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深松耕作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郭怀怀
于晓芳
+3 位作者
高聚林
马达灵
胡树平
王利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5,共15页
深松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当前玉米增密增产的有效调控手段,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深松是否影响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还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据此,本试验选用1970s—2010s 5个年代的代表性玉米品种,采用深松(35 cm)和传统浅旋(15...
深松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当前玉米增密增产的有效调控手段,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深松是否影响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还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据此,本试验选用1970s—2010s 5个年代的代表性玉米品种,采用深松(35 cm)和传统浅旋(15 cm)两种耕作方式,设置裂区试验,探究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理成熟前后籽粒脱水特性及其对深松耕作的响应规律,为机械化籽粒直收背景下采取该措施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存在显著差异,2000s和2010s品种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低于其余品种,2010s品种的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明显低于其余品种,而2000s和2010s品种的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高于其余品种。对比浅旋,深松后1970s—2010s各品种吐丝后15~35 d籽粒含水率的下降幅度增加,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有小幅度增加,而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无显著变化,且深松对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的影响均较小。深松后各品种苞叶和穗轴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均降低,而穗柄脱水速率无明显变化。综合来看,2000s和2010s品种的籽粒脱水特性明显优于其余年代品种,而深松耕作主要通过提升吐丝后15~35 d籽粒含水率的下降量促进了籽粒脱水,使深松下玉米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有较小幅度增加;深松后苞叶、穗轴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降低,而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耕作
不同年代品种
脱水特性
穗部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肥力差异影响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
2
作者
王利青
刘洪月
+3 位作者
于晓芳
高聚林
马达灵
郭怀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5-1717,共13页
【目的】针对土壤肥力对玉米灌浆期籽粒营养品质组分调控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对土壤肥力水平的响应,旨在为玉米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始于2018年的耕作方式定位试验(共9个处理,2...
【目的】针对土壤肥力对玉米灌浆期籽粒营养品质组分调控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对土壤肥力水平的响应,旨在为玉米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始于2018年的耕作方式定位试验(共9个处理,27个小区),于2020—2021年采样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计算了肥力综合值,将所有处理下的小区土壤进行高、中、低聚类。在玉米吐丝后20、40、60天(生理成熟期),采样分析籽粒中的总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成熟期调查了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对吐丝后(即籽粒灌浆过程中)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两种耕作方式的土壤两年均处于高肥力水平。2020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免耕、推茬清垄条深旋、浅旋,土壤中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深松、深翻、免耕秸秆粉碎全量覆盖还田、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还田。2021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仅为浅旋耕作,其余耕作方式为土壤中肥力水平。各土壤肥力水平间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幅在花后40~60天差异最大,总淀粉含量的变幅在花后20天差异最大,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幅在花后20~40天差异最大。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两年花后40天至60天的籽粒粗蛋白含量的降幅分别显著增加29.85%~34.64%,籽粒粗脂肪的增量显著降低28.07%~54.01%,花后20天的籽粒总淀粉含量显著增加5.98%~8.95%,花后20天至40天的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幅显著增加14.63%~25.34%。土壤肥力的提升可显著改变生理成熟期玉米籽粒的营养物质含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生理成熟期的籽粒总淀粉含量增加1.44%~2.43%,籽粒粗脂肪含量增加3.81%~4.10%,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12.48%~18.55%,百粒重显著增加1.87%~2.97%。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百粒重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的产量增加6.55%~9.39%。【结论】适宜的耕作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且以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的效果最佳。土壤肥力的提高可影响玉米籽粒灌浆阶段内各营养物质的积累与转化,进而调控生理成熟期的各营养品质组分的含量。对比低土壤肥力,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玉米灌浆期籽粒总淀粉和粗脂肪的积累,进而增加生理成熟期籽粒粗脂肪和总淀粉含量,同时显著提高玉米百粒重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玉米
产量
籽粒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松耕作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1
作者
郭怀怀
于晓芳
高聚林
马达灵
胡树平
王利青
机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5,共15页
基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2-74)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21ZD0003-1)
+2 种基金
农业农村部北方寒旱区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耕作重点实验室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项目(2021PT0004)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BR221019,BR220121)资助。
文摘
深松作为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当前玉米增密增产的有效调控手段,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深松是否影响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还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据此,本试验选用1970s—2010s 5个年代的代表性玉米品种,采用深松(35 cm)和传统浅旋(15 cm)两种耕作方式,设置裂区试验,探究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理成熟前后籽粒脱水特性及其对深松耕作的响应规律,为机械化籽粒直收背景下采取该措施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存在显著差异,2000s和2010s品种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低于其余品种,2010s品种的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明显低于其余品种,而2000s和2010s品种的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高于其余品种。对比浅旋,深松后1970s—2010s各品种吐丝后15~35 d籽粒含水率的下降幅度增加,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有小幅度增加,而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无显著变化,且深松对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的影响均较小。深松后各品种苞叶和穗轴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均降低,而穗柄脱水速率无明显变化。综合来看,2000s和2010s品种的籽粒脱水特性明显优于其余年代品种,而深松耕作主要通过提升吐丝后15~35 d籽粒含水率的下降量促进了籽粒脱水,使深松下玉米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有较小幅度增加;深松后苞叶、穗轴生理成熟前、后脱水速率降低,而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和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均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玉米
深松耕作
不同年代品种
脱水特性
穗部器官
Keywords
Maize
Subsoiling tillage
Hybrids from different eras
De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Ear organ
分类号
S344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肥力差异影响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
2
作者
王利青
刘洪月
于晓芳
高聚林
马达灵
郭怀怀
机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5-1717,共13页
基金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2-50)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21ZD0003)
+2 种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2021PT0004)
农业农村部北方寒旱区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耕作重点实验室项目
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2023KYPT0023)。
文摘
【目的】针对土壤肥力对玉米灌浆期籽粒营养品质组分调控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对土壤肥力水平的响应,旨在为玉米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始于2018年的耕作方式定位试验(共9个处理,27个小区),于2020—2021年采样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计算了肥力综合值,将所有处理下的小区土壤进行高、中、低聚类。在玉米吐丝后20、40、60天(生理成熟期),采样分析籽粒中的总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成熟期调查了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对吐丝后(即籽粒灌浆过程中)玉米籽粒的营养品质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两种耕作方式的土壤两年均处于高肥力水平。2020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免耕、推茬清垄条深旋、浅旋,土壤中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包括深松、深翻、免耕秸秆粉碎全量覆盖还田、推茬清垄条深旋秸秆还田。2021年,土壤低肥力水平的耕作方式仅为浅旋耕作,其余耕作方式为土壤中肥力水平。各土壤肥力水平间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幅在花后40~60天差异最大,总淀粉含量的变幅在花后20天差异最大,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幅在花后20~40天差异最大。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两年花后40天至60天的籽粒粗蛋白含量的降幅分别显著增加29.85%~34.64%,籽粒粗脂肪的增量显著降低28.07%~54.01%,花后20天的籽粒总淀粉含量显著增加5.98%~8.95%,花后20天至40天的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幅显著增加14.63%~25.34%。土壤肥力的提升可显著改变生理成熟期玉米籽粒的营养物质含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生理成熟期的籽粒总淀粉含量增加1.44%~2.43%,籽粒粗脂肪含量增加3.81%~4.10%,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12.48%~18.55%,百粒重显著增加1.87%~2.97%。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百粒重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与低土壤肥力相比,高土壤肥力下的产量增加6.55%~9.39%。【结论】适宜的耕作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土壤肥力,且以深松秸秆粉碎全量混拌还田和深翻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的效果最佳。土壤肥力的提高可影响玉米籽粒灌浆阶段内各营养物质的积累与转化,进而调控生理成熟期的各营养品质组分的含量。对比低土壤肥力,高土壤肥力通过影响玉米灌浆期籽粒总淀粉和粗脂肪的积累,进而增加生理成熟期籽粒粗脂肪和总淀粉含量,同时显著提高玉米百粒重和产量。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玉米
产量
籽粒营养品质
Keywords
soil fertility
maize
yield
grain nutritional quality
分类号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深松耕作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郭怀怀
于晓芳
高聚林
马达灵
胡树平
王利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壤肥力差异影响玉米籽粒营养物质积累
王利青
刘洪月
于晓芳
高聚林
马达灵
郭怀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