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穿越大西洋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
- 1
-
-
作者
郭玉琨(摘译)
朱佛宏(校)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6期15-17,共3页
-
文摘
苏联研究人员于1980—1984年间完成的特大型纬向安哥拉—巴西地震测线绵延近5000公里,这项调查是用深部地震测深长剖面和完整的观测系统对大洋岩石圈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次尝试。本文论述的首先是安哥拉深海盆的岩石圈结构,在海盆岩石圈中发现了几个地震界面。在距震源25—30公里的不远处,据气动震源和爆炸的记录,在所有的初至波中都可划分出具6.5—6.7公里/秒优势速度的波组。
-
关键词
地震剖面
典型剖面
安哥拉
地质解释
深海盆
地震层
大西洋
-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
-
题名海底土稳定性试验时的声波监测
- 2
-
-
作者
谈惠芬(摘译)
郭玉琨(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2期14-15,共2页
-
文摘
利用稳定性测量仪研究泥质土样品的形变和破坏过程的同时,进行声波监测具有双重意义:1、它与确定样品被破坏时的临界负载值有关,因而,对评价泥质土的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2、它又是分析泥质土破坏过程的一种间接方法。在分析未固结泥质土三轴试验基础上,在稳定性测量中,可将泥质土的形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
关键词
声波监测
破坏过程
泥质土
稳定性测量
-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
-
题名洋底地质学研究的成就
- 3
-
-
作者
郭玉琨(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12期2-5,共4页
-
文摘
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讨论了洋底地质学,其中包括古海洋学、太平洋北部及其周缘的构造、国际《岩石圈》计划中的"太平洋褶皱环带和太平洋的演化"及"大陆和洋盆深部构造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参数"主要问题等。
-
关键词
古海洋学
国际地质大会
国际岩石圈计划
-
分类号
P736.1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
-
题名世界巨型油气田集中区——波斯湾
- 4
-
-
作者
郭玉琨(摘译)
朱佛宏(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8期12-12,11,共2页
-
文摘
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印度洋相连。该湾长930公里,宽180—320公里,面积为23.9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的水深小于50米,最深可达100米,海底沉积物为软泥和珊瑚沙。近年来,近东油田的发现主要是在波斯湾水域。该区的石油开采始于五十年代,1951年发现了第一个巨型的萨法尼亚油田,至今已发现了65个油田和5个气田,还有几十个有利于勘探的构造,其中大部分在波斯湾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多与地台型褶皱有关。
-
关键词
印度洋
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大洋地质学的主要构造问题
- 5
-
-
作者
Ю·А·科西金
郭玉琨(摘译)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海洋地质动态》
1986年第1期4-8,共5页
-
文摘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激动人心的大洋构造问题,它们可以有许多答案,因而有利于我们对从实践中获取的成果进行不断的充实和检验。这些问题是:一、大洋和陆地的关系А·Д·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写到,宽阔延展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特提斯褶皱系,以岛屿和水下隆起形式延伸于太平洋水下。他认为这正好说明大洋系统稳定的方向性。根据重力、地震和岩石学资料,他还认为"与陆地相反,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主要是由玄武岩类型的重岩浆岩组成"。
-
关键词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
大洋构造
-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