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尾矿基质下2种人工灌木林特征及其土壤结构改良效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程达 李晨光 +4 位作者 李玉灵 钟林娟 李晓刚 杨晔 张金玲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43,共8页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尾矿生态修复效益,以铁尾矿区人工造林的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调查林分垂直结构、林内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并测定土样粒径分布、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尾矿生态修复效益,以铁尾矿区人工造林的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调查林分垂直结构、林内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并测定土样粒径分布、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2种人工灌木林群落结构简单,垂直结构均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不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度指数均表现为紫穗槐林>沙地柏林。紫穗槐林总生物量(20.78t/hm2)约为沙地柏林总生物量(7.31t/hm2)的3倍。相对来说紫穗槐林下草本发育的更好,生长状况优于沙地柏林。2)2种灌木林下土壤粒径含量分布均为250μm左右的砂粒含量最多,30μm以下的粉粒含量较少,2μm以下的粘粒最少。沙地柏林10~40cm处<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紫穗槐林下0~10cm土壤<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裸尾矿随深度增加,>250μm粒径的粗粒物质含量增加。3)紫穗槐林地土壤0~60cm大团聚体(0.25 mm<d<10 mm)总含量最高(29.3%)、沙地柏林地次之(28.7%)、裸尾矿样地最低(18.3%)。沙地柏林随土壤深度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紫穗槐林0~10cm表层土壤的大团聚体含量较高,裸尾矿随深度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灌木群落 紫穗槐 沙地柏 土壤结构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