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郊野绿道骑行停驻行为的视觉环境影响因素
1
作者 文婷 张云 都铭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1,共7页
【目的】骑行是郊野绿道上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多变的郊野环境使骑行者的停驻行为较为复杂,从而影响骑行安全。深入剖析郊野绿道骑行停驻行为及视觉环境影响因素,为提升郊野绿道骑行安全提供新思路。【方法】以杭州青山湖郊野绿道为例,选... 【目的】骑行是郊野绿道上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多变的郊野环境使骑行者的停驻行为较为复杂,从而影响骑行安全。深入剖析郊野绿道骑行停驻行为及视觉环境影响因素,为提升郊野绿道骑行安全提供新思路。【方法】以杭州青山湖郊野绿道为例,选取停驻关键指标,借助Keep软件中的骑行轨迹计算停驻强度,并结合图像语义分割与ArcGIS软件分析视觉环境特征,通过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及其强度。【结果】1)骑行者在节点空间的停驻时间虽然普遍长于路段空间,但整体仍显短暂,而路段空间的停驻率更高,这可能增加骑行安全隐患;2)节点空间的停驻行为主要受视域面积影响,而路段空间则更多受绿视率影响;3)在开敞的节点空间,骑行者倾向于进行有意的长时间停驻,而在绿化水平较高的路段空间,骑行者更可能进行即兴的短时停驻。【结论】对于视觉环境不佳的节点空间,可增强亲水性和山体可见性,以延长停留时间;对于绿视率较高的路段空间可因地制宜增加小微停驻点,以减少停驻人群对下坡骑行者的阻碍。为提升郊野绿道骑行安全性、驿站使用强度和路段小微停驻点选址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郊野绿道 视觉环境 骑行活动 停驻行为 节点空间 路段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遗产与现代城市的有机共生:趋势、问题与策略 被引量:9
2
作者 都铭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随着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及与世界遗产工作的接轨,区域化、廊道性的遗产,如运河、文化线路、城墙和历史湖泊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新兴的遗产类型。这类遗产与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从传统遗产单一保护的视角出发开... 随着我国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化及与世界遗产工作的接轨,区域化、廊道性的遗产,如运河、文化线路、城墙和历史湖泊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新兴的遗产类型。这类遗产与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从传统遗产单一保护的视角出发开展工作,往往会带来诸多问题。大尺度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当与城市统筹考虑,运用多种价值观与综合性手段解决遗产的完整性与延续性问题,实现"遗产—城市"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遗产 城市 共生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区共生型地下空间——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再生与活力激发 被引量:7
3
作者 都铭 《华中建筑》 2013年第3期85-90,共6页
在延续历史空间肌理、天际线与传统建筑密度的前提下,被保护的城市历史区域往往无法同时承担现代城市的一些必要功能,从而缺乏人气及吸引力,沦为布景式的民俗展览。针对这一保护与活力的矛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基础上,该文提出&qu... 在延续历史空间肌理、天际线与传统建筑密度的前提下,被保护的城市历史区域往往无法同时承担现代城市的一些必要功能,从而缺乏人气及吸引力,沦为布景式的民俗展览。针对这一保护与活力的矛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基础上,该文提出"街区共生型地下空间"的概念并加以研究,希望通过设置与历史地段协同共生的城市地下空间,来完善、弥补历史街区的现代城市功能,激发社区活力,最终形成"历史保护地段+地下共生空间"的有生命力的城市综合区块,为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与旧城更新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地段 活力激发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改扩建策略——以墨尔本战争纪念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都铭 张云 《华中建筑》 2008年第2期43-47,共5页
基于对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改扩建的思考,该文提出并讨论了相关的5个问题。同时通过对墨尔本战争纪念堂地段2003年加建部分的深度分析,评价设计者的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中国的纪念性历史场所加建项目提供某种启示。
关键词 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 墨尔本战争纪念堂的加建 历史敏感地段 策略 整合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亭、市肆与湖山——清中叶扬州北郊园林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都铭 张云 《华中建筑》 2010年第3期146-148,共3页
刘大观对清中叶扬州、苏州、杭州的评论带来一些问题,学界也一直对此有所争论,该文通过分析刘大观此评论的语境与真实意义,并辅以其他材料佐证,认为扬州北郊的"园亭",在清中叶已由私家园林转化与整合为类似城市公共旅游场所的... 刘大观对清中叶扬州、苏州、杭州的评论带来一些问题,学界也一直对此有所争论,该文通过分析刘大观此评论的语境与真实意义,并辅以其他材料佐证,认为扬州北郊的"园亭",在清中叶已由私家园林转化与整合为类似城市公共旅游场所的"名胜",而非与同时代苏州园林类似的私家园林。并因此认为对清中叶扬州园林的研究,应赋予新的角度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 园林 名胜 刘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类遗产中建筑要素的保护策略与应急干预:以西湖三潭石塔为例
6
作者 都铭 张云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10期122-124,共3页
建筑要素是文化景观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景观类遗产特定的背景下,其中的建筑要素也体现出特有的敏感性与保护工作的复杂性。文章以杭州西湖三潭石塔为例,回三潭石塔倾覆事件及其后续应对,着眼于文化景观类遗产中的建筑要素的... 建筑要素是文化景观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景观类遗产特定的背景下,其中的建筑要素也体现出特有的敏感性与保护工作的复杂性。文章以杭州西湖三潭石塔为例,回三潭石塔倾覆事件及其后续应对,着眼于文化景观类遗产中的建筑要素的特点及保护策略,并指出此类遗产保护中应急预案与干预水平控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遗产 建筑 保护 应急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格局演进分析:以杭州西湖为例
7
作者 都铭 张云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2期107-109,共3页
文化景观类遗产是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是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景观。作为一种新类型遗产,目前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识别、保护等环节。本文试图以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活态特征及演进逻辑为着眼点,以杭州西湖世界遗产为例,结合历史图文资料与现场测... 文化景观类遗产是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是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景观。作为一种新类型遗产,目前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识别、保护等环节。本文试图以文化景观类遗产的活态特征及演进逻辑为着眼点,以杭州西湖世界遗产为例,结合历史图文资料与现场测绘数据,还原及分析西湖空间格局及空间要素在千年内的演化与成型过程,最终揭示出此类遗产的基于人群行为的空间尺度生成,并以此来建立场所秩序的动态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遗产 空间格局 有机演进 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发展背景下建筑学教育中景观设计课程的反思与探索
8
作者 都铭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6期98-99,共2页
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其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部分,也应当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做出相应调整。本文拟从... 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的提升,为世界人居环境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与动力,其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设计"部分,也应当对这一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做出相应调整。本文拟从教学框架、设计选题与课程衔接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学教育框架下的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优化与教学探索,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2011年以来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为例来具体阐述这一教学思路、成果及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建筑教育 教学探索 地域性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小区景观适应雨水自然循环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云 都铭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2期188-189,共2页
居住小区的绿地、广场、道路、及建筑外表不仅构成了视觉层面的小区景观,同时也是雨水的载体,关系着城市环境的生态合理性。在生态层面,小区景观没有明显的基底空间特征,而是由不占主体的软质绿地斑块、占主体的硬质建筑和广场斑块以及... 居住小区的绿地、广场、道路、及建筑外表不仅构成了视觉层面的小区景观,同时也是雨水的载体,关系着城市环境的生态合理性。在生态层面,小区景观没有明显的基底空间特征,而是由不占主体的软质绿地斑块、占主体的硬质建筑和广场斑块以及道路廊道构成。其中,绿地斑块的大小、走向、形状,道路廊道的曲度,对雨水自然循环有较大影响。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杭州几个居住小区实例,本文探讨了小区景观适应雨水自然循环的空间特征,据此提出小区规划设计的五个原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低技术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小区景观 雨水 空间特征 杭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蓄表达历史的现代景观设计——以伦敦Thames Barrier公园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云 都铭 《规划师》 2005年第6期91-93,共3页
作为一个新建的现代城市公园,Thames Barrier公园流露的历史感较为含蓄。其以“绿色船坞”为主要场景,通过强烈的指向性,暗示“归向泰晤士河”这一主题,使人渐渐回忆或联想起场所的港口历史;而小规模分散于喷泉广场、“绿色船坞”等5个... 作为一个新建的现代城市公园,Thames Barrier公园流露的历史感较为含蓄。其以“绿色船坞”为主要场景,通过强烈的指向性,暗示“归向泰晤士河”这一主题,使人渐渐回忆或联想起场所的港口历史;而小规模分散于喷泉广场、“绿色船坞”等5个相对独立的场景中的硬质景观,通过材质、色彩、构造连接等细部含蓄地暗示场所的重工业历史。这种含蓄表达历史的现代景观设计使Thames Barrier公园在经济、生态上都获得了较好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泰晤士河港口地带 THAMES Barrier公园 现代景观设计 历史 细节暗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客偏好视角下山地城市滨水绿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以泸州沱南绿道为例
11
作者 都铭 刘铁英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5期16-20,共5页
山地城市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自然资源特征使得其绿道规划需求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而滨水绿道作为山地城市绿道系统中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空间的交叉区域,其规划相对复杂,需要考虑更多因素。目前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相关研究较少使用量化分... 山地城市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自然资源特征使得其绿道规划需求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而滨水绿道作为山地城市绿道系统中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空间的交叉区域,其规划相对复杂,需要考虑更多因素。目前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相关研究较少使用量化分析方法,且多从研究者视角出发,难以了解到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沱南绿道为例,从游客偏好角度出发,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探寻景观因子对山地城市滨水绿道景观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为之后的山地城市滨水绿道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绿道 山地城市 游客偏好 因子分析 沱南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区多类型文物建筑开放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瑾 都铭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27-33,共7页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时代,文物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遗产价值的延续也使其开放利用备受重视。为探究整合性、高效性的开放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以适应风景区面广量大的文物建筑开放工作。以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物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时代,文物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遗产价值的延续也使其开放利用备受重视。为探究整合性、高效性的开放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以适应风景区面广量大的文物建筑开放工作。以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文物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类型协同的开放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文物建筑开放利用适宜性关键因子存在差异性,但外部空间因子对它们均存在显著影响;游客开放意愿显示景观环境美景度备受重视,建筑围墙的存在会限制游客的开放意愿强度;遗产价值与文物建筑的开放适宜性非线性相关,其重要程度应分情况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建筑 开放利用 多类型 适宜性评价 西湖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西湖景区北山街景观及外部空间开放适宜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丽南 陈宇 +3 位作者 刘洁 严劲松 都铭 闫瑾 《浙江建筑》 2022年第1期23-27,共5页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集中体现区域,在此通过调研及分析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利用成效,并基于北山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具体情况设定出一个合适的"开放性适宜度"边界,确定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文化展示...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集中体现区域,在此通过调研及分析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开放利用成效,并基于北山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具体情况设定出一个合适的"开放性适宜度"边界,确定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文化展示策略和经营管理策略,以解决景区热难点问题,从而为类似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些许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街 历史文化街区 开放适宜度 可达性 美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遗址公园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研究——以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季丽慧 都铭 《华中建筑》 2022年第9期80-84,共5页
随着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文化遗产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实践逐年增加,并成为区域发展中的新鲜血液,但其中存在大量的遗址公园自身旅游吸引力不足、客源市场低迷、与周边旅游资源缺乏区域联动的状况。如何将遗址... 随着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文化遗产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实践逐年增加,并成为区域发展中的新鲜血液,但其中存在大量的遗址公园自身旅游吸引力不足、客源市场低迷、与周边旅游资源缺乏区域联动的状况。如何将遗址公园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共生优势,成为区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例,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方法研判共生现状,构建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提出三大共生优化策略:配套服务品牌化,提升景区发展活力;景区交通系统化,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体验参与化,创新文旅融合机制。希望能够对其他考古遗址公园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共生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公园 良渚 旅游资源 共生理论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园林设计手法探析——以杭州北山街穗庐为例
15
作者 钟玉洁 都铭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3年第6期33-35,共3页
穗庐在1922年由广东商人鲍柏麟所营建,是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现存于世的稀有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园林,在园林空间布局、园林要素及园林意境的营造上都极具特色,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穗庐作为代表,通过对穗庐的设计手法进行分析,进... 穗庐在1922年由广东商人鲍柏麟所营建,是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现存于世的稀有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园林,在园林空间布局、园林要素及园林意境的营造上都极具特色,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穗庐作为代表,通过对穗庐的设计手法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析其设计理念,为当代历史文化街区中园林的设计营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园林设计 空间特征 设计手法 设计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产业建筑再利用研究——以嵊泗县黄龙乡为例
16
作者 马锡栋 李小蛟 都铭 《建筑技艺》 2022年第10期23-25,共3页
在剖析乡村产业建筑类型、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背景和建筑价值考察制定现状评价体系,并以浙东嵊泗县黄龙乡为例,从功能植入、空间重塑和村民参与三方面构建乡村产业建筑再利用策略及路径,为国内乡村建成环境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产业建筑 区域发展 再利用 嵊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