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CTA对腹腔动脉分支解剖与变异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钟敏之 步军 +1 位作者 曾旭文 杨跃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026-2029,共4页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技术探讨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简称cA)的主要分支血管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异,了解其对供血器官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2月200例患者,应用Philips brilian64层螺旋CT行腹主动脉CTA扫描。...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技术探讨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简称cA)的主要分支血管的大小和位置的变异,了解其对供血器官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2月200例患者,应用Philips brilian64层螺旋CT行腹主动脉CTA扫描。经MIP、VR及MPR后等三维处理,所得图像显示经两名主治以上医师进行测量、统计。结果200例患者中,腹腔动脉平均长度约1.96cm,其分支变异39例。变异血管中,胃左动脉变异3例,占7.6%,肝总动脉变异5例,占12.8%;脾动脉变异3例,占7.6%;肝左动脉变异23占63.9%。肝右动脉变异3例,占7.6%;胰背动脉变异2例,占5.1%。结论腹腔动脉分支开口大部分存在规律性,少数会发生变异,掌握正常规律及变异,术前可作肝.胃肠病变供血情况作出评估,简化血管介入科医师插管流程及清晰临床手术医生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2 mapping评价关节软骨损伤及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吴艳 曾旭文 +3 位作者 梁治平 钟敏之 黄结玲 谭源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208-211,共4页
T2mapping是近年来发展的MRI新技术,能间接反应关节软骨结构及组织学成分的变化,发现关节软骨形态学变化之前的组织学改变。笔者就T2mapping成像原理、软骨损伤的组织学表现,以及成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T2mapping在软骨... T2mapping是近年来发展的MRI新技术,能间接反应关节软骨结构及组织学成分的变化,发现关节软骨形态学变化之前的组织学改变。笔者就T2mapping成像原理、软骨损伤的组织学表现,以及成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T2mapping在软骨损伤、退变、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T2mapping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T2mapping 关节软骨 骨关节炎 软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与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8
3
作者 谭源满 吴艳 +2 位作者 叶思婷 钟敏之 曾旭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25-127,157,共4页
目的分析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9例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 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均位于膝关节,弥漫... 目的分析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9例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 15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均位于膝关节,弥漫型12例,局限型3例;与肌肉信号对比,增生滑膜T_1WI上呈等信号,T_2WI上呈等稍高信号为主,并见结节状T_1WI、T_2WI低信号影。9例腱鞘巨细胞瘤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发生于膝关节者2例,足部与手部关节7例,增强扫描3例;肿块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5例可见斑点状或结节状长T_1短T_2信号影,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结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与腱鞘巨细胞瘤的MRI信号既有一定重叠又有差异,结合发病部位、病变形态学、临床病史及MRI信号,能够提高两者的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炎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 腱鞘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早期脑部灰、白质VBM及DTI研究
4
作者 钟敏之 曾旭文 +4 位作者 李新春 邹文锦 邹乔 步军 刘晓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6期938-942,共5页
目的运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慢性缺氧所致的脑灰、白质结构病理变化。方法收集... 目的运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慢性缺氧所致的脑灰、白质结构病理变化。方法收集COPD患者30例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30例。所有入组者均运用Philips 3.0T MR进行T2、FLair,DTI及全脑3D-T1WI。运用VBM8软件处理,得到全脑灰质密度数据参数图。利用Philips工作站处理DTI信息,勾画出长联络纤维。以VBM结果所得灰质减少区为种子勾画弓状纤维,测量白质纤维束的FA、ADC值。一般资料及FA、ADC计数资料对比均应用SPSS 17.0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VBM结果显示,COPD患者组对比正常组,全脑多个区域灰质密度减小,包括右侧颞下回、右侧额眶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双侧尾状核、双侧前运动皮层、左侧缘上回、右侧岛叶。DTI测量示:双侧尾状核FA值,右侧岛叶,双侧皮质脊髓束、左侧扣带束、左侧勾束FA降低,P<0.005。结论COPD患者脑区存在多个灰、白质区域异常,提示COPD患者在常规MRI未出现异常情况下已有微观脑结构改变。VBM及DTI技术可检测疾病早期脑结构病理改变,对临床评估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 灰质 白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演奏的艺术风格
5
作者 钟敏之 《北方音乐》 2018年第14期5-5,共1页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年),包括维也纳古典主义和前古典主义两种。随着古典主义的发展,钢琴演奏也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人们对演奏艺术要求不断的提高以及审美观念的转变,钢琴的演奏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维也纳...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年),包括维也纳古典主义和前古典主义两种。随着古典主义的发展,钢琴演奏也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人们对演奏艺术要求不断的提高以及审美观念的转变,钢琴的演奏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维也纳主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等。本文将分析并研究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演奏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钢琴演奏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声理论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应用
6
作者 钟敏之 《艺术家》 2019年第5期129-129,共1页
钢琴作为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乐器,被人们称之为'乐器之王'。其英文名为'piano',主要由52个白键,36个黑键以及金属弦音板组成。其音域范围介于A2(27.5Hz)~C5(4186Hz)之间,可以说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学生... 钢琴作为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乐器,被人们称之为'乐器之王'。其英文名为'piano',主要由52个白键,36个黑键以及金属弦音板组成。其音域范围介于A2(27.5Hz)~C5(4186Hz)之间,可以说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按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发出声音,进而演奏出优美的音乐。由于钢琴演奏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必须要掌握和声理论。一、钢琴作品与和声理论之间的关系阐述众所周知,高校通过钢琴演奏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艺术感观、审美能力以及欣赏能力,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钢琴作品结构与和声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理论 钢琴演奏教学 钢琴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 MV光子束有无均整器的剂量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华驱 黄炽雄 钟敏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4期442-449,共8页
目的 研究直线加速器去掉均整器后6 MV光子束的剂量学特性,并与有均整器的情况下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瓦里安Trilogy 6 MV光子束在有均整器(FF)(用6X FF表示)和去掉均整器(FFF)(用6X FFF表示)后的剂量学数据,比较两者百... 目的 研究直线加速器去掉均整器后6 MV光子束的剂量学特性,并与有均整器的情况下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瓦里安Trilogy 6 MV光子束在有均整器(FF)(用6X FF表示)和去掉均整器(FFF)(用6X FFF表示)后的剂量学数据,比较两者百分深度剂量(PDD)、离轴剂量分布(Profile)、表面相对剂量(PDD_(1 mm))、射野外相对剂量、总输出因子(S_(cp))。结果 6X FF的最大剂量深度(d_(max))在3 cm×3 cm至15 cm×15 cm射野时为1.4 cm,在20 cm×20 cm射野后变为1.2 cm,30 cm×30 cm后变为1.0 cm,而6X FFF的d_(max)为1.2 cm且不随射野大小变化。在大于d_(max)后,同一深度6X FFF的PDD比6X FF的小,但两者差距随射野和深度变化不明显,在3 cm×3 cm射野5 cm深度处6X FFF的PDD比6X FF的小2.4,在40 cm×40 cm射野30 cm深度处6X FFF的PDD比6X FF的小4.5。6X FFF和6X FF的PDD_(1 mm)在射野3 cm×3 cm,30 cm×30 cm分别为65.65、75.70和55.95、74.80,在大于30 cm×30 cm射野后两者一致。6X FFF的PDD_(1 mm)随射野增大变化没有6X FF显著,且在小于30 cm×30 cm射野时要大于6X FF的PDD_(1 mm)。6X FFF和6X FF的射线质在射野3 cm×3 cm分别为0.510和0.537,随射野增大两者差距增大,在40 cm×40 cm分别为0.594和0.635。6X FF和6X FFF在4 cm×4 cm、10 cm×10 cm、20 cm×20 cm、30 cm×30 cm、40 cm×40 cm射野、10 cm深度几何野外4 cm处的相对剂量分别为1.83、4.48、8.26、10.91、13.31和1.72、4.08、6.34、7.12、7.43,在10 cm×10 cm射野、5 cm、10 cm、20 cm、30 cm深度几何野外4 cm处的相对剂量分别为2.08、4.48、8.51、12.28和2.24、4.08、8.07、11.46。与6X FF相比,6X FFF的离轴剂量分布随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随射野增大,6X FFF呈现尖峰型更加突出;6X FFF的野外剂量下降快,随射野增大,下降量越大。6X FF和6X FFF在3 cm×3 cm、8 cm×8 cm、10 cm×10 cm、20 cm×20 cm、30 cm×30 cm、40 cm×40 cm射野的S_(cp)分别为0.869、0.975、1.000、1.067、1.104、1.126和0.892、0.984、1.000、1.053、1.079、1.094。射野小于10 cm×10 cm时,6X FFF的S_(cp)比6X FF的大,大于10 cm×10 cm射野时情况则相反。6X FFF的S_(cp)随射野大小的变化相对于6X FF不大。结论 去除均整器后,剂量率大大增加,可以减少放射治疗时间,提高病人舒适度,提高治疗效率,利于临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和呼吸门控技术的实现。且野外剂量的迅速跌落和机头漏射和散射的减少,有利于保护正常组织,减少辐射诱变的二次癌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整器 百分深度剂量 离轴剂量分布 总输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廖庆华 钟敏之 +1 位作者 欧志强 温文沛 《现代医院》 2019年第6期915-917,920,共4页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MRI)与数字平片(DR)比较,探讨两者对脊柱结核病的价值,以发现早期脊柱结核病,防止病变发展与致畸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及DR的影像学表现,对MRI和DR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诊断为脊柱结... 目的应用核磁共振(MRI)与数字平片(DR)比较,探讨两者对脊柱结核病的价值,以发现早期脊柱结核病,防止病变发展与致畸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及DR的影像学表现,对MRI和DR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诊断为脊柱结核的患者,骨质破坏39例,椎间盘变化32例,椎间软组织改变38例,脊髓及硬膜囊受侵18例,脊柱畸形15例 MRI在诊断脊柱结核的各种病变存在明显优势,4例早期结核,DR仅显示为轻度骨质改变,3例韧带下型结核X线均未发现异常,MRI发现早期病变7例。和DR相比,在骨质破坏、椎间盘变化、椎旁脓肿、脊柱畸形、脊髓及硬膜囊受侵等方面诊断敏感性都优于DR检查,且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脊柱结核DR与MRI影像学表现多样,DR诊断快、费用低,但是在骨质未有明显破坏前,容易漏诊:MRI在脊柱结核病诊断中敏感性高,能在没有临床结核病症状情况下发现病变,明确病变对周围的侵犯,指导外科治疗,值得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MRI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