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掺杂碳包覆LiMn0.8Fe0.2PO4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郭隆泉 万柳 任丽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6-300,共5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LiMn0.8Fe0.2PO4(LMFP),再利用聚苯胺热解形成的氮掺杂碳(N-C)进行包覆,得到LMFP/N-C复合材料。用XRD、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元素进行分析;以产物为正极活性物质组装...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LiMn0.8Fe0.2PO4(LMFP),再利用聚苯胺热解形成的氮掺杂碳(N-C)进行包覆,得到LMFP/N-C复合材料。用XRD、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元素进行分析;以产物为正极活性物质组装锂离子电池,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实验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2.0~4.6V充放电,LMFP/N-C复合材料在0.2C、0.5C、1.0C、5.0C和10.0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2.5mAh/g、147.5mAh/g、140.0mAh/g、101.8mAh/g和64.6mAh/g,比普通碳包覆的LMFP/C材料分别提高3.6%、14.8%、14.4%、39.0%和90.0%;LMFP/N-C复合材料以5.0C循环80次,比容量仍有81.9mAh/g,容量保持率为8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Mn0.8Fe0.2PO4 聚苯胺 氮掺杂碳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I包覆LiNi1/3Co1/3Mn1/3O2的电化学性能
2
作者 万柳 郭隆泉 任丽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3-386,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并用聚苯胺(PANI)对材料进行表面包覆。通过XRD、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研究包覆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P...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并用聚苯胺(PANI)对材料进行表面包覆。通过XRD、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试,研究包覆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PANI包覆量为10%时,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以1 C在2.5~4.6 V循环,放电比容量为185.0 m Ah/g,比未包覆PANI的材料提高1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1/3CO1/3MN1/3O2 聚苯胺(PANI) 表面包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包覆提升高镍材料稳定性机理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念举 马洪运 +1 位作者 郭隆泉 周江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高镍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是其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目前,元素体相掺杂或表面包覆技术是提升材料稳定性最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系统综述Al、Zr、Ti、B、Mg、P、F、Ce等掺杂包覆... 高镍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是其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目前,元素体相掺杂或表面包覆技术是提升材料稳定性最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系统综述Al、Zr、Ti、B、Mg、P、F、Ce等掺杂包覆元素对高镍材料循环寿命的提升情况,进一步剖析了这些元素提升材料微观结构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包括抑制锂镍混排度、增强本征机械结构稳定性、减缓相结构变化、降低过渡金属溶出及提高锂离子传质系数等。这些元素提升材料结构稳定性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对于开发其它新型掺杂包覆元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正极材料 掺杂元素 包覆元素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