式进行了可靠性验证,进而分析了传统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通过试验得出了不同形状颗粒在不同压力下、不同算法下的破碎率值。结合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变形和影像观测,获得了片状、块状、棒状3种不同形状珊瑚砂砾的颗粒破碎阈值,揭示了不同形貌颗粒随压力变化过程表现出的破碎模式演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破碎 破碎率 珊瑚砂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锤作用下饱和地基蓄排水隧道的动力响应
6
作者 黄超 钱建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02-3814,共13页
针对饱和土地基中深埋蓄排水隧道在水锤作用下的三维动力响应问题,建立了流体-衬砌-饱和土地基系统的频域有限元与边界元耦合模型。隧道内流体视为无黏性、微可压缩性流体,将隧道衬砌结构模拟为弹性介质,用弹性多孔介质模拟饱和土地基... 针对饱和土地基中深埋蓄排水隧道在水锤作用下的三维动力响应问题,建立了流体-衬砌-饱和土地基系统的频域有限元与边界元耦合模型。隧道内流体视为无黏性、微可压缩性流体,将隧道衬砌结构模拟为弹性介质,用弹性多孔介质模拟饱和土地基。采用频域有限元法分别求解隧道内流体和衬砌的动力控制方程;采用频域边界元方法求解饱和土地基的动力控制方程。基于流体-衬砌接触面和衬砌-饱和土地基接触面的位移一致、面力平衡及完全不透水边界条件,实现了频域有限元与边界元模型的耦合求解。与以往研究的对比验证了新建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计算了蓄排水隧道在水锤作用下的内水压(水锤荷载)和周边饱和土体的位移及孔隙水压力响应。结果表明:(1)水锤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呈现出显著的周期性和衰减性;(2)土体径向位移幅值显著大于轴向位移幅值;(3)将地基简化为单相弹性介质会导致动力响应评估不准确;(4)水锤作用会对隧道周边广大的区域内造成显著的影响;(5)土体的渗透性越差,隧道内流体压力、土体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的峰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锤 蓄排水隧道 有限元-边界元 饱和土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动载下饱和软黏土累计变形的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 被引量:33
7
作者 钱建固 王永刚 +1 位作者 张甲峰 黄茂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0-1798,共9页
饱和软土地基上长期往复交通动载将诱发显著的路基运营沉降。交通移动荷载下场地应力路径下呈现心形旋转路径,然而现有路基长期运营沉降分析是建立在循环三轴试验基础上,忽略交通移动荷载下地基土单元主应力轴的旋转效应。利用动态空心... 饱和软土地基上长期往复交通动载将诱发显著的路基运营沉降。交通移动荷载下场地应力路径下呈现心形旋转路径,然而现有路基长期运营沉降分析是建立在循环三轴试验基础上,忽略交通移动荷载下地基土单元主应力轴的旋转效应。利用动态空心圆柱扭剪仪模拟心形循环加载路径,并在动态空心圆柱仪上模拟了传统的循环三轴加载路径。对饱和软黏土开展试验研究,对比观察一系列心形循环加载和三轴循环的不排水累计变形行为。试验研究发现,心形循环加载将诱发更大的累计轴向应变和累计孔压,伴随着初始动应力比的增加,二者差异性更为明显。循环加载过程有效动应力比随着循环次数而增大,循环增量破坏时对应的有效动应力比近似为常数。大数目循环加载下,传统塑性安定行为可渐变为循环塑性蠕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载 动态空心圆柱仪 不排水循环扭剪 循环塑性蠕变 有效动应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侧注浆抗拔桩离心模型试验与原位测试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钱建固 马霄 +2 位作者 李伟伟 黄茂松 王卫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1-1246,1254,共7页
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了注浆对接触面特性、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揭示了注浆提高桩身侧摩阻力发展规律和抗拔承载机制,并进一步将离心机模型试验的结果与原位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注浆桩侧摩阻力的发... 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了注浆对接触面特性、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揭示了注浆提高桩身侧摩阻力发展规律和抗拔承载机制,并进一步将离心机模型试验的结果与原位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注浆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呈现一个渐进过程,桩身上部极限摩阻力率先发挥,并逐渐向中下部发展;注浆后桩侧极限桩侧摩阻力得到提高,而发挥极限状态所需的桩-土相对位移减小,上拔加载过程中,桩侧上部和下部极限摩阻力增幅较大,中部增幅较小。离心与现场试验一致表明,桩侧注浆显著提高了桩的抗拔刚度及极限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侧注浆抗拔桩 桩侧摩阻力 大型直剪试验 离心模型试验 原位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桩土接触面试验研究及后注浆抗拔桩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钱建固 贾鹏 +1 位作者 程明进 黄茂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62-668,共7页
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是一种新型的抗拔桩基础。借助于试验和数值手段对这种抗拔桩的承载变形特性开展了深入研究。首先进行了接触面的大型剪切试验,以揭示桩土接触面在注浆与未注浆前后其力学特性的差异性,并基于大型接触面剪切试验成果,... 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是一种新型的抗拔桩基础。借助于试验和数值手段对这种抗拔桩的承载变形特性开展了深入研究。首先进行了接触面的大型剪切试验,以揭示桩土接触面在注浆与未注浆前后其力学特性的差异性,并基于大型接触面剪切试验成果,建立了桩土接触面的修正库仑摩擦模型。将接触面模型应用到有限元数值分析,分别模拟了传统等截面抗拔桩与后注浆抗拔桩的承载变形特性。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的抗拔桩,桩侧后注浆抗拔桩的侧摩阻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特别是深处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从而桩侧注浆抗拔桩的承载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侧后注浆抗拔桩 抗拔承载力 大型直剪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三维应力状态下土体应变局部化的非共轴理论 被引量:20
10
作者 钱建固 黄茂松 杨峻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0-515,共6页
判别土体应变局部化的产生条件强烈依赖于土体塑性流动的非共轴特性。本文分析表明,由于传统的非共轴塑性理论是基于二维共轴应力空间得到的,为此,本文基于三维共轴应力空间建立了三维非共轴塑性理论框架,并利用三维非共轴塑性理论预测... 判别土体应变局部化的产生条件强烈依赖于土体塑性流动的非共轴特性。本文分析表明,由于传统的非共轴塑性理论是基于二维共轴应力空间得到的,为此,本文基于三维共轴应力空间建立了三维非共轴塑性理论框架,并利用三维非共轴塑性理论预测土体的变形分叉状态。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传统的本构模型有必要引入非共轴塑性流动理论才能有效地提高模型预测土体变形分叉特性的能力。研究表明:针对平面应变状态的变形分叉问题,由于考虑了应力第三不变量对非共轴性的影响,三维非共轴理论预测结果比二维非共轴理论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轴 应变局部化 分叉 三维应力空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开挖诱发周围土体水平移动的解析解 被引量:14
11
作者 钱建固 周聪睿 顾剑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80-3386,共7页
基于位移-位移平面应变边值问题,从理论上求解基坑挡墙水平变位诱发墙后周围土体水平移动。通过镜像映射法求得了挡墙平移与绕墙趾转动等两种基本刚性挡墙位移模式下墙后周围土体水平移动的精确理论解;在土体不可压缩的特定条件下,将该... 基于位移-位移平面应变边值问题,从理论上求解基坑挡墙水平变位诱发墙后周围土体水平移动。通过镜像映射法求得了挡墙平移与绕墙趾转动等两种基本刚性挡墙位移模式下墙后周围土体水平移动的精确理论解;在土体不可压缩的特定条件下,将该理论解与经典的汇-源理论解进行了对比验证。理论分析表明,周围土体水平移动主要取决于挡墙位移模式及位移大小,与地基土的变形模量无关。针对不可压缩土体,对比该精确解与汇-源理论近似解的理论预测发现,两种理论方法求得的周围土体水平移动规律一致,但在挡墙最大变位处相邻范围内,汇-源理论求得的土体水平位移偏小,在挡墙变位较小处相邻范围内,汇-源理论求得的土体水平位移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挡墙 周围土体水平移动 被动桩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的软化特性与本构模拟 被引量:15
12
作者 钱建固 吕玺琳 黄茂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7-622,共6页
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由于土体在应力峰值状态出现了应变局部化现象,从而变形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均匀性而呈现软化特性。为此,采用常规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峰值前的均匀变形,对应力峰值状态则采用非共轴的分叉理论进行预测,而土样在峰... 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由于土体在应力峰值状态出现了应变局部化现象,从而变形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均匀性而呈现软化特性。为此,采用常规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峰值前的均匀变形,对应力峰值状态则采用非共轴的分叉理论进行预测,而土样在峰值后出现不均匀变形的宏观力学特性则通过复合体理论加以描述。理论预测表明,构建这样的软化本构模型能真实反映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理论分析还表明,经典的变形分叉理论中引入非共轴弹塑性模型,才能准确地预测土体的应力峰值,这是构建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软化本构模型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应变 应变软化 非共轴性 变形分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夯法处理机场地基振动衰减规律及邻近建筑安全评估
13
作者 沈军 刘勤峰 +3 位作者 胡天文 王顺苇 木林隆 钱建固 《地基处理》 2024年第5期463-468,共6页
为了探讨机场地基在强夯荷载下的动力特性,以萧山机场地基加固项目为依托,进行了现场振动监测试验。通过强夯点周围的振动速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强夯荷载下地基振动速度衰减规律,分别给出了800 kN·m、1 200 kN·m和1 800 kN... 为了探讨机场地基在强夯荷载下的动力特性,以萧山机场地基加固项目为依托,进行了现场振动监测试验。通过强夯点周围的振动速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强夯荷载下地基振动速度衰减规律,分别给出了800 kN·m、1 200 kN·m和1 800 kN·m夯击能级作用下地基竖向振动速度随距离的衰减公式。基于该公式确定了地基强夯处理安全范围,并结合监测结果评估了强夯区周边建筑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在强夯作用下,地基振动速度峰值随距离呈指数衰减,且在同一位置的竖向振动速度大于水平振动速度,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重点关注竖向振动速度峰值;强夯点周围的建筑物基础和顶层振动速度峰值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法 振动速度 振动监测 安全范围 邻近建筑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对称状态下土体剪切带触发形成的分叉理论 被引量:22
14
作者 钱建固 黄茂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0-404,共5页
室内试验观察到三轴压缩试样在特定的应力状态下有剪切带的出现,但这种轴对称状态的土体失稳现象从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验证。鉴于此,本文基于分叉理论对土体轴对称试样失稳问题作了详细的理论解析,证明了剪切带触发形成的必要条件... 室内试验观察到三轴压缩试样在特定的应力状态下有剪切带的出现,但这种轴对称状态的土体失稳现象从理论上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验证。鉴于此,本文基于分叉理论对土体轴对称试样失稳问题作了详细的理论解析,证明了剪切带触发形成的必要条件,然后对完全排水条件下密砂三轴压缩试样进行分析,通过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理论解析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 土体 剪切带 应变局部化 分叉理论 三轴压缩试验 排水密砂试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变形分叉的非共轴理论 被引量:16
15
作者 钱建固 黄茂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7-781,共5页
土体的变形分叉特性强烈依赖于土体的本构模型。由于传统的本构理论隐含了应力和塑性应变率的共轴条件,从而基于传统本构模型的变形分叉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土体变形分叉的失稳状态。由此引入本构模型的非共轴理论来分析土体变形分叉的... 土体的变形分叉特性强烈依赖于土体的本构模型。由于传统的本构理论隐含了应力和塑性应变率的共轴条件,从而基于传统本构模型的变形分叉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土体变形分叉的失稳状态。由此引入本构模型的非共轴理论来分析土体变形分叉的失稳现象。通过与共轴的本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非共轴理论的本构模型能够合理地判别土体的失稳状态,理论预测剪切带的倾角随围压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也与试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土体变形 本构理论 围压 剪切带 失稳现象 分叉理论 变率 倾角 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应变局部化现象的理论解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钱建固 黄茂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36,共5页
引起土体失稳的应变局部化现象是在特定应力状态下,土体本构产生的分叉特性。基于有限变形理论推导了应变局部化产生的三维解析解。基于应变局部化的理论解析,分析了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条件下应变局部化现象在弹塑性硬化阶段的存在性以及... 引起土体失稳的应变局部化现象是在特定应力状态下,土体本构产生的分叉特性。基于有限变形理论推导了应变局部化产生的三维解析解。基于应变局部化的理论解析,分析了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条件下应变局部化现象在弹塑性硬化阶段的存在性以及剪切带的方向性。 理论分析表明,在轴对称条件下,土体应变局部化产生于土体应力-应变的软化阶段,而平面应变条件下,土体应变局部化一般出现在应力-应变的硬化阶段,其剪切带方向角的理论预测与 Arthur 等[1]建议值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局部化 分叉 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主应力轴旋转下饱和软黏土的循环弱化及非共轴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钱建固 杜子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81-1390,共10页
采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对原状饱和软黏土进行了纯主应力轴旋转应力路径的循环不排水试验,加载过程中维持平均应力、广义剪应力和中主应力系数不变。观测了孔隙水压和各应变分量在循环加载过程中的变化特性,着重探讨了中主应力系数及广义剪... 采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对原状饱和软黏土进行了纯主应力轴旋转应力路径的循环不排水试验,加载过程中维持平均应力、广义剪应力和中主应力系数不变。观测了孔隙水压和各应变分量在循环加载过程中的变化特性,着重探讨了中主应力系数及广义剪应力对变形刚度以及非共轴特性的影响规律。主应力偏转的循环剪切路径下,存在扭转剪切和轴向剪切两种不同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循环加载路径下饱和软黏土的孔压及应变产生累积效应,应力应变刚度呈现各向异性弱(强)化效应,而应变增量呈现显著的非共轴性;中主应力系数b影响特性表现为,b值越大则刚度弱化越显著。试验观察还发现,剪应力水平较低时循环变形刚度表现为强化,非共轴角趋于增大;反之,剪应力水平较高时,伴随着循环弱化,非共轴角趋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应力轴旋转 循环弱化 非共轴 各向异性 饱和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塑性各向异性的微宏观机理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钱建固 黄茂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88-93,共6页
基于微观土力学理论框架推导了宏观应力解析,将各向异性的微观机理归结为微观接触力各向异性和微观组构各向异性的两方面因素。应用基于微观理论的应力解析构建了土体各向异性强度准则,并结合既有的微、宏观试验及理论成果,研究加载条... 基于微观土力学理论框架推导了宏观应力解析,将各向异性的微观机理归结为微观接触力各向异性和微观组构各向异性的两方面因素。应用基于微观理论的应力解析构建了土体各向异性强度准则,并结合既有的微、宏观试验及理论成果,研究加载条件对硬化定律的影响机理,进而揭示了变形非共轴性的微观理论基础。研究表明,着眼于微观理论机理,强度各向异性和塑性变形各向异性本质上都是微观组构各向异性的宏观表现。其中,强度各向异性起源于土体微观组构的固有各向异性,而塑性诱发各向异性依赖于塑性硬化过程中微观组构各向异性的演化规律。在比例加载条件下土体表现为等向硬化和共轴塑性,而非比例加载条件下表现为等向-运动硬化和塑性非共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宏观土力学 组构 各向异性 非比例加载 非共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加固控制开挖对附近桩基影响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建固 曲文婷 +1 位作者 李伟伟 黄茂松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69-72,共4页
采用有限元手段分析开挖施工对临近建筑物桩基影响规律,侧重于评估坑外地基加固控制开挖影响的有效性。对基坑开挖、地基加固以及邻近建筑桩基进行整体建模,以临近桩基承台水平位移为控制指标,对6种不同地基加固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采用有限元手段分析开挖施工对临近建筑物桩基影响规律,侧重于评估坑外地基加固控制开挖影响的有效性。对基坑开挖、地基加固以及邻近建筑桩基进行整体建模,以临近桩基承台水平位移为控制指标,对6种不同地基加固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复杂施工环境下地基加固控制开挖对已建和拟建建筑物影响的不同机理。研究表明,地基加固控制开挖对临近桩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施工的前后性,开挖在临近桩基承载之后,则选择靠近临近桩基侧地基区段进行重点加固,反之,若开挖在临近桩承载之前,则选择近基坑侧地基区段进行重点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地基加固 桩基位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S法在软土地基基坑围护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建固 黄茂松 吴世明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共2页
地下室楼板直接代替基坑围护的支撑方法 (即SSS法 ) ,是基坑围护工程逆作施工法的一种 ,通过在上海海洋大厦软土地基基坑围护工程中的应用 ,证明该法能够保证工程质量 ,缩短工期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地下工程 SSS法 逆作法 基坑围护 高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