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真理去服务得自由--郭永玉教授专访
1
作者 郭永玉 胡晓檬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2,共7页
2020年最后一天,郭永玉教授应《心理新青年》网络平台的邀请,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访谈。他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回顾了他先后在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武汉大学和在国外的求学过程,认为心理学史、人格... 2020年最后一天,郭永玉教授应《心理新青年》网络平台的邀请,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访谈。他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回顾了他先后在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武汉大学和在国外的求学过程,认为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其所涉及的看上去跨度很大的三个学科,但有一种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人性问题。郭教授还谈到人格心理学的分化与整合问题,结合社会阶层研究讨论了心理学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强调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和使命,认为既要重视学术服务社会特别是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又要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最后,他对青年一代学者提出了治学的建议,希望青年学人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格局,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和自我理想的新贡献。访谈全文经《心理新青年》授权《心理学探新》发表,特向《心理新青年》编辑部的所有同事们表示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史 人格心理学 人性问题 南京师大 华中师大 社会心理学 自我理想 青年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点云与BIM技术的“三跨”施工跨越网动力学响应分析
2
作者 刘家良 方春华 +3 位作者 路雯棋 郭永玉 蔡树德 江全才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在“三跨”输电线路张力放线施工中,一旦发生事故被牵导线可能跌落冲击下方跨越网,威胁被跨越物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激光点云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三跨”施工跨越网动力学响应分析方... 在“三跨”输电线路张力放线施工中,一旦发生事故被牵导线可能跌落冲击下方跨越网,威胁被跨越物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激光点云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的“三跨”施工跨越网动力学响应分析方法。首先利用机载激光雷达采集“三跨”施工现场的三维点云数据,使用改进的布料模拟滤波算法分割得到跨越地形点云数据,使用基于点云空间维度特征与K-Means算法实现对跨越档两侧杆塔点云数据的高精度提取;其次根据提取的点云数据结合BIM技术对目标设备及施工环境进行逆向建模,通过不同地表物体的组装堆砌,并在其上搭建施工跨越网模型;最后通过模拟事故发生时导线对跨越网的冲击碰撞,探测跨越网的承载性能及其与被跨越物之间的动态净空距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前在实际施工环境中对跨越网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为输电线路跨越施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及数据支撑,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点云 “三跨”施工 布料滤波算法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冲击碰撞 净空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应于直流微电网的全桥LLC变换器
3
作者 国梦珠 陈思 +1 位作者 郑贞钰 郭永玉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4,共6页
针对传统的光伏并网隔离型变换器的变压器体积大、损耗高和半导体器件电压应力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满足了输入输出之间电气隔离的要求,将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与开关电容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 针对传统的光伏并网隔离型变换器的变压器体积大、损耗高和半导体器件电压应力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满足了输入输出之间电气隔离的要求,将全桥LLC谐振变换器与开关电容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变换器的增益,减少了变压器的体积和损耗,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电压应力,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和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有效地降低了开关损耗。首先对所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其次用基波分析法分析其基本特性,并进行半导体器件电压、电流应力计算及电路的参数设计;最后搭建一台了800 W的实验样机,经过实验验证,该变换器实现了开关管的ZVS开通,二极管的ZCS关断;减小了变压器的体积和铜耗;转换效率最高可达94.9%。二次侧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为输出电压的12,是全桥整流的0.5倍、半桥整流的0.25倍,且平均电流相同,有利于器件的选型,更适用于直流微电网的应用,证明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微电网 LLC谐振变换器 DC-DC变换器 高增益 电压应力 开关电容 基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 被引量:90
4
作者 郭永玉 杨沈龙 +1 位作者 李静 胡小勇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9-1311,共13页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视角。基于现有视角对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角度来推进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心理学 社会公平 社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初探 被引量:17
5
作者 郭永玉 张钊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7-274,共8页
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自创立以来却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学科架构。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文章回顾了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呈现了当下几种主要的学科架构。在综合比较的... 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自创立以来却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学科架构。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文章回顾了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呈现了当下几种主要的学科架构。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Clonlinger人格“描述—动力—发展”的“3D”模型进行了修正:(1)增加了人格理论;(2)把第一个“D”由“人格描述”改为“人格表现”;(3)对原有“3D”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得出了对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的“3D”修正模型:即理论加“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心理学 整合 学科架构 “3D”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自恋与阴谋论信念的关系及机制
6
作者 田彩玉 茆家焱 +1 位作者 杨沈龙 郭永玉 《应用心理学》 2025年第3期244-257,共14页
集体自恋的核心是对内群体卓越性未充分受到外部承认的不满,因此,相信外群体出于嫉妒而密谋反对内群体这样的“外群体阴谋论”有利于集体自恋者强化内群体是非同寻常的信念。然而,集体自恋者并不是真正认同内群体,他们同样可能相信并参... 集体自恋的核心是对内群体卓越性未充分受到外部承认的不满,因此,相信外群体出于嫉妒而密谋反对内群体这样的“外群体阴谋论”有利于集体自恋者强化内群体是非同寻常的信念。然而,集体自恋者并不是真正认同内群体,他们同样可能相信并参与和内群体有关的阴谋。因此,集体自恋与不同阴谋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但基于不同的心理动机,它们都无法真正实现对心理的补偿作用,反而有助于创设威胁性的情境,催化群体的撕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自恋 群体认同 内群体 外群体 阴谋论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提醒效应:概念、测量及来自多领域的证据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永玉 傅晋斌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死亡提醒效应是指由于死亡提醒而引起的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对死亡提醒效应的测量主要考察死亡提醒后,被试在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上的反应。死亡提醒效应在健康、消费、司法、政治及和平领域均有所体现,并对现实生活富有启示作用。... 死亡提醒效应是指由于死亡提醒而引起的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对死亡提醒效应的测量主要考察死亡提醒后,被试在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上的反应。死亡提醒效应在健康、消费、司法、政治及和平领域均有所体现,并对现实生活富有启示作用。未来研究应细化世界观的概念,并借鉴本土文化中的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提醒效应 世界观防御 自尊寻求 恐惧管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情欲论 被引量:8
8
作者 郭永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7,共6页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初步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欲 理论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 被引量:8
9
作者 郭永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535-539,共5页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 作为理论家和临床医学家的荣格 ,他关于整体和动力的观点、对神秘经验的兴趣、对经验中影像的象征意义的揭示、关于中年危机的理论、他个人的精神体验以及对非西方的文化有关精神与实践的关注等等 ,都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启示 ,而且 ,荣格学派在当代的发展 ,特别是沃西本的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荣格学派 超个人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3年第1期3-8,共6页
该文沿着JohnRowan(1989)提出是否有两种人本心理学这一问题 ,追溯了人本心理学内部分歧的由来 ,即罗洛·梅与罗杰斯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 ,以及 1986年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文章着重介绍了维尔伯 (... 该文沿着JohnRowan(1989)提出是否有两种人本心理学这一问题 ,追溯了人本心理学内部分歧的由来 ,即罗洛·梅与罗杰斯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 ,以及 1986年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文章着重介绍了维尔伯 (KenWilber)对这一领域的分歧所做的全面分析 ,指出了两种人本心理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这两种心理学就是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心理学和以马斯洛、罗杰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争论 存在主义 自然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格”的界说及有关概念的辨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永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1-45,共5页
“人格”是心理学中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术语之一。本文拟从“人格”一词的由来、心理学中的“人格”定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格的属性以及“人格”与“性格”和“个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几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学中“人格”... “人格”是心理学中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术语之一。本文拟从“人格”一词的由来、心理学中的“人格”定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格的属性以及“人格”与“性格”和“个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几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学中“人格”概念的确切含义与使用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更高吗?--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杨沈龙 郭永玉 +2 位作者 胡小勇 舒首立 李静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67-1478,共12页
系统合理化理论曾提出,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具有更高的系统合理化水平,即更认可社会体系的合理性、更支持当前社会系统。但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引入社会认知视角,考察低阶层与高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两个分研究... 系统合理化理论曾提出,低阶层者比高阶层者具有更高的系统合理化水平,即更认可社会体系的合理性、更支持当前社会系统。但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研究引入社会认知视角,考察低阶层与高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的差异及其机制。两个分研究得到了共同的结果:(1)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显著低于高阶层者;(2)这一差异是通过贫富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的,低阶层者系统合理化水平较低是基于其更少地认为社会贫富差距是由个人内部因素所致;(3)这一中介作用会受到个体控制感水平的调节,当控制感较低时,上述中介作用成立;但当控制感较高时,低阶层会弥合与高阶层贫富归因的差异,中介模型不成立。这些结果支持并发展了系统合理化的认知途径解释和阶层社会认知理论这两个立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观点,显示了认知因素在此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更整合的阶层—归因—合理化的逻辑,并考虑了其边界因素,对于了解低阶层者的社会心态及其形成机制,包括如何改变此状况,均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系统合理化 贫富归因 控制感 社会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达成的影响及其过程 被引量:34
13
作者 胡小勇 郭永玉 +1 位作者 李静 杨沈龙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1-289,共19页
基于目标追求理论和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本文通过3个研究,逐步深入地考察了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个体目标达成的影响作用及其过程。研究1为相关研究,考察了高低阶层成人被试的教育领域社会公平感与为孩子进行教育投入的目标承诺... 基于目标追求理论和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本文通过3个研究,逐步深入地考察了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个体目标达成的影响作用及其过程。研究1为相关研究,考察了高低阶层成人被试的教育领域社会公平感与为孩子进行教育投入的目标承诺及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研究2为准实验研究,通过操纵公平或不公平教育情境启动公平感,考察其对高低阶层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承诺与目标达成的影响;研究3为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操纵社会公平感和社会阶层,考察社会公平感对高低阶层大学生的实验任务目标承诺和目标达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公平感通过正向影响低阶层者的目标承诺,进而正向影响其目标达成;而对于高阶层者来说,变量之间这些关系则不显著。这表明:相对于高阶层来说,低阶层者的目标追求易受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低阶层者的社会公平感水平越高,其追求目标的动机水平就越高,进而越有利于目标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平感 社会阶层 目标承诺 目标达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差异——来自ERP的电生理学证据 被引量:17
14
作者 韩磊 马娟 +3 位作者 焦亭 高峰强 郭永玉 王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1-278,共8页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孔-物体识...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孔-物体识别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神经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使用GO/Nogo范式的面孔-物体识别任务,对17名羞怯大学生和17名非羞怯大学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中的N170成分进行考察,以期发现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认知神经差异。本研究发现,非羞怯大学生对面孔结构具有加工优势,识别面孔时,非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识别物体时则不存在组间差异;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成分,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物体诱发的N170波幅;识别面孔时,N170表现出大脑右半球的加工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怯 面孔识别 N170 E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研究中的“能动”与“共生”及其关系 被引量:21
15
作者 潘哲 郭永玉 +1 位作者 徐步霄 杨沈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能动意为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共生意为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集体。能动与共生是一种人格分类系统,能够对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领域进行有效划分。对于能动与共生在不同的人格领域中是何种关系,以往的... 能动意为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共生意为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集体。能动与共生是一种人格分类系统,能够对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领域进行有效划分。对于能动与共生在不同的人格领域中是何种关系,以往的理论和研究存有分歧:在特质领域中正交关系受到了较多支持,在动机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不完全对立的分歧,在价值观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正交的分歧。分歧的可能原因包括研究者对于概念界定的差异、不同人格领域的独特属性以及领域间的相互作用。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于这两者的含义及关系的影响,考察这一分类系统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 共生 人格分类系统 特质 动机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的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多层结构定位检测
16
作者 郭永玉 方春华 +2 位作者 周固 刘家良 蔡树德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5-40,共6页
采用相控阵技术可以检测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内部铅封缺陷,但此技术的成功应用是建立在接头结构清晰及铅封位置明确的基础上。由于高压电缆中间接头结构复杂,安装后无法确定铅封准确位置,导致缺陷识别困难、检出率低。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超... 采用相控阵技术可以检测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内部铅封缺陷,但此技术的成功应用是建立在接头结构清晰及铅封位置明确的基础上。由于高压电缆中间接头结构复杂,安装后无法确定铅封准确位置,导致缺陷识别困难、检出率低。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超声的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多层结构定位检测方法。首先,根据中间接头实物建立不同结构区域的模型;其次,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对尾管段、铅封边缘段和铅封段3个不同结构区域进行超声扫描分析;最后,对中间接头不同结构区域进行试验。经过对比分析可知,3.5 mm处出现明显绝缘密封胶回波,热缩管(防水胶带)回波出现在34.5 mm、22 mm和24 mm处,铅封(尾管)回波出现在36.5 mm、24 mm和26 mm处。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快速直观地反映中间接头各层的结构信息,为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多层结构定位检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 中间接头 多层结构 定位检测 Comsol仿真 超声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和情绪反应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发展模型 被引量:19
17
作者 严瑜 吴艺苑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无礼行为在工作场所中广泛存在,但由于其强度低、意图模糊等特征,从而使组织很难有效地甄别、预防或控制它。在总结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展开了下列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厘清无礼行为与其他相关不良行为的概念边界;... 无礼行为在工作场所中广泛存在,但由于其强度低、意图模糊等特征,从而使组织很难有效地甄别、预防或控制它。在总结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展开了下列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厘清无礼行为与其他相关不良行为的概念边界;其次,梳理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相关理论模型的发展进程,主要介绍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模型、情感事件理论模型和无礼行为的情绪反应模型;最后,基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张建构一个以认知和情绪反应为中介,以社会文化、人格和组织因素为调节变量的无礼行为的模型,并建议未来的研究运用纵向实验设计的方法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走向,以求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深化无礼行为的发展机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情感事件理论 情绪反应模型 认知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社会阶层者是否更相信系统公正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沈龙 郭永玉 李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45-2255,共11页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上对此地位的感知。对于低阶层的个体怎样看待现存社会系统的问题,学界观点不一。系统公正理论认为低阶层的人比高阶层更倾向于相信其所处社会系统是公正的,相关研究支持了此观点。而社会支配...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和主观上对此地位的感知。对于低阶层的个体怎样看待现存社会系统的问题,学界观点不一。系统公正理论认为低阶层的人比高阶层更倾向于相信其所处社会系统是公正的,相关研究支持了此观点。而社会支配理论和阶层的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低阶层比高阶层更容易对社会不满,也有研究支持此论断。个人因素、社会属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可能会调节这一过程,也有研究显示阶层高低与系统公正感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未来研究可尝试建立非线性的假设,并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多种方法并用等角度来进一步探讨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社会系统 系统公正理论 社会支配理论 阶层的社会认知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预测中的聚焦错觉 被引量:9
19
作者 罗寒冰 徐富明 +3 位作者 郭永玉 郑秋强 李彬 张慧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82-1492,共11页
聚焦错觉是个体在进行情感预测时,错误地估计了聚焦事件会对情绪造成影响的一种倾向。聚焦错觉是造成情感预测偏差的重要原因。其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直觉预测和可得性模型。聚焦错觉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性质,情境因素、... 聚焦错觉是个体在进行情感预测时,错误地估计了聚焦事件会对情绪造成影响的一种倾向。聚焦错觉是造成情感预测偏差的重要原因。其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直觉预测和可得性模型。聚焦错觉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预测事件的情感效价、性质,情境因素、个体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其应对策略主要有去焦点化和情感平均。未来的研究应从聚焦错觉与忽视情绪适应的关系、聚焦错觉的产生根源以及聚焦错觉与其他聚焦效应的关系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错觉 直觉预测 可得性模型 情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被引量:99
20
作者 吴才智 荣硕 +2 位作者 朱芳婷 谌燕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3-1073,共11页
Deci和Ryan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并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划分为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SDT)。目前,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主要是采用Gagné编写的一般需要满足量表(GNSS)。... Deci和Ryan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并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划分为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SDT)。目前,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主要是采用Gagné编写的一般需要满足量表(GNSS)。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主要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且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则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压抑。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质疑主要集中在需要的内容、各需要之间是否矛盾、需要是否会改变以及需要的普适性四个方面。未来有必要加强对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及需要受挫的研究,同时加强纵向研究,以及对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策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心理需要 胜任需要 关系需要 自主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