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沉积物磷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金相灿 庞燕 +1 位作者 王圣瑞 周小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9-285,共7页
对长江中下游7个浅水湖泊的表层沉积物,应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测定了其中的总磷、无机磷、有机磷、铁/铝磷和钙磷等5个部份,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以及各形态磷与沉积物理化性质如总氮、有机质、主要氧化物组成之间的... 对长江中下游7个浅水湖泊的表层沉积物,应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测定了其中的总磷、无机磷、有机磷、铁/铝磷和钙磷等5个部份,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以及各形态磷与沉积物理化性质如总氮、有机质、主要氧化物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在217.8~3337.2mg·kg-1之间,城市湖泊总磷含量总体上高于太湖等五大淡水湖;表层沉积物中的磷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为辅,前者占总磷的比例多数处于60%~80%之间;从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范围来看,Fe/Al-P>OP>Ca-P,而从百分含量的变化范围来看,则是Fe/Al-P>Ca-P>OP。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Fe-P部分,其次来自OP部分;OP含量与Ca-P和Fe/Al-P的含量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Ca-P与Fe/Al-P只有很弱的相关性。TN、有机质含量与OP、TP、Ca-P和Fe/Al-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TFe2O3与Fe/Al-P、TP、O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a-P的相关性较弱;CaO与Ca-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OP有一定的正相关,与其他形态的磷则没有或只有微弱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 沉积物 磷形态 理化性质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城区洗耳池沉积物磷及其生物有效磷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金相灿 卢少勇 +4 位作者 王开明 徐南妮 申新民 郭建宁 杜劲冬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47-851,共5页
利用自制柱状采泥器采集了安徽城市湖泊洗耳池的沉积物,旨在分析沉积物粒径尧沉积物含水率(WC)、总磷(TP)、生物可利用磷(BAP)和有机质(OM)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北洗耳池的沉积物的颗粒粒径比南洗耳池的大,比表面积比南洗耳池的小。南... 利用自制柱状采泥器采集了安徽城市湖泊洗耳池的沉积物,旨在分析沉积物粒径尧沉积物含水率(WC)、总磷(TP)、生物可利用磷(BAP)和有机质(OM)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北洗耳池的沉积物的颗粒粒径比南洗耳池的大,比表面积比南洗耳池的小。南洗耳池和北洗耳池的沉积物属于粘土类,前者属于粘土亚类,后者属于粉粘土亚类。BAP中,以藻类可利用磷(AAP)的含量最高,其次为活性较高的钙磷(Olsen-P),再次为水溶性磷(WSP),而易解吸磷(RDP)的含量最低;TP、OM和WC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RDP和Olsen-P显著相关(α=0.05),TP和AAP显著相关(α=0.05),TP和WSP的相关性一般;BAP占TP的2.73%~10.40%,总体上BAP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人为活动对沉积物中的磷和OM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洗耳池沉积物的磷污染较严重,沉积物TP浓度比一般城郊内湖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耳池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9
3
作者 刘春光 金相灿 +3 位作者 孙凌 钟远 戴树桂 庄源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4-298,共5页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淡水藻类在不同pH下的生长和种类变化。结果表明,在pH8.0~pH9.5的范围内,pH8.5下藻类生长状况最好,pH9.5下生长最差;试验范围内蓝藻占绝对优势,但不同处理间种类差别不明显;蓝藻中湖泊鞘丝藻对pH适应范围最广,...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淡水藻类在不同pH下的生长和种类变化。结果表明,在pH8.0~pH9.5的范围内,pH8.5下藻类生长状况最好,pH9.5下生长最差;试验范围内蓝藻占绝对优势,但不同处理间种类差别不明显;蓝藻中湖泊鞘丝藻对pH适应范围最广,皮状席藻偏好pH8.5以上的环境;pH8.5的水体固碳能力最强,酸碱度稳定性最高,人为改变pH会使藻类生长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水族箱微宇宙 固碳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内湖滨带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3
4
作者 焦伟 卢少勇 +3 位作者 李光德 金相灿 包裕尉 张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0-745,共6页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元素的重要载体,其含量高低能反映水环境质量现状。采集滇池内湖滨带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滇池内湖滨带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Ni、Fe、Mn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危... 水体沉积物是重金属元素的重要载体,其含量高低能反映水环境质量现状。采集滇池内湖滨带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滇池内湖滨带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Ni、Fe、Mn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危害,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滇池内湖滨带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内湖滨带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与"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比,表层沉积物中主要是Cd、Cu、Zn超标,重金属污染强度总体上是草海>外海。不同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u-Cd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两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几种污染重金属与胶体矿物元素Fe、Mn间的相关性不大,说明在所调查沉积物中,Fe/Mn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共沉淀或吸附Pb、Cd、Cu、Zn、Cr、Ni元素量较少。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知,滇池内湖滨带表层沉积物已具极强生态危害,各重金属对滇池内湖滨带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Cu>Pb>Ni>Zn≈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内湖滨带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4
5
作者 石志芳 姜霞 +2 位作者 杨苏文 金相灿 程积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8-954,共7页
2008年3月至7月连续对巢湖8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Zn、Hg、Cr、Pb、Ni和Cu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据此探讨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评价巢湖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筛选出主要生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3月至... 2008年3月至7月连续对巢湖8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Zn、Hg、Cr、Pb、Ni和Cu6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据此探讨巢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评价巢湖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筛选出主要生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3月至7月期间,全湖范围内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河流入湖区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区域,Zn、Cu、Pb的污染程度高于其他重金属,表层12cm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随深度增加污染情况呈加重趋势;从潜在生态风险角度分析,巢湖表层沉积物总体只具有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生态风险指数排名前两位的区域是南淝河入湖区和十五里河入湖区,3月至7月期间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级别逐渐降低,巢湖生态安全主要风险因子为Hg,其次是Pb和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重金属 时空变化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进化算法的湖泊富营养化投影寻踪回归预测模型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祚泳 汪嘉杨 +1 位作者 金相灿 储昭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共8页
为了建立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选择了与水质富营养化关系密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等影响因子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因素作为湖泊富营养化的预测建模指标,建立了基于投影寻踪回... 为了建立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选择了与水质富营养化关系密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等影响因子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因素作为湖泊富营养化的预测建模指标,建立了基于投影寻踪回归(PPR)的富营养状态的综合指数预测模型。通过把PPR模型表示为直观的参数矩阵形式,用对参数矩阵的优化运算替代传统PPR的多重平滑回归计算技术,简化了运算。结合太湖周边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有关资料和太湖水质指标数据,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和免疫进化算法(IEA)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适用于太湖富营养化综合指数的PPR预测模型。对太湖未来的富营养状态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若不加大治理力度,未来5-30年内太湖富营养化有逐渐加重趋势,因而提出了防治太湖富营养化进一步恶化的调控方案,可为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的治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算法 免疫进化算法 投影寻踪 水质 富营养化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娟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朱书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24-1229,共6页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3个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对氨氮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主要在前2h内完成,之后逐渐达到吸附平衡;用多个模型对实验结...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3个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对氨氮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主要在前2h内完成,之后逐渐达到吸附平衡;用多个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除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外,其他模型拟合的效果都较好;②用Henry方程能很好地模拟低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变化较大,为0.60 ̄2.77mg·L-1;③用Langmuir模型对吸附热力学的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达到显著水平,沉积物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为294.11~1466.67mg·kg-1;④沉积物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Q_(max)取决于沉积物对氨氮的总最大吸附量Qd+Qmax,而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X0则取决于沉积物对氨氮的本底吸附量Qd;⑤Qmax和Qd+Qmax与沉积物的OM和CEC呈正相关关系,与总氮、总磷和小于0.01mm的粒度分布均呈较差的负相关关系;X0和Qd与沉积物OM、CEC、总氮、总磷和小于0.01mm的粒度分布均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沉积物 氨氦 吸附量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的光竞争及模拟优势过程初探 被引量:25
8
作者 胡小贞 金相灿 +2 位作者 储昭升 马祖友 易文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8-543,共6页
通过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室内单培养与共培养试验,探讨了两种藻的光竞争及模拟优势过程。由试验结果和Monod方程分析得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CI约为30 ̄35μE·m-2·s-1(2500 ̄3000lx),四尾... 通过太湖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室内单培养与共培养试验,探讨了两种藻的光竞争及模拟优势过程。由试验结果和Monod方程分析得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CI约为30 ̄35μE·m-2·s-1(2500 ̄3000lx),四尾栅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CI=60 ̄70μE·m-2·s-1(5000 ̄6000lx)。当营养盐等都不是限制因子时,在低光照条件和光照时间大于14h时,铜绿微囊藻竞争成为优势种具有较高的概率,而在高光照条件和当光照时间小于14h时,栅藻竞争成为优势种具较高的概率;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微囊藻的竞争能力,并在室内小型模拟装置中,成功地模拟了铜绿微囊藻竞争成为优势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光竞争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 被引量:26
9
作者 汤宝靖 陈雷 +1 位作者 姜霞 金相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67-1873,共7页
采用磷形态的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巢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DTP)、可溶性磷酸盐(DIP)、可溶性有机磷(DOP)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区的沉积物总磷含量明显高于东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占总磷的... 采用磷形态的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巢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DTP)、可溶性磷酸盐(DIP)、可溶性有机磷(DOP)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区的沉积物总磷含量明显高于东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占总磷的44%~81%,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作为活性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在西湖区含量比例达到47%~60%,对磷释放起重要贡献;磷形态剖面表明,西湖区的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可还原态磷(BD-P)含量高于东湖区,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可还原态磷、钙结合态磷(HCl-P)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有机磷(Org-P)受外源磷污染影响很小;BD-P、NaOH-P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说明巢湖近期磷负荷有增加的趋势;DTP、DIP、DOP在水-沉积物界面的浓度梯度反映它们有自间隙水向上覆水扩散的趋势;巢湖间隙水不同形态磷与BD-P、NaOH-P显著相关(α=0.01)。这项研究可为巢湖内源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控制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沉积物 形态分布 间隙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3
10
作者 章婷曦 王晓蓉 金相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07-1213,共7页
应用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方法(SMT),调查了太湖富营养程度不同的5个湖区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及其垂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各湖区沉积物中总磷(TP)和磷形态空间差异性较大,活性组分(Fe/Al-P)分布的差异性要大于活性较差的组... 应用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方法(SMT),调查了太湖富营养程度不同的5个湖区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及其垂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各湖区沉积物中总磷(TP)和磷形态空间差异性较大,活性组分(Fe/Al-P)分布的差异性要大于活性较差的组分(Ca-P和OP),这与太湖不同湖区水动力条件,污染状况及沉积环境的有关。TP的平均含量为606.6 ̄1691.8mg·kg-1,高营养程度的北部湖区高于其他湖区。无机磷(IP)是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主要成分,占TP的54.7% ̄81.0%。在富营养程度高的藻型湖区梅梁湾,Fe/Al-P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58.3%),远高于Ca-P(<25%)和OP(<20%);而在水质较好的草型湖区东太湖,则以有机磷(OP)(43%)为主;在中营养的贡湖,各形态磷比例相当。在垂向分布上,各形态磷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在不同湖区,不同磷形态的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形态分布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春季巢湖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氮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钟立香 王书航 +1 位作者 姜霞 金相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32-2137,共6页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为湖泊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依据,以春季巢湖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氮分为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并研究了这4种形... 为研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释放能力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大小,为湖泊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依据,以春季巢湖表层沉积物为例,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氮分为游离态氮(FN)、可交换态氮(EN)、酸解态氮(HN)及残渣态氮(RN),并研究了这4种形态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凯氏氮含量(TKN)在1004~2285mg·kg-1之间,各形态氮含量大小为HN>EN>RN>FN,占总提取态氮比例分别为78.32%、11.50%、9.76%、0.42%。酸解氨基酸态氮是可矿化态氮最有效贡献者,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得到"最优"方程为y=0.696AAN-108.918。连续提取法测得总氮值(TSEN)比用凯氏半微量法测得总氮值(TKN)偏小,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TSEN可替代半微量凯氏法测得的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提取 氮形态 沉积物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和磷形态的垂向特征及相关性 被引量:30
12
作者 章婷曦 王晓蓉 金相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富营养程度不同的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的垂向变化,并同步测定了相应柱状沉积物中各磷形态的含量,分析了酶活力与各磷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湖泊,不同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小不同,...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富营养程度不同的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的垂向变化,并同步测定了相应柱状沉积物中各磷形态的含量,分析了酶活力与各磷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湖泊,不同点位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小不同,酶活力分布与沉积物的污染程度和沉积环境有关,污染程度高、水动力条件差、水体交换能力弱的点位酶活力高。酶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性,最大值出现在湖泊沉积物的最表层,且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酶活力大小与磷形态相关性表明,与碱性磷酸酶活力最具相关性的是总磷(P<0.05),其次是无机磷(P<0.1),其相关性在水动力条件差的点位尤为显著,与总有机磷的相关性在不同点位则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垂向分布 沉积物 磷形态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质对吸附磷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1 位作者 赵海超 周小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5-811,共7页
以分别属于不同营养水平的五里湖和东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质(DOM)对沉积物吸附磷酸盐等温线和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1)DOM没有改变沉积物吸附磷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在前10 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 以分别属于不同营养水平的五里湖和东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质(DOM)对沉积物吸附磷酸盐等温线和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1)DOM没有改变沉积物吸附磷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在前10 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具有较大速度,20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DOM提高了沉积物吸附磷的速度,特别是提高了0-0.5 h内的吸附速度,其中东太湖沉积物由82.34 mg kg-1h-1增加到97.18 mg kg-1 h-1,五里湖沉积物由12.21 mg kg-1h-1增加到59.17 mg kg-1h-1;(2)DOM明显改变了沉积物吸附磷等温线,对沉积物吸附磷具有促进作用,提高了沉积物吸附磷的效率,其中东太湖沉积物,DOM使其对磷的吸附效率由123.3 L kg-1增加到164.8 L kg-1,五里湖沉积物,DOM使其对磷的吸附效率由94.56 L kg-1增加到206.3 L kg-1;(3)DOM对有机质含量较高、严重污染的五里湖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大于对有机质含量较低、中营养水平的东太湖沉积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水溶性有机质 磷酸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型湖滨带的生态修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叶春 金相灿 +3 位作者 孔海南 王中琼 沈兵 刘滨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23,共5页
分析了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中过渡与缓冲区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提出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和设计工艺流程。洱海小关邑湖滨带受人为活动的破坏和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湖滨带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将退化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与农村面源... 分析了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中过渡与缓冲区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提出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和设计工艺流程。洱海小关邑湖滨带受人为活动的破坏和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湖滨带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将退化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工程实施后,大型水生植物恢复了,水质改善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结构得到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生态修复 农村面源污染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条环太湖河流水质与茭草、水花生氮磷含量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强 卢少勇 +5 位作者 黄国忠 金相灿 焦伟 许梦爽 甘树 孙高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9-1194,共6页
选取环太湖14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水质和水生植物优势种(水花生和茭草)中氮磷含量,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实施综合整治以来,环太湖河流水质有所好转,氮污染是目前环太湖河流的主要污染特征,有效削减其入河量是太湖入... 选取环太湖14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水质和水生植物优势种(水花生和茭草)中氮磷含量,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实施综合整治以来,环太湖河流水质有所好转,氮污染是目前环太湖河流的主要污染特征,有效削减其入河量是太湖入湖河流治理的重要任务;水花生总氮(TN)和总磷(TP)累积能力均强于茭草,水花生叶(茎)中TN、TP含量分别是33.88~55.70g·kg-(122.10~29.96g·kg-1)、4.44~8.96g·kg-(13.43~8.02g·kg-1);茭草叶(茎)中TN、TP含量分别是12.30~21.41g·kg-(121.75~31.22g·kg-1)、2.06~6.58g·kg-(12.60~7.81g·kg-1)。水花生和茭草叶茎中TN含量与水体中TN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两种植物叶茎中TP含量与水体中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水体中P浓度越高,水花生和茭草体内P的累积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河流 水花生 茭草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条环太湖河流沉积物氮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许梦爽 卢少勇 +4 位作者 黄国忠 金相灿 王强 王佩 陈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1-1386,共6页
测定了太湖流域不同污染控制区中28条主要环湖河流河口处表层0~10cm沉积物中氨氮(NH3-N)、硝氮(NO-3-N)、有机氮(Org-N)及总氮(TN)含量,揭示氮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各形态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环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TN含量由高到低依... 测定了太湖流域不同污染控制区中28条主要环湖河流河口处表层0~10cm沉积物中氨氮(NH3-N)、硝氮(NO-3-N)、有机氮(Org-N)及总氮(TN)含量,揭示氮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各形态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环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TN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污染控制区>北部区>湖西区>浙西污染控制区,平均958.70mg.kg-1,且以东部污染控制区中吴溇河口最高,污染最重。NH3-N含量远高于NO-3-N,平均200.29mg.kg-1;Org-N含量及分布与TN相似,平均758.40mg.kg-1,占TN的39.27%~95.12%。NH3-N是可交换态氮(EN)的主要存在形式,Org-N是沉积物中氮的主导形态,沉积物中TN只有极少部分在成岩过程中发生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河流 沉积物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配体对铜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信芳 王宁 +2 位作者 王海明 金相灿 王晓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7-210,共4页
室内利用MA培养液,研究了在0.5mg·L-1铜的胁迫下,不同配体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及铜在细胞内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NTA和DTPA均会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EDTA可显著增加藻类的生长速度,... 室内利用MA培养液,研究了在0.5mg·L-1铜的胁迫下,不同配体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及铜在细胞内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NTA和DTPA均会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EDTA可显著增加藻类的生长速度,NTA和DTPA可延长其对数生长期;3种配体的存在均显著增加了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其中EDTA的促进作用最大,NTA和DTPA次之;EDTA显著降低了铜绿微囊藻胞内和胞外富集量,NTA次之,而DTPA对Cu2+的在细胞内外的分布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有机配体 生长特征 叶绿素A含量 铜的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水体藻类生长潜力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坤阳 储昭升 +3 位作者 金相灿 唐欣昀 郭伟峰 陈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24-2131,共8页
通过采样分析方法,调查了巢湖秋季全湖营养特征,并采用藻类生长潜力实验(AGP实验),研究了秋季巢湖微囊藻的生长潜力。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东半湖。分析并研究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西半湖和东半湖的微囊藻的生长潜力测... 通过采样分析方法,调查了巢湖秋季全湖营养特征,并采用藻类生长潜力实验(AGP实验),研究了秋季巢湖微囊藻的生长潜力。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的富营养化程度高于东半湖。分析并研究富营养化程度不同的西半湖和东半湖的微囊藻的生长潜力测定表明,利用西半湖湖水培养的微囊藻群体生长状态优于东半湖。AGP实验表明,巢湖湖水在添加充足磷的情况下,藻类的最大现存量和平均最大特定增长率为7.93×105cells·mL-1和0.25·d-1;而在添加充足氮的情况下,藻类的最大现存量和平均最大特定增长率为2.54×106cells·mL-1和0.38·d-1。微囊藻的最大现存量及最大特定增长率与氮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磷,说明与磷相比,在秋季水体中氮的增加可能会显著提高秋季蓝藻水华的暴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藻类生长潜力 微囊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长寿湖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莉萍 金相灿 +1 位作者 卢少勇 焦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55-1361,共7页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采集了长寿湖沉积物样品,分析其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Ni、Hg、As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目前长寿湖主要是Cd、Hg和As的污染,且中部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强度要高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采集了长寿湖沉积物样品,分析其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Ni、Hg、As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目前长寿湖主要是Cd、Hg和As的污染,且中部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强度要高于东部和西部两区。各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u-Zn、Cu-Ni、Zn-Ni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说明这3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寿湖重金属污染只是略超轻微生态危害,各重金属对长寿湖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Ni>Cu>Cr>Zn。应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风险,并提出了相关污染防治措施,为预防和综合治理长寿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湖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水/沉积物界面固着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信芳 赵新燕 +2 位作者 施华宏 金相灿 王晓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87-2291,共5页
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分别选取太湖湖泊的草型、藻型及过渡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中固着藻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分布上,硅藻门(53.85%)和绿藻门(34.62%)最多,其次是蓝藻门(7.69%),而裸藻门(3... 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分别选取太湖湖泊的草型、藻型及过渡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湖泊水/沉积物界面中固着藻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分布上,硅藻门(53.85%)和绿藻门(34.62%)最多,其次是蓝藻门(7.69%),而裸藻门(3.84%)相对较少,各采样点的优势种主要集中在硅藻门;在季节分布上,夏季和秋季种类和数量较多,冬季最少;在空间分布上,草型湖泊在全年(6月份除外)的藻种类和密度居多,过渡型湖泊次之,藻型湖泊最低(11、12月份除外)。另外,在藻型湖泊(站点3)中发现了越冬的微囊藻。根据各种藻类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响应情况,在太湖中不同区域筛选出不同的生态敏感指示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着藻类 时空分布 水/沉积物界面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