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湿度表面的海洋附着细菌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轩 郭行磐 +2 位作者 陈芋如 李家乐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5,共6页
从低湿度表面形成自然微生物被膜中分离和纯化出9株海洋附着细菌,并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鉴定以确定其菌名;在18℃、黑暗条件下培养48h后形成单一菌株的微生物被膜,研究了细菌不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终密度变化及其... 从低湿度表面形成自然微生物被膜中分离和纯化出9株海洋附着细菌,并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鉴定以确定其菌名;在18℃、黑暗条件下培养48h后形成单一菌株的微生物被膜,研究了细菌不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终密度变化及其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的影响。同时,将获得的序列与有亲缘关系的序列用Mega软件的CLUSTALW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试海洋附着细菌形成微生物被膜的最终密度随初始密度的增加而增加;9株海洋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其中Bacillus sp.2诱导活性最高,其诱导稚贝的附着率为68%;除Pseudoalteromonas sp.3微生物被膜终密度与稚贝附着无显著相关性外(P>0.05),其余8株海洋细菌所形成的微生物被膜终密度与稚贝附着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微生物被膜终密度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细菌种属无关。研究表明,低湿度表面的海洋附着细菌对厚壳贻贝的附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开展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稚贝 微生物被膜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被膜形成因子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高伟 郭行磐 +4 位作者 徐嘉康 彭莉华 沈和定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5-409,共5页
为调查环境因子对微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壳长为1.81 mm±0.13 mm)附着的影响,通过显微共聚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探讨了在18℃条件下盐度为10、20、30时和盐度为3... 为调查环境因子对微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壳长为1.81 mm±0.13 mm)附着的影响,通过显微共聚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探讨了在18℃条件下盐度为10、20、30时和盐度为30的条件下温度为8、18、28℃时,环境因子对希瓦氏细菌Shewanella 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产生的影响,调查了上述环境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分布、膜厚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S.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的最终密度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密度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不同,且与盐度呈线性关系;微生物被膜上细菌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在8℃和18℃时对稚贝的附着诱导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附着率分别为31%和68%,18℃与28℃时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盐度和温度的上升,微生物被膜上的细菌分布逐渐密集,膜厚显著增加,且在盐度为30、温度为28℃条件下微生物被膜的膜厚达到最大值(4.4μm±0.1μm);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条件下,膜厚的最大值为(4.3±0.1)μm。研究表明,盐度和温度改变微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并导致贻贝附着率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微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强 郭行磐 +5 位作者 周轩 黄道芬 徐跃峰 李家乐 沈和定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底栖动物种类共有5门37种,主要由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等组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9—12月4个月的平均生物量为13.33 g/m^2,平均丰度为50.06 ind./m^2;4个月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5~1.89,种类均匀度(J)为0.40~0.54,种类丰度(d)为4.64~5.16;4个月各类群生物组成中,生物量及丰度均以软体动物居首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主要种类有微小螺Elachisina sp.、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和卷曲裸嬴蜚Corophium yolutatator;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9月、10月为一组,11月、12月为一组;ABC曲线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11月、12月受到严重干扰,9月和10月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研究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必要加强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金龙 周轩 +4 位作者 郭行磐 陈芋如 陈强 李一峰 李家乐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198,共7页
利用2012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4个航次68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丰度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0科48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更替明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狭额... 利用2012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4个航次68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丰度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0科48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更替明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狭额绒螯蟹、日本沼虾、安氏白虾、纵肋织纹螺、红带织纹螺、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均为潮下带优势种。特征种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且代表和反映了底栖生物群落的特征。丰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54.94个/m2,冬季最低,仅为19.18个/m2;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秋季,为92.76 g/m2,冬季最低,仅为23.57 g/m2。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在不同季节的多样性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夏季相对其它季节能维持更高的多样性。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底栖动物群落在春夏秋3季受到严重干扰,而冬季受到中度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潮下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和温度对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5
作者 顾忠旗 李一峰 +4 位作者 郭行磐 陈芋如 周民栋 黄继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600,共5页
进行了不同温度(10、14、17℃)和不同Cu(Ⅱ)质量浓度(7.40、32.63、56.58、193.94、300.48μg/L)的耦合作用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D形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u(Ⅱ)胁迫96 h后,10、14℃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 进行了不同温度(10、14、17℃)和不同Cu(Ⅱ)质量浓度(7.40、32.63、56.58、193.94、300.48μg/L)的耦合作用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D形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急性毒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u(Ⅱ)胁迫96 h后,10、14℃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193.94、300.48μg/L时均显著降低(P<0.05),17℃试验组幼虫的存活率在Cu(Ⅱ)质量浓度为56.58μg/L及以上时显著降低(P<0.05);在温度为10、14、17℃时Cu(Ⅱ)胁迫的96 h半致死浓度(96 h LC50)分别为143.6、143.5、133.0μg/L,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LC50呈下降趋势;Cu(Ⅱ)胁迫96 h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在10℃时,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4、17℃时,32.63、56.58μg/L质量浓度组的壳长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相同Cu(Ⅱ)浓度和不同水温胁迫下,17℃试验组幼虫壳长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10、14℃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Cu(Ⅱ)胁迫和温度的变化能影响厚壳贻贝D形幼虫的存活,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幼虫对Cu(Ⅱ)胁迫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温度 D形幼虫 半致死浓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