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湖凹陷黄岩区地质演化及断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钟志洪 张建培 +1 位作者 孙珍 夏斌 《海洋石油》 CAS 2003年第B11期30-35,共6页
西湖凹陷黄岩区的地质演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古新世 -始新世伸展阶段 ,基底断层控制了地垒式断块构造发育 ;渐新世 -中中新世坳陷沉降阶段 ,在渐新世早中期存在继承性断块活动 ;晚中新世构造反转阶段 ,形成大型反转背斜、北北东向... 西湖凹陷黄岩区的地质演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古新世 -始新世伸展阶段 ,基底断层控制了地垒式断块构造发育 ;渐新世 -中中新世坳陷沉降阶段 ,在渐新世早中期存在继承性断块活动 ;晚中新世构造反转阶段 ,形成大型反转背斜、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盖层断层 ;上新世 -第四纪区域沉降阶段 ,东西向断层再次活动。晚中新世和上新世 -第四纪的断层活动对花港组油气运聚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地质演化 构造反转 断层活动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_2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何家雄 王振峰 +2 位作者 刘宝明 张树林 钟志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22,i023,共5页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 ,重点对CO2 成因及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 形成及富集成藏 ,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的...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 ,重点对CO2 成因及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 形成及富集成藏 ,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的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 ,且其运聚分布规律亦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 ;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成因CO2 则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展布程度 ,其运聚富集规律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深大断裂的发育展布密切相关 ,CO2 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所伴生的大量CO2 。因此 ,根据壳源型岩化成因CO2 与火山幔源型成因CO2 不同成因及成藏条件 ,可以追踪其气源 ,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 运聚分布规律 ,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 ,减少和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幔源 地壳 盆地 成藏 展布 伴生 主控因素 CO2气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69
3
作者 钟志洪 施和生 +5 位作者 朱明 庞雄 何敏 赵中贤 刘思青 王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9,共10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部,是新生代形成的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该盆地自下而上划分为中生代基底构造层、古新世—早渐新世裂谷构造层和晚渐新世以来的漂移构造层,各个构造层均代表了该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成因阶段。分析认为,该盆地裂谷阶段的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特征。两幕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的伸展作用是控制盆地东西分段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古新世—中始新世的伸展作用主要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发生,而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伸展作用是在印支半岛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的背景下发生。盆地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受岩石圈伸展机制差异的控制:古新世—中始新世裂陷幕在厚地壳和薄岩石圈背景下以宽裂谷方式伸展,形成盆-岭式结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幕在正常岩石圈背景下发生窄裂谷方式伸展,裂陷作用集中在现今的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北部裂谷带经历加厚型地壳-正常地壳-减薄型地壳的伸展过程,而南部裂谷带则主要经历减薄型地壳-超减薄型地壳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南、北裂谷带构造-沉积格局的显著差异。盆地漂移阶段的沉降过程与南海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升流向南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构造-地层格架 成因机制 裂谷构造层 漂移构造层 被动大陆边缘 岩石圈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构造反转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64
4
作者 张敏强 钟志洪 +1 位作者 夏斌 孙珍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2期73-79,共7页
解剖了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反转构造的结构特征,认为本区反转构造的发育部位受伸展期的基底断裂带控制。在巨厚的沉积盖层条件下,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之间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反转构造形态自下而上表现为叠加在断块基础上的顶厚... 解剖了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反转构造的结构特征,认为本区反转构造的发育部位受伸展期的基底断裂带控制。在巨厚的沉积盖层条件下,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之间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反转构造形态自下而上表现为叠加在断块基础上的顶厚褶皱、平行褶皱和顶薄褶皱。在伊豆小笠原弧及九州帛琉海岭与日本南缘碰撞产生的近东西向区域挤压力作用下,构造反转作用具有“下逆上褶”特征,即断陷构造层沿基底断层发生逆向反转,而拗陷构造层在力偶作用下发生不对称褶皱作用。构造反转对油气运移的控制通过构造增压和断层泄压作用进行,油气主要在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的转换构造层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反转 晚中新世 东海西湖凹陷 中南部 油气运聚 反转构造 构造层 结构特征 盖层条件 特征差异 构造形态 压力作用 褶皱作用 油气运移 断裂带 拗陷 断陷 东西向 不对称 控制 基底 断层 伸展 沉积 断块 南缘 海岭 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调味品的营养价值
5
作者 邓礼波 卢学明 钟志洪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3,共3页
本文着重在香菇调味品配制选用原料的氨基酸组分和含量方面,论述香菇调味食品的营养价值。不仅以第一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的数值来论述大豆、小麦、面粉、香菇的化学成分,而且还以第二类氨基酸的组分来对香菇的生物活性和抗癌作用加以讨... 本文着重在香菇调味品配制选用原料的氨基酸组分和含量方面,论述香菇调味食品的营养价值。不仅以第一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的数值来论述大豆、小麦、面粉、香菇的化学成分,而且还以第二类氨基酸的组分来对香菇的生物活性和抗癌作用加以讨论,从而闸明香菇调味食品是属于强化营养和保健类型的调味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调味品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裂陷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63
6
作者 李绪宣 钟志洪 +4 位作者 董伟良 孙珍 王良书 夏斌 张敏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3-721,共9页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两期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半地堑和地堑两种裂陷构造样式以及“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裂陷结构特征。从力学和岩石圈伸展角度分析了琼东南盆... 琼东南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北部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和晚渐新世两期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半地堑和地堑两种裂陷构造样式以及“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裂陷结构特征。从力学和岩石圈伸展角度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的裂陷作用是在印支地块旋转挤出相关的左行旋转力和东侧古南海俯冲产生的近南南东向拉伸力联合作用下发生的,而晚渐新世盆地伸展作用的主要构造动力是南海海底扩张;认为岩石圈热状态直接制约了上地壳伸展方式,北部坳陷带在相对冷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以半地堑构造为主的单断式裂陷带,而中央坳陷带在相对热岩石圈环境下发生伸展裂解,形成由半地堑和地堑组成的复式裂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单断式裂陷带 复式裂陷带 印支地块挤出 南海海底扩张 岩石圈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味与甜肽结构
7
作者 邓礼波 钟志洪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3-5,共3页
本文概述了甜味机理的研究信息、研究状况、以及新型甜味剂——甜肽的结构与甜味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甜味剂 甜肽 甜味机理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十年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与功能
8
作者 钟志洪 邓礼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4,共4页
本文简述了美国十年来食品、副食品工业使用添加剂的目的、标准,趋势及其1978年至1990年估计供应量、最后使用量的增长率。并着重归纳了10组与调味食品有关的添加剂应用功能和范围。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使用标准 功能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始新世中-晚期构造变革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6
9
作者 胡阳 吴智平 +5 位作者 钟志洪 张江涛 于伟高 王光增 刘一鸣 王守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9-785,共7页
通过不整合面、断裂体系和盆地构造格局的综合分析,研究珠一坳陷早-中始新世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之间的构造变革特征,探讨构造转型机制。印支半岛的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造成了区域应力场由NW向顺时针转变为近SN向拉张,导致了NE和... 通过不整合面、断裂体系和盆地构造格局的综合分析,研究珠一坳陷早-中始新世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之间的构造变革特征,探讨构造转型机制。印支半岛的旋转挤出及古南海向南俯冲,造成了区域应力场由NW向顺时针转变为近SN向拉张,导致了NE和NEE向断裂控盆向近EW和NWW向断裂控盆转变,且发育大量近EW向新生断裂。岩石圈伸展变形由均一式的宽裂谷模式向集中式的窄裂谷模式转变,且向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迁移,造成了盆地格局由彼此孤立、分割性强的半地堑或窄地堑系趋于相互连通,盆地范围增大。在近SN向拉张作用下,珠一坳陷北缘控盆断裂作为北部的拉伸边界,为先存薄弱带,应力较集中,断裂活动强烈且明显向北扩展,沉降中心整体向北迁移。裂陷期盆地构造变革造成了文昌组与恩平组烃源岩特征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资源分布的贫富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地堑 裂谷 构造变革 始新世中-晚期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 被引量:164
10
作者 施和生 何敏 +4 位作者 张丽丽 余秋华 庞雄 钟志洪 刘丽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2,共12页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东部) 油气地质特征 油气成藏规律 复式油气聚集 立体饱和式勘探 新区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一坳陷番禺4洼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区域动力背景 被引量:25
11
作者 吴智平 胡阳 钟志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共9页
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断裂体系静态刻画和动态分析,对番禺4洼断裂发育的时空差异性及构造转型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控于滨(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区域演化背景,番禺4洼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时空差异性明显;... 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断裂体系静态刻画和动态分析,对番禺4洼断裂发育的时空差异性及构造转型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控于滨(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区域演化背景,番禺4洼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时空差异性明显;拉张裂陷期(E2w—E2e)经历了由NE向断裂控洼到NWW、近EW向断裂控洼的转变,裂后拗陷期(E3z—N1z—N1h)断裂活动减弱、消亡,构造活化期(N1y—Q)表现为先期发育的NWW向、近EW向断裂复活和新的近EW向断裂的产生,且走滑特征明显;现今断裂体系特征体现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发育特征 成因机制 新生代 番禺 4 珠一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砌体裱糊裂缝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12
作者 钟志洪 《山西建筑》 2008年第34期135-136,共2页
针对砖砌体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分析了常见砌体裱糊裂缝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指出只要严格按照施工图和相关规范施工,对细部构造处和受力薄弱处加强处理,砖砌体裱糊裂缝问题是不难处理的。
关键词 砌体裱糊 裂缝 原因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