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养育倦怠的真实体验:一项描述性现象学研究
1
作者 陈佳怡 王超越 +3 位作者 殷金霞 金翊思 孟令丹 张全志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父母的养育倦怠体验及其心理社会需求,为制订干预方案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方法,对16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法分...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父母的养育倦怠体验及其心理社会需求,为制订干预方案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方法,对16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所得资料。结果ASD儿童父母养育倦怠的真实体验及其心理社会需求可归纳为4个主题,即ASD儿童发展、康复与养育的家庭困境,养育保护资源不足,心理求助资源匮乏,对未来的担忧与展望。结论ASD儿童父母普遍存在养育倦怠问题;建议家庭、医疗机构、政府及社会多方协同合作,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以缓解养育倦怠对家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养育倦怠 描述性现象学研究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薇 张文越 +4 位作者 李洪娟 郭海城 王丽梅 金翊思 袁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7-789,共3页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7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7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配合头针治疗,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效果评定,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病人FMA、UEFT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头针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头针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康法对局灶性海马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振峰 金翊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针康法)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每组10只。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海马缺血大鼠模型,术后24 h进行干预,治...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针康法)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每组10只。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海马缺血大鼠模型,术后24 h进行干预,治疗14 d后采用Y-型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突触素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学习能力下降,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P<0.01),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且针康组优于头穴丛刺组和康复组(P<0.05)。结论针康法能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上调突触素的表达,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单纯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学习 记忆 突触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行为激活疗法干预方案的设计与验证:预试验 被引量:23
4
作者 许海莲 吕雨梅 +2 位作者 何宇迪 金翊思 苏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672-1677,共6页
背景目前我国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的关注较少,且行为激活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行为激活疗法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行为特征的干预效果,并进一步对比分析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情况。... 背景目前我国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的关注较少,且行为激活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行为激活疗法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行为特征的干预效果,并进一步对比分析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大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诊治的病程≤3个月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激活疗法干预,1次/周、30~60 min/次,为期6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行为抑制/行为激活系统量表(BIS/BA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方法与时间在CES-D、BA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干预后、干预结束后3个月,干预组CES-D评分低于对照组,B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干预结束后3个月CES-D评分较干预前降低,BAS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阈下抑郁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阈下抑郁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激活疗法可改善病程≤3个月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抑郁症状,提高其行为激活水平,降低脑卒中后6个月时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行为激活疗法 干预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