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扬 刘亦杨 +4 位作者 沈立锋 林炳远 寿旦 郭峭峰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19-526,共8页
目的:采集和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信息,为探究慢性骨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明确MAPK信号通路在慢性骨髓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4例,病灶骨样本(Necrosis组)以及正常骨组织(... 目的:采集和分析慢性骨髓炎患者骨组织的转录组信息,为探究慢性骨髓炎发病的分子机制,明确MAPK信号通路在慢性骨髓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4例,病灶骨样本(Necrosis组)以及正常骨组织(Control组),使用Illumina HiSeq Xten高通量测序平台采集转录组信息,并采用FPKM方法计算基因在骨组织中的表达量。通过对比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转录本水平,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采用大鼠骨髓炎动物模型,选取细胞外信号调节酶MAP3K7(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3kinase 7)、活化T细胞核因子1 (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做差异靶点的免疫组化学的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共获得5 548个差异基因,其中Necrosis组上调2 701个,下调2 847个。筛选正常骨组织和病灶骨的差异基因中富集到MAPK信号通路的基因,并与破骨细胞分化(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取交集,共有基因为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β抑制剂IκBKβ(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kinase subunit beta)、MAP3K7、NFATC1、核因子κB亚基2(nuclear factor kappa B subunit 2,NFκB2)。在大鼠骨髓炎模型中,MAP3K7、NFATC1在骨髓以及损伤骨组织周围高表达。结论: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显示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IκBKβ、MAP3K7、NFATC1、NFκB2有可能成为新的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慢性骨髓炎 MAPK信号通路 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筋膜张肌髂骨瓣转移和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5
2
作者 郭峭峰 张春 +4 位作者 张晓文 马苟平 俞华军 沈立锋 钟甫华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4期275-275,共1页
2000年以来,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转移和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加压空心螺纹钉 股骨颈骨折 髂骨瓣转移 阔筋膜张肌 治疗 青壮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3 位作者 丁伟国 郭峭峰 马苟平 祝卫民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针刀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局封组),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6周进行JO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且局封组的改善率优于针刀组,其中针刀组(58.73±18.20)%,局封组(71.10±22.19)%;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两组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刀组(50.09±19.33)%,局封组(48.70±18.36)%);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针刀组的改善率优于局封组,其中针刀组(48.56±28.24)%,局封组(15.62±11.23)%。结论: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比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具有更远期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脊神经 骨关节炎 腰椎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亦杨 林炳远 +3 位作者 黄凯 沈立锋 张春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8-292,共5页
搬移技术(Ilizarov技术)有效解决了慢性骨髓炎伴结构性骨缺损这一临床难题,但该方法存在对合端不愈合、延长间隙矿化不良等严重骨性愈合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对搬移骨段力线的维持、截骨端组织的保护;术后合适的搬移速率和应力刺激,以及&q... 搬移技术(Ilizarov技术)有效解决了慢性骨髓炎伴结构性骨缺损这一临床难题,但该方法存在对合端不愈合、延长间隙矿化不良等严重骨性愈合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对搬移骨段力线的维持、截骨端组织的保护;术后合适的搬移速率和应力刺激,以及"手风琴技术"的应用,是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关键。目前对于外固定架的拆除时机仍有较大争议,一旦因过早拆除引起再发骨折仍需尽早积极手术治疗。此外,需减少术中钉道局部热损伤以及加强术后钉道护理,以预防钉道感染的发生。而全程合理的镇痛方案结合积极的功能锻炼,是避免邻近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髓炎 手术后并发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亦杨 沈立锋 +4 位作者 张春 郭峭峰 林炳远 黄凯 张展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6期556-561,共6页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6.5岁;股骨5例,胫骨33例;受伤至骨搬移时间2~19个月,平均7.4个月;骨缺损长度4~12 cm,平均7.3 cm;术后均经过1周"待机期"开始骨搬移,搬移方向由近端向远端30例,由远端向近端3例,双向搬移5例;并及时调整力线及骨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是否存在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对合端不愈合以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骨髓炎无复发,但出现多种骨性愈合不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骨搬移过程中发生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3例,对合端不愈合17例,发生搬移间隙骨折5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时发生骨折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骨折4例。带架时间9~27个月,平均16.3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7~2.7个月/cm,平均2.24个月/cm;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12例,良16例,中3例,差7例;功能结果优14例,良18例,中3例,差3例。结论:骨搬移技术有效解决了长骨干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难题,但治疗周期长,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应严格适应证选择,同时应细致操作,全程监控,及时随访,并积极指导患者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得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骨折 不愈合 下肢骨 骨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痛症的针刀分型论治 被引量:21
6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1 位作者 马苟平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8期616-619,共4页
目的:将跟痛症进行分型,针对不同分型运用小针刀给予不同的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治疗200例266跟,门诊189例251跟,住院11例15跟;男83例,女117例;年龄26~72岁,平均46岁;病史3~36个月,平均6.8个月。按笔者分型标准... 目的:将跟痛症进行分型,针对不同分型运用小针刀给予不同的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治疗200例266跟,门诊189例251跟,住院11例15跟;男83例,女117例;年龄26~72岁,平均46岁;病史3~36个月,平均6.8个月。按笔者分型标准,分为跖筋膜炎型67跟,跟骨下滑囊炎型61跟,足底脂肪垫炎型36跟,跟骨内压增高型6跟,神经卡压型21跟,混合型75跟。采用小针刀针对不同的分型运用不同的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完成治疗后1个月跖筋膜炎型治愈31跟,显效36跟;跟骨下滑囊炎型治愈32跟,显效29跟;足底脂肪垫炎型治愈9跟,显效20跟,好转4跟,无效3跟;跟骨内压增高型治愈1跟,显效3跟,好转2跟;神经卡压型治愈11跟,显效8跟,好转1跟,无效1跟;混合型治愈16跟,显效46跟,好转5跟,无效8跟。完成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电话随访,跖筋膜炎型治愈21跟,显效40跟,好转5跟,无效1跟;跟骨下滑囊炎型治愈30跟,显效28跟,好转3跟,无效0跟;足底脂肪垫炎型治愈15跟,显效18跟,好转2跟,无效1跟;跟骨内压增高型治愈0跟,显效3跟,好转3跟,无效0跟;神经卡压型治愈7跟,显效11跟,好转1跟,无效2跟;混合型治愈10跟,显效45跟,好转11跟,无效9跟。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用单一的发病机制来解释跟痛症的病因,更不能用单一的方法来治疗,应将跟痛症进行分型,并针对不同的分型给予不同的治疗,这样才能提高跟痛症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痛 分类法 针刀 滑囊炎 筋膜炎 足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7
作者 翟利锋 马苟平 +2 位作者 沈立锋 郭峭峰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5期413-419,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Ⅰ期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改良Ⅰ期清创修复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5~77岁。单纯股骨转... 目的:探讨改良Ⅰ期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改良Ⅰ期清创修复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5~77岁。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股骨近端骨折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以股骨近端LISS钢板重新固定骨折端,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加混有抗生素人工骨的自体松质骨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术后及早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30个月。10例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断裂失效及感染复发病例,完全负重时间12~28周。末次随访采用Sanders创伤后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2例,差1例。结论:改良Ⅰ期分次清创游离腓骨移植加载抗生素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植骨LISS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控制感染与改善骨折愈合条件的各项措施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感染 骨折 不愈合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建 黄凯 +2 位作者 沈立峰 王健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2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8~64岁,平均(36.2±4.6)岁;缺损面积5 cm×2 ...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8~64岁,平均(36.2±4.6)岁;缺损面积5 cm×2 cm^22 cm×7 cm。损伤至手术时间8~90 d,平均(38.2±6.2)d。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2.2)个月。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手术时间90~210 min,平均(120±32)min。19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予再次清创植皮术后治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3.1±10.0),其中优14例,良6例。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被引量:18
9
作者 颜瑞健 张春 +1 位作者 郭峭峰 陆建伟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清创后伴有骨缺损的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 目的:探讨清创后伴有骨缺损的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程6个月~3年。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1.5 cm^23.0 cm×12.0 cm。按照Cierny-Mader分类法:Ⅲ型34例,Ⅳ型18例。观察治疗后感染控制情况、人工骨吸收及骨缺损修复愈合情况,并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对足跟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3.8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Ⅰ期治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骨缺损修复愈合时间为1.5~3.5个月,平均2.5个月。人工骨在影像学上完全吸收时间为1.2~3个月,平均2.2个月,10例拔管后存在局部渗出窦道,2~3个月愈合,与人工骨完全吸收时间一致。4例患者皮瓣、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经治疗后创面均获得闭合修复。术后Maryland评分为88.15±7.70,优32例,良14例,可6例。结论:应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随访,同时人工骨渗出及其影响因素也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感染 骨髓炎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朱佳福 马苟平 +2 位作者 徐卫星 郭峭峰 刘宏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4期334-338,共5页
目的 :回顾性探讨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9例膝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铆钉辅助双枚空心钉治疗,其中男14例,... 目的 :回顾性探讨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9例膝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铆钉辅助双枚空心钉治疗,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8~51岁,平均(40.6±5.1)岁;Meyers 2型23例,Meyers 3型8例;低能量损伤5例,高能量损伤26例。对照组18例,采用双枚空心钉治疗,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36~52岁,平均(41.6±4.7)岁;Meyers 2型14例,Meyers 3型4例;低能量损伤2例,高能量损伤16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末次的AK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49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2个月。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出现骨折块移位及内固定失败;AKS评分系统中疼痛48.1±1.5,活动度21.3±2.7,稳定性20.9±2.5,行走能力47.3±1.9,上下楼梯能力43.4±2.1,总分190.7±2.9。对照组2例术后出现骨折块移位,1例出现退钉;AKS评分中疼痛40.1±2.2,活动度20.1±0.2,稳定性18.1±3.2,行走能力46.3±1.7,上下楼梯能力40.2±1.3,总分180.2±1.4。以上指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具有复位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等优点,是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颜瑞健 张晓文 +3 位作者 郭峭峰 马苟平 张春 刘建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1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踝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负重前取钉可有效减少下胫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创伤与损伤 踝关节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3
12
作者 宋红浦 郭峭峰 +1 位作者 张晓文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9期708-710,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应用高速磨钻等工具进行减压操作,脊髓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对手术前后JOA颈椎病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JOA评分由术前9.26±1.72增加至术后的13.64±1.38(t=2.452,P=0.000)。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操作精细、减压充分等优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显微镜检查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3
作者 黄凯 林炳远 +6 位作者 任海勇 刘亦杨 张展 翟利锋 马苟平 张春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总结并探讨采用利奈唑胺静滴联合万古霉素局部靶向缓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du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 目的:总结并探讨采用利奈唑胺静滴联合万古霉素局部靶向缓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du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5~64(47.94±6.23)岁;病程9~23(15.68±6.23)个月。病灶部位:胫骨18例,跟骨12例。致伤原因:摔伤12例,车祸伤9例,坠落伤9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8例。存在内固定13例。22例存在窦道,8例存在一定范围的软组织缺损伴骨及内固定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8.2 cm×12.3 cm;10例存在骨缺损,缺损范围0.5~3.4 cm;所有患者窦道或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MRSA。所有病例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病灶处植入载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同时在围手术期静滴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术后从抗生素使用时间,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及肝肾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指标,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骨质愈合、皮瓣成活、关节功能等情况以及根据McKee等骨髓炎治愈标准进行定期随访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6(4.23±0.76)年,均未出现骨髓炎复发情况,实现了骨折愈合、感染控制、创面愈合、功能恢复。结论:利奈唑胺静滴联合万古霉素局部靶向缓释治疗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桦 沈立锋 +2 位作者 俞华军 张晓文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外固定治疗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7例,其中三联征损伤5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外固定治疗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7例,其中三联征损伤5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尺骨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法分类: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1例。7例均采取了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予钢板或Herbert钉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根据骨折类型予缝线或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并修复侧副韧带。术后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石膏外固定3周,3周后拆除石膏改用肘关节可活动铰链支具辅助锻炼。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较满意,肘关节稳定,无疼痛。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老年性肘关节骨折脱位骨质疏松,骨量低下,术中难以稳定内固定,经辅助外固定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骨折 脱位 桡骨头 尺骨冠突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炳远 郭峭峰 +3 位作者 黄凯 沈立峰 张晓文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9期850-853,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股骨干骨髓炎合并有大段骨缺损病例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3~62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8个月;骨缺损长... 目的 :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 :2008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股骨干骨髓炎合并有大段骨缺损病例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3~62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8个月;骨缺损长度4.5~15 cm,平均7.8 cm。全部病例应用外固定架骨转移技术治疗骨缺损,术后1周开始骨转移,每天1 mm,分4次进行。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2.5个月。16例中1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治疗,致治疗失败,后采取截肢术。余15例骨髓炎均得到控制,其中12例骨转移达到Ⅰ期骨愈合,3例骨转移远端不能Ⅰ期愈合予以自体髂骨植骨后达到骨愈合,骨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7.9个月。13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基本一致,2例患者有1.5~2.0 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6~16个月,平均9.3个月。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骨转移技术是治疗股骨干骨髓炎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控制感染,消灭创面,均衡肢体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髓炎 骨折 不愈合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途径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俞华军 马苟平 +2 位作者 郭峭峰 张晓文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评估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患者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临床研究的患者104例,男44例,... 目的:评估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患者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临床研究的患者104例,男44例,女60例,按术中途径分为单侧组(手术运用单侧椎弓根途径行PKP治疗的患者)和双侧组(手术运用双侧椎弓根途径行PKP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1年、3年、末次随访进行VAS评分、Cobb角改善、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等指标对比,评估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单侧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较双侧组少(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Cobb角改善、椎体前后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骨水泥渗漏12例(11.5%),椎体再次骨折5例(4.8%),脑脊液漏2例(1.9%),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2.9%),均为一过性,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中长期疗效均安全、满意,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推广,而单侧椎弓根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时间较短、创伤相对较少,是更理想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炳远 郭峭峰 +3 位作者 刘亦杨 黄凯 张春 沈立锋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0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6(42.5±11.2)岁;病程2~8(4.3±1.5)个月。全部病例在病灶清除后应用腓肠...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6(42.5±11.2)岁;病程2~8(4.3±1.5)个月。全部病例在病灶清除后应用腓肠肌肌瓣修复创面,肌瓣表面行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肌瓣存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9个月采用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肌瓣顺利成活,无坏死。切口Ⅰ期愈合13例,术后裂开2例,经换药治疗后愈合。15例获得随访,时间9~30(20.6±8.3)个月。术后感染无复发,肌瓣质地好,皮肤色泽与受区相似,外形良好。参考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优13例,良2例。术后9个月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其中临床评分为83.3±7.8,功能评分为86.3±10.4。结论: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肌 髌骨 骨折固定术后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翟利锋 马苟平 +3 位作者 刘亦杨 沈立锋 郭峭峰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886-891,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患者7例,均为脊柱术后3周内发生的急性感染。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42岁。伤口有内植物4例,无内植物3例。感染确诊后... 目的:探讨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患者7例,均为脊柱术后3周内发生的急性感染。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42岁。伤口有内植物4例,无内植物3例。感染确诊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并以血供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的方法治疗。所用组织瓣包括:椎旁肌推进肌瓣4例,胸腰筋膜瓣1例,背阔肌肌瓣1例,椎旁肌推进肌瓣联合胸腰筋膜瓣1例。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8个月。随访期间,有内植物的4例患者中,除1例腰椎融合的患者因术后感染复发而拆除内固定外,其余3例成功保留内植物。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背阔肌转位术后感染创面愈合,但供区皮瓣下出现积液,经过穿刺引流,局部加压包扎后治愈。其余5例创面获得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血肿、积液及伤口裂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周围深部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彻底清创,局部放置载抗生素人工骨结合全身静滴抗生素,并以邻近组织瓣修复创面是治疗脊柱周围深部感染的一种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感染 引流术 载抗生素人工骨 筋膜瓣 肌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沈立锋 张春 +3 位作者 郭峭峰 张晓文 刘亦杨 黄恺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分期治疗的14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4岁。根据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开放性骨... 目的:探讨伤害控制论在肢体严重创伤保肢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分期治疗的14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4岁。根据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开放性骨折Ⅲ级(Fr.OⅢ)10例,Ⅳ级(Fr.OⅣ)2例,闭合性骨折Ⅲ级(Fr.CⅢ)2例。所有患者在我院进行首次手术,先评估创伤情况,在伤害控制论指导下Ⅰ期彻底清创。存在动脉断裂者先吻合血管,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先VSD覆盖创面,Ⅱ期行软组织修复重建手术,骨折不稳定者改用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9个月,均保肢成功,无一例发生骨髓炎,肢体功能良好。除1例Fr.OⅣ型骨折经历2次清创后行游离皮瓣移植外,其余均未超过2次手术,创面最终全部愈合。2例伤后9个月出现骨不连,再次清创植骨后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5~15个月。结论:肢体严重创伤常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感染以及肢残发生率高,应用伤害控制论分期治疗,最大限度减少软组织进一步损伤,有益于保肢治疗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创伤和损伤 临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晓文 张春 +3 位作者 郭峭峰 马苟平 沈立锋 俞华军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8期525-526,共2页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在促进修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7岁。Ficat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9例。5例为双侧发病。均经非手术治...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在促进修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7岁。Ficat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9例。5例为双侧发病。均经非手术治疗6-49个月后采用股骨颈开槽并去除硬化及囊性变之股骨头软骨下骨后嵌入带阔筋膜张肌骨瓣,清理坏死区域,使用2mm克氏针作锥入孔,直至有血液及脂滴自孔中溢出。术后使用CPM机康复训练,3个月内禁负重,3个月后先后经双拐、单拐、手杖辅助行走,1年后正常行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0年,平均3.4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4例,患髋无疼痛;良8例,患髋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偶服用止痛药;可3例,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服用止痛药,后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的血供,促使坏死软骨面的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微骨折 阔筋膜张肌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