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气候变化下中国罗非鱼潜在入侵区预测
1
作者
陈灵芝
钟亚娜
+1 位作者
冯程
颜云榕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8,共11页
罗非鱼作为中国引入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能力。其入侵潜力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而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罗非鱼入侵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选取中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罗非鱼−尼罗罗...
罗非鱼作为中国引入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能力。其入侵潜力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而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罗非鱼入侵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选取中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罗非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及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结合MaxEnt模型与CMIP6气候模型数据,对3种时间跨度(当前、2041—2060年、2081—2100年)和4种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罗非鱼的潜在入侵区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广东和广西是罗非鱼入侵治理的重点区域;2)未来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有增加的趋势;3)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有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4)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协同作用是导致罗非鱼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扩增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入侵物种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沙海域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6
2
作者
颜云榕
邱星宇
+4 位作者
张丽姿
钟亚娜
周倍合
招春旭
李忠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7,共8页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性腺质量、卵粒数,研究鸢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鸢乌贼胴长为45~165 mm,体质量为2.52~193.02 g;冬季雌雄比最高(1.23),夏季雌雄比最低(0.51);鸢乌贼个体性成熟比例较高季节分别为春季(53.3%)和冬季(48.4%);雌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值最高为春季(1.27),最低为冬季(0.75),雄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全年变化不明显;鸢乌贼潜在繁殖力为1802~64627粒,相对繁殖力为66.6~990.0粒·g^(-1),胴长与潜在繁殖力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卵细胞长径为0.12~1.73 mm,平均(0.68±0.23)mm,短径为0.08~1.30 mm,平均(0.47±0.20)mm。【结论】2018年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卵径大小与个体生长发育关系不明显,繁殖策略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繁殖力
卵径
性成熟度指数
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候变化下中国罗非鱼潜在入侵区预测
1
作者
陈灵芝
钟亚娜
冯程
颜云榕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广东海洋协会
出处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U20A2087)
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22KQNCX025)。
文摘
罗非鱼作为中国引入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能力。其入侵潜力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而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罗非鱼入侵防治工作的复杂性。选取中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罗非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及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结合MaxEnt模型与CMIP6气候模型数据,对3种时间跨度(当前、2041—2060年、2081—2100年)和4种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罗非鱼的潜在入侵区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广东和广西是罗非鱼入侵治理的重点区域;2)未来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有增加的趋势;3)罗非鱼潜在高风险入侵区有向高纬度迁移的趋势;4)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协同作用是导致罗非鱼高风险入侵区面积扩增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
关键词
罗非鱼
入侵物种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Keywords
Tilapia
Invasive species
Species distribution
MaxEnt model
Climate change
分类号
S937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沙海域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6
2
作者
颜云榕
邱星宇
张丽姿
钟亚娜
周倍合
招春旭
李忠炉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南海资源大数据中心
广东省南海深远海渔业管理与捕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7,共8页
基金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8105660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905)
+2 种基金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资助项目(ZJW-2019-08)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GDNRC[2020]052)
广东省南海深远海渔业管理与捕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经费。
文摘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性腺质量、卵粒数,研究鸢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鸢乌贼胴长为45~165 mm,体质量为2.52~193.02 g;冬季雌雄比最高(1.23),夏季雌雄比最低(0.51);鸢乌贼个体性成熟比例较高季节分别为春季(53.3%)和冬季(48.4%);雌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值最高为春季(1.27),最低为冬季(0.75),雄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全年变化不明显;鸢乌贼潜在繁殖力为1802~64627粒,相对繁殖力为66.6~990.0粒·g^(-1),胴长与潜在繁殖力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卵细胞长径为0.12~1.73 mm,平均(0.68±0.23)mm,短径为0.08~1.30 mm,平均(0.47±0.20)mm。【结论】2018年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卵径大小与个体生长发育关系不明显,繁殖策略存在季节性差异。
关键词
鸢乌贼
繁殖力
卵径
性成熟度指数
南沙海域
Keywords
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fecundity
egg diameter
Gonad Somatic Index
Nansha Islands
分类号
S931.1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气候变化下中国罗非鱼潜在入侵区预测
陈灵芝
钟亚娜
冯程
颜云榕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沙海域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性
颜云榕
邱星宇
张丽姿
钟亚娜
周倍合
招春旭
李忠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