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LRP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东部汉族人群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慧敏 刘贤 +3 位作者 李珊珊 金佳宁 白新玲 谢安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rs4612666及rs7525979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东部汉族人群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招募400例PD患者(PD组)及400例健康...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rs4612666及rs7525979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东部汉族人群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招募400例PD患者(PD组)及40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鉴定NLRP3基因SNPs位点rs4612666和rs7525979。结果PD组rs4612666等位基因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C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降低发病风险(OR=0.794,95%CI:0.653~0.967,P=0.021),隐性遗传模型CC/TT+CT分布在PD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67,95%CI:0.481~0.925,P=0.015)。亚组分析中,与对照组比较,女性PD组与早发型PD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8)。rs7525979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PD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国北方东部汉族人群中,NLRP3 rs4612666的C等位基因是PD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NLRP3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沙丁胺醇治疗晚发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冯艺杰 金佳宁 +4 位作者 陈婷婷 王建华 姜源 高峰 毛姗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4-720,共7页
目的:研究硫酸沙丁胺醇治疗晚发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Ⅲ期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6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SMA患儿。患儿入组前均完成运动功能量表... 目的:研究硫酸沙丁胺醇治疗晚发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Ⅲ期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6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SMA患儿。患儿入组前均完成运动功能量表评估、肺功能检查及用药安全性评估。所有入组的患儿均口服硫酸沙丁胺醇片,初始剂量为每次1 mg,每日三次;口服1周后如可耐受,第2周剂量增加至每次1.5 mg,每日三次;以此剂量口服1周后如患儿仍可耐受,在治疗第3周起增量至每次2 mg,每日三次维持直至治疗6个月。患儿分别于治疗1、3、6个月时门诊随访。结果:26例患儿入组随访队列,男性10例,女性16例,SMAⅡ型16例,Ⅲ型10例,起始治疗年龄5.67(3.13,7.02)岁,病程2.54(1.31,4.71)年。25例患儿基线和硫酸沙丁胺醇治疗6个月后运动功能汉默史密斯功能运动扩展量表(HFMSE)评分为14.0(6.5,43.0)和26.0(15.0,46.5)分(Z=-4.144,P<0.01);9例患儿基线和治疗6个月后修订版上肢模块量表评分为33.0(25.5,36.0)和35.0(31.0,36.5)分(Z=-2.214,P<0.05);7例可独走Ⅲ型患儿治疗6个月时六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较基线增加30(15,52)m,相比基线显著提升(Z=-2.366,P<0.05)。治疗6个月后,患儿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呼气流量峰值较基线显著提升(均P<0.05)。患儿及照护者主观报告咳嗽咳痰能力、运动耐力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随访期间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期口服硫酸沙丁胺醇有助于改善晚发型SMA患儿的运动功能及肺功能,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药物治疗 沙丁胺醇 运动功能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杂合变异脊髓性肌萎缩症1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妹 冯艺杰 +5 位作者 夏雨 周栋明 金佳宁 魏佳 崔易沁 毛姗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217,共6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规基因诊断方法无法检出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易造成诊断延误,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先证者,男性,2月龄,生后哭声低弱、四肢无力,肌电图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采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长片段PC...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规基因诊断方法无法检出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易造成诊断延误,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先证者,男性,2月龄,生后哭声低弱、四肢无力,肌电图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采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长片段PCR扩增、连锁分析诊断患儿SMN 1基因为“1^(d)+0”型复合杂合变异(1 d:c.22_23insA)。家系遗传学分析提示母亲为“1+1^(d)”型、父亲为“2+0”型隐性遗传病携带者,目前此种遗传模式未见报道。随访先证者并予遗传咨询后指导其母顺利生育1名健康女婴。隐性遗传病携带者的存在将增加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漏诊率,排查隐性遗传病携带者有利于疾病早期精准诊断,避免出生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基因变异 携带者 家系遗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