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中厚煤层动压巷道顶板预制裂缝卸压护巷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永生 朱明鎏 +3 位作者 王思雨 郭罡业 汪占领 王港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274-279,共6页
针对深部中厚煤层动压对巷道造成的破坏问题,以枣泉煤矿130203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部中厚煤层动压巷道预制裂缝卸压护巷控制技术的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2号煤层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原因,包括地质条件、... 针对深部中厚煤层动压对巷道造成的破坏问题,以枣泉煤矿130203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部中厚煤层动压巷道预制裂缝卸压护巷控制技术的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2号煤层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原因,包括地质条件、采煤方法、巷道断面形状、支护方式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顶板人工预制裂缝卸压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裂缝深度、裂缝间距、裂缝方向等因素对卸压效果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顶板人工预制裂缝卸压的合理参数,提出了“巷道侧人工预制裂缝”的卸压护巷技术,并基于该技术进行了设计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在巷道侧施工人工裂缝,有效地释放了围岩压力,提高了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煤层 预制裂缝 巷道围岩 强采动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复杂条件下的薄煤层开采巷道围岩支护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55
2
作者 余伟健 冯涛 +4 位作者 王卫军 王平 袁超 郭罡业 杜少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70-2379,共10页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南方薄煤层开采巷道出现的大变形与控制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试验等研究。首先,分析了南方煤层地质条件、巷道变形特点和支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进行了大量巷道变形的现场调研;然后,研究了薄...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南方薄煤层开采巷道出现的大变形与控制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试验等研究。首先,分析了南方煤层地质条件、巷道变形特点和支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进行了大量巷道变形的现场调研;然后,研究了薄煤层巷道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泥质岩类的物化膨胀与裂隙扩容、半煤岩巷道接触面滑移、水平构造应力挤压、工程扰动偏应力影响和高瓦斯孔隙压力弱化作用等;最后,阐明了复杂条件下薄煤层开采巷道的控制原理,强调应重视发挥巷道深部稳定岩体的承载能力,增强巷道围岩侧向支护作用,实现高阻让压和改善巷道围岩的整体力学强度等。提出了高强度自动让压桁架锚索支护系统和叠加拱"长、短"密集锚索支护技术,并分别进行了软弱半煤岩巷道的返修控制和松散煤岩体巷道支护技术的现场试验研究。监测表明,支护后的巷道围岩变形量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满足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质条件 薄煤层 软弱围岩 大变形 巷道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恶性扩展过程及其控制 被引量:67
3
作者 王卫军 郭罡业 +1 位作者 朱永建 余伟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47-2754,共8页
以曲江煤矿-850 m东大巷延伸段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分析了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的产生、形成过程。塑性区的发展一般经历5个阶段,即塑性点的出现、塑性环的形成、塑性环局部畸变... 以曲江煤矿-850 m东大巷延伸段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分析了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的产生、形成过程。塑性区的发展一般经历5个阶段,即塑性点的出现、塑性环的形成、塑性环局部畸变、塑性区非均匀扩展、塑性区恶性扩展等。认为巷道围岩失稳主要是塑性环的局部畸变导致了塑性区的恶性扩展所致,要控制巷道围岩稳定,关键对策是控制塑性环的局部畸变,其次是控制塑性区的恶性扩展,使围岩塑性区尽可能均匀缓慢发展。根据塑性区控制原理,提出了"锚网索喷+底板锚索+局部锚索或注浆加强"的支护方案并在该巷道实施。数值计算表明,该巷道塑性区总体均匀发展,没有发生恶性扩展。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所采用的支护方案较好地控制了围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区 畸变 恶性扩展 高偏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裂隙煤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及高压注浆改性强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文洲 康红普 +3 位作者 姜志云 司林坡 蔡瑞春 郭罡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2-923,共12页
为了对深部高应力裂隙煤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及改性强化机理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法对埋深500 m左右和1000 m左右的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现场实测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地应力分布特征、煤岩体破裂强度及典型... 为了对深部高应力裂隙煤岩体变形破坏特征及改性强化机理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小孔径水压致裂法对埋深500 m左右和1000 m左右的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现场实测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地应力分布特征、煤岩体破裂强度及典型裂隙分布发育特征,拟合得到了不同埋深条件下裂隙煤岩体摩尔强度包络线公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埋深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煤岩体不同角度裂隙变形破坏特征。根据裂隙扩展应变能释放率与能量吸收率间的关系,探讨了影响深部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裂隙悬臂梁力学模型,采用格里菲斯裂纹扩展破坏准则分析了裂隙扩展临界载荷和裂隙不同角度间的关系。基于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埋深煤岩体破裂强度的统计分析,结合煤岩体改性强化的工艺及装备要求,提出了深部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的基本原则及临界值范围。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在千米深井工作面巷道进行了现场试验,得到了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高压注浆全过程改性压力曲线。通过对裂隙煤岩体不同改性强化阶段浆液扩散特征的分析,最大注浆改性强化压力为30 MPa,一般为15~20 MPa,与提出的改性原则相符。通过现场取样表征分析、实验室扫描电镜对尺度2~20μm浆液固结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纳米压痕试验对浆液固结体和煤岩体的界面弹性模量效应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到微观验证了裂隙煤岩体改性强化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裂隙煤岩体 变形破坏机理 高压注浆 改性强化试验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水区膨胀性软岩切眼变形机理与隔水强力支护技术研究
5
作者 黎劲东 汪占领 郭罡业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2期270-278,共9页
以清水营煤矿淋水区、膨胀性软岩大变形切眼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原位实测与实验室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煤岩体矿物成分、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强度、裂隙发育及地应力)、锚杆索预紧力施加水平。分析其变形破坏... 以清水营煤矿淋水区、膨胀性软岩大变形切眼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原位实测与实验室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煤岩体矿物成分、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强度、裂隙发育及地应力)、锚杆索预紧力施加水平。分析其变形破坏原因主要有3个:围岩强度低于20 MPa自身承载能力有限且黏土矿物成分平均含量大于30%;顶板淋水通过锚杆索钻孔、裂隙渗入围岩弱化其强度;锚杆索预紧力施加水平低不能发挥其主动支护作用。该类切眼变形破坏机理为水与含粘土矿物围岩相遇的弱化膨胀变形,据此提出了深部围岩注浆、浅表喷浆隔水与全断面锚索强力支护的原则,发明了加长注浆锁具实现了普通锚索的全长注浆锚固。最后设计了切眼全断面锚注支护方案并付诸实践,矿压监测结果表明,最大底鼓量与顶板下沉量分别为65、108 mm,左帮和右帮的最大内挤量分别为90、70 mm,切眼围岩保持稳定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为解决同等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水区 膨胀性软岩 大断面 切眼 锚注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结刚度锚索在层状富水软岩大变形巷道中的应用
6
作者 闫学忠 郭罡业 汪占领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2期45-53,共9页
为解决层状富水软岩巷道大变形难控制的问题,首先,通过调查明确了110207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离层与膨胀变形,其主要原因是锚索黏结刚度偏低导致锚索锚固力不足而无法施加足够的预紧力。其次,利用FLAC 3D仿真软件建立... 为解决层状富水软岩巷道大变形难控制的问题,首先,通过调查明确了110207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离层与膨胀变形,其主要原因是锚索黏结刚度偏低导致锚索锚固力不足而无法施加足够的预紧力。其次,利用FLAC 3D仿真软件建立层状软岩顶板模型,分析了不同黏结刚度下锚索控制离层与变形的效果,研究表明,锚索黏结刚度可以控制锚索锚固力,提高锚索黏结刚度,可以对锚索施加更高的预紧力,进而有效控制围岩离层与膨胀变形;并给出了提高锚索黏结刚度的有效途径,净化钻孔环境、改善锚固剂自身特性以及提高锚索的粗糙程度。最后,针对110207切眼给出了全断面高黏结刚度预应力锚注支护设计方案,该方案实施后,切眼围岩最大底鼓量为168 mm,顶板下沉量为55 mm,左帮内挤量68 mm,右帮内挤量78 mm,后期平均变形量小于1 mm/d,切眼围岩变形保持稳定,满足了支架的安装需求与矿井的正常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结刚度 切眼 高预应力 锚索支护 全长锚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软岩切眼扩安一体化技术及应用
7
作者 周少华 尹发忠 郭罡业 《能源科技》 2024年第6期31-35,共5页
综采工作面软岩切眼采用先施工导硐、再扩帮、后安装传统掘进工艺,该工艺存在施工工期长、工序繁杂、人工投入多、设备投用多、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综采工作面软岩切眼先施工导硐、后扩帮及安装同步进行的一体化技术... 综采工作面软岩切眼采用先施工导硐、再扩帮、后安装传统掘进工艺,该工艺存在施工工期长、工序繁杂、人工投入多、设备投用多、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综采工作面软岩切眼先施工导硐、后扩帮及安装同步进行的一体化技术。工程实践表明,使用一体化安装工艺提高了综采工作面软岩切眼安装效率,缩短了近1个月的扩帮施工工期,提前出煤27万t;利用液压支架作为扩帮掘进作业的超前支护,确保大跨度断面支护安全;利用液压支架搬运车运输支架比单轨吊方式具有效率高、工序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对生产接续紧张、地质条件类似的综采工作面设备安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软岩切眼 扩安一体化 液压支架 综采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围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凌涛 王卫军 +3 位作者 彭文庆 姚广 郭罡业 王金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71-74,共4页
以平煤六矿新建斜井巷道穿越采空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计算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覆岩破断及其矿压显现特征。针对斜井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破碎的特点,提出了金属网+全断面U型钢+反底拱连锁梁+浇筑混凝土+壁后注浆的支护方案,... 以平煤六矿新建斜井巷道穿越采空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计算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覆岩破断及其矿压显现特征。针对斜井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破碎的特点,提出了金属网+全断面U型钢+反底拱连锁梁+浇筑混凝土+壁后注浆的支护方案,其通过"双壳支护"形成的内外承载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采空区破碎岩体的整体性。现场监测表明:斜井穿越采空区段巷道两帮的移近量为26 mm,顶底板移近量为47 mm,达到了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采空区 支护技术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斜井穿越采空区支护技术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东洋 王卫军 +3 位作者 彭文庆 陈旭 凌涛 郭罡业 《矿业工程研究》 2013年第4期14-17,共4页
为解决斜井穿越采空区支护及施工技术难题,结合平煤六矿新明斜井穿越采空区工程实践,通过地质调研、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及现场观测等方法,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力学机制,提出了支护对策及支护参数.实践证明:金属网、全断面U型钢、底拱... 为解决斜井穿越采空区支护及施工技术难题,结合平煤六矿新明斜井穿越采空区工程实践,通过地质调研、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及现场观测等方法,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力学机制,提出了支护对策及支护参数.实践证明:金属网、全断面U型钢、底拱连锁梁、浇筑混凝土、壁后注浆联合支护是针对该类巷道的有效支护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对井筒穿越采空区支护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穿越采空区 支护技术 底拱连锁梁 壁后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杆锚固段轴力分布区间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罡业 白永明 +3 位作者 邓世龙 汪占领 张俊满 张旭光 《中国矿业》 2021年第3期83-87,129,共6页
针对不同因素对预应力锚杆锚固段轴力分布区间影响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与井下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理论推导得出了锚固段轴力表达式,并用MATLAB软件数值分析了锚杆直径、锚固长度、预紧力、围岩弹性模量与... 针对不同因素对预应力锚杆锚固段轴力分布区间影响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与井下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理论推导得出了锚固段轴力表达式,并用MATLAB软件数值分析了锚杆直径、锚固长度、预紧力、围岩弹性模量与锚固段轴力分布区间的关系。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锚固长度、不同预紧力下锚杆锚固段受力试验,得出了不同锚固长度与不同预紧力对锚固段受力区间的影响程度。在任家庄煤矿井下进行了煤体可锚性试验,实测了煤岩体不同锚固长度下的锚杆拉拔力、不同预紧扭矩下的锚杆预紧力大小。最后,提出增强锚杆锚固性能与锚固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杆 锚固长度 锚固段轴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罡业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12期48-55,共8页
为解决软弱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围岩变形大,锚杆、锚索等支护构件易失效,很难正常使用等难题,以某矿16404运输巷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16404运输巷失稳破坏主要是由... 为解决软弱煤岩复合顶板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围岩变形大,锚杆、锚索等支护构件易失效,很难正常使用等难题,以某矿16404运输巷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16404运输巷失稳破坏主要是由于软弱煤岩复合顶板不稳定,易发生变形和离层,且巷道断面斜顶矩形受力呈非对称性,易从巷道两肩破坏,从而造成巷道失稳破坏。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巷道断面形状和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通过现场应用和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程度小,可以有效地提高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煤岩 复合顶板 围岩控制 巷道支护 巷道围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含水层下软岩巷道“一隔三强”控制原理与技术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拥政 郭罡业 汪占领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2,共11页
针对弱含水层下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难控制的问题,以清水营煤矿110207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研究工作。首先,依据现场调查与实测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明确该巷道存在“一水三弱”的四大特征:即水与高比例黏土矿物并存、弱锚固... 针对弱含水层下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难控制的问题,以清水营煤矿110207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研究工作。首先,依据现场调查与实测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明确该巷道存在“一水三弱”的四大特征:即水与高比例黏土矿物并存、弱锚固基础、弱支护阻力扩散效能、弱围岩承载性能;其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的综合研究方法,揭示了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认为弱含水层下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过程分为初始变形、急速变形与缓慢增长3个阶段,3个阶段的变形量占比约为10%、30%与60%,水的存在是导致该类巷道围岩后期变形缓慢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该类巷道围岩“一隔三强”的稳定性控制原理与方法,即采取合适的方法隔断水与泥岩的接触通道,强化锚杆(索)锚固基础、强化锚杆(索)预紧力扩散表层与增强巷道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并给出了相应的全断面“锚索+网+注浆+喷浆”的综合控制方案。将该方案付诸实践,现场实测表明:采用新方案后围岩裂隙封闭隔断了水与泥岩之间的接触通道,强化了锚索锚固力、预紧力扩散效能与围岩承载能力。矿压监测结果表明:巷道两帮最大移近量为51.9 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27.8 mm,保证了巷道的正常使用。研究成果较好解决了弱含水层下软岩巷道围岩的大变形问题,可为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含水层 软岩巷道 锚固 巷道支护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巷掘进速度与顶板恶化冒落过程及控制
13
作者 郭罡业 潘东江 +1 位作者 袁超 《矿业工程研究》 2017年第3期7-15,共9页
针对掘进速度与大断面煤巷顶板恶化冒落过程及控制问题,选取顾桥矿1161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速度下煤巷顶板恶化冒落过程与控制技术.首先,依据现场调查分析1161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其次,基于FLAC^(3D)软件对1161工作... 针对掘进速度与大断面煤巷顶板恶化冒落过程及控制问题,选取顾桥矿1161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速度下煤巷顶板恶化冒落过程与控制技术.首先,依据现场调查分析1161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其次,基于FLAC^(3D)软件对1161工作面运输巷在不同掘进速度下应力与位移的数值模拟,揭示煤巷顶板分区间恶化冒落过程及其变形破坏机理.最后,提出煤巷顶板恶化冒落的控制原理原则与相应的"调整工作面形态+高预应力锚杆+高分子注浆+锚索"分步联合控制方式,基于该控制方式进行设计并付诸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值为36 mm,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值为49 mm,保证了巷道的正常使用,后期围岩的变形速率小于1 mm/d,处于稳定状态.该研究成果可以较好的揭示不同速度下煤巷顶板恶化冒落过程,同时为同类型巷道顶板恶化冒落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速度 大断面煤巷 顶板恶化冒落 数值模拟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应力回采巷道变形破坏机理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17
14
作者 马国军 胡文涛 +2 位作者 王军 汪占领 郭罡业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11期315-321,334,共8页
针对深部高应力回采巷道变形破坏严重与难控制的问题,以任家庄煤矿210504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其变形机理和稳定性控制技术。对该工作面运输巷的变形破坏代表性地段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该巷为典型的深部高应力回采巷道,变形破... 针对深部高应力回采巷道变形破坏严重与难控制的问题,以任家庄煤矿210504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研究了其变形机理和稳定性控制技术。对该工作面运输巷的变形破坏代表性地段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该巷为典型的深部高应力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为强烈底鼓、两帮严重内挤、顶板整体下沉;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认为该巷的变形破坏是由低预紧力锚杆支护体系不能控制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所导致;对210504工作面回风巷提出了“锚杆+锚索+W钢带+锚网”的综合支护方式。工程实践表明,巷道底鼓量为220 mm左右,两帮移近量262 mm左右,分别比原支护方案降低59.1%和40.2%左右,巷道围岩保持稳定。该研究成果可为该矿或同类矿井的稳定性控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 高应力 回采巷道 数值模拟 支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斜厚煤层回采巷道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翟文 王文新 +4 位作者 吕凤圆 邓新东 郑宗儒 汪占领 郭罡业 《能源与环保》 2020年第5期149-152,共4页
针对缓倾斜厚煤层回采巷道受采动影响大变形问题,选取枣泉煤矿140204工作面13、14采区胶带大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缓倾斜厚煤层回采巷道顶板水力压裂卸压技术。现场调查研究了二煤层临近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与原因,分析了二煤层140... 针对缓倾斜厚煤层回采巷道受采动影响大变形问题,选取枣泉煤矿140204工作面13、14采区胶带大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缓倾斜厚煤层回采巷道顶板水力压裂卸压技术。现场调查研究了二煤层临近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与原因,分析了二煤层140204运输巷工程地质条件,并设计了回采巷道顶板水力压裂卸压对13、14采区胶带大巷护巷方案,提出了“顶板水力压裂卸压”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稳定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工程实践证明卸压效果良好,巷道围岩保持正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缓倾斜 回采巷道 采动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压巷道锚固失效机理及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洪清 汪占领 +3 位作者 万峰 郭罡业 周佩军 石蒙 《煤矿机械》 2021年第7期129-134,共6页
针对煤矿动压巷道因锚固失效而导致的冒顶和大变形问题,以扎赉诺尔矿区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得到了动压巷道锚固失效的原因,认为锚杆与其配套的构件不匹配是造成动压巷道锚固失效的主要原因,并通过数值模拟构建了锚杆托盘... 针对煤矿动压巷道因锚固失效而导致的冒顶和大变形问题,以扎赉诺尔矿区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得到了动压巷道锚固失效的原因,认为锚杆与其配套的构件不匹配是造成动压巷道锚固失效的主要原因,并通过数值模拟构建了锚杆托盘、组合支护构件模型,得到了不同构件的支护应力分布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得到了最佳支护结构匹配,结合动压巷道锚固失效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支护策略。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锚杆支护结构设计改进后,巷道围岩变形降低幅度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 锚固失效 支护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厚煤层切眼顶板人工预制裂缝卸压护巷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占银 胥海东 +2 位作者 吴江 汪占领 郭罡业 《能源与环保》 2020年第2期152-155,共4页
针对中厚煤层强采动巷道大变形及控制难问题,选取麦垛山煤矿130606工作面边界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厚煤层切眼顶板人工预制裂缝卸压护巷控制技术。依据现场调查分析了6号煤层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与原因,理论分析了顶板人工预制裂... 针对中厚煤层强采动巷道大变形及控制难问题,选取麦垛山煤矿130606工作面边界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厚煤层切眼顶板人工预制裂缝卸压护巷控制技术。依据现场调查分析了6号煤层工作面运输巷变形破坏特征与原因,理论分析了顶板人工预制裂缝卸压的作用,提出了“切眼侧人工预制裂缝”边界巷控制方法。基于该控制方式进行设计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煤层 预制裂缝 巷道围岩 强采动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钻进声压响应特征巷道顶板岩层界面识别的研究
18
作者 陈永光 汪占领 +3 位作者 于水 郭罡业 张红卫 周晓辉 《中国矿业》 2021年第3期88-91,共4页
目前,岩石取芯和钻孔成像仍是煤矿岩层探测的主要方法,但岩石取芯费时、费力,且难以得到软弱夹层的岩样,钻孔成像法存在成像不清晰,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钻进声压响应特征岩层界面快速识别的新方法。以水泥、沙... 目前,岩石取芯和钻孔成像仍是煤矿岩层探测的主要方法,但岩石取芯费时、费力,且难以得到软弱夹层的岩样,钻孔成像法存在成像不清晰,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钻进声压响应特征岩层界面快速识别的新方法。以水泥、沙子、黄土、水按不同比例配比成3种强度的混凝土试件,采用声压记录仪采集了各试件钻进过程中的声压;在某矿504回风平巷进行现场试验。通过试验得出如下结论:①随着钻进试件强度增高声压也随之增大;②不同强度试件钻进过程中声压变化较小,而同种试件中钻进时声压也存在一定波动;③以钻进声压为单一指标煤岩界面识别误差达15 cm,但提供了一种岩层识别的新方法,是岩层智能探测的主要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压 岩石强度 随钻探测 界面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